张斌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前方入路、2枚适宜大小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前方内固定治疗9例腰骶段结核患者,术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待ESR控制在35mm/1h以下、体温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恢复正常。腰骶角:术后24.3°~35.1°,末次随访时23.7°~34.0°。患者均获得Ⅰ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骨融合良好,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作者:兰家平;汤逊;徐永清;周田华;李阳;石健;张智;郑佳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自制防旋克氏针髓腔内固定治疗6例腓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徐培章;韩新明;陈宇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痛风病变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术中及病理证实为痛风性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前后血尿酸水平、影像学特征及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间隙性跛行,伴或不伴全身其他部位痛风病变及疼痛,血尿酸高低不一,CT检查可见关节突增生破坏,伴或不伴黄韧带钙化,椎管骨性狭窄。术中见关节突关节囊及黄韧带尿酸盐结晶沉着,关节突增生及骨质破坏,椎管显著狭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5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腰腿痛均消失,Barthel指数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果相结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谭小云;蒲涛;刘计鲁;许轩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老年OVCF患者(112椎体)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组和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治疗费用、住院天数相比,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组均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及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但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较PKP手术时间更短、费用更少。
作者:王冰;王蕾;杨小奇;齐新生;茅治湘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血培养阳性的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持续冲洗结合VSD,22例)和对照组(传统冲洗,24例),对两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2年,对照组随访1~5年。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冲洗结合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治疗次数。
作者:宋宝健;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Olerud-Molander功能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2例。结论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不愈合率与感染率低等优点。
作者:洪加源;林南杰;武宁;池纹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Gamma3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PFNA组53例,Gamma3组33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15.16±2.77)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FNA和Gamma3钉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功能恢复理想。
作者: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 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 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 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作者:高宏梁;黄胜;管国华;吴锋锋;李建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Tan ⅡA)是否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an ⅡA干预骨肉瘤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 p21、PCNA、ki-67)和细胞迁移相关蛋白(COL1A1、COL1A5、MMP-2、MMP-9)及KLF-4的表达情况;MTT法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转染过表达KLF-4或空白对照质粒至离体培养的骨肉瘤细胞中,再用TanⅡA干预,检测骨肉瘤细胞表型转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an ⅡA 组中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 <0.01),迁移减少(P <0.01), p21表达增多(P<0.05),PCNA、ki-67、COL1A1、COL1A5、MMP-2、MMP-9、KLF-4表达减少(P<0.01)。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后,相比于对照组,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可以增加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P<0.05),逆转TanⅡ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 Tan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汤培;吴小宝;许子星;陈晓君;樊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肌)皮瓣联合载抗生素人工骨一期治疗跟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跟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在一期扩创彻底清除骨髓炎病灶的基础上采用载抗生素人工骨植骨抗感染、切取腓动动脉穿支(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式修复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皮瓣均成活,外观形态良好。骨髓炎无复发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畸形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6~9.8个月。结论腓动脉穿支(肌)皮瓣联合载抗生素人工骨一期治疗跟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是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陈琴;黄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科对19例四肢肌腱止点区断裂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修复,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何仁高;胡军祖;粟玉斌;梁立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男,18岁,因“左足内侧疼痛、跛行1年,扭伤后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外伤诱因出现左足内侧疼痛,晨起时加重,活动后减轻,长时间活动后疼痛再次加重,跛行步态,症状反复发作,未行检查治疗。1个月前扭伤后出现疼痛加剧并呈持续疼痛,活动受限,跛行加重。查体:左中足内侧肿胀、左足舟骨向背侧、内侧突出、压痛(+),足弓扁平,后足呈内翻畸形。血常规、血沉、风湿三项及结核菌素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左足CT平扫+重建显示(见图1):足舟骨陈旧性骨折伴缺血性坏死。 MRI显示:足舟骨形态不规则,外上份骨质大部不连、边缘硬化并见小囊变影;舟骨呈 T1 WI 低信号, T2 WIfs像呈高信号,信号不均;舟骨周围关节间隙变窄、未见脱位征象;周围软组织肿胀,fs像呈高信号。距舟关节面舟侧关节软骨变薄、距舟关节面骨赘、关节积液;前距下关节、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后缘见少许积液影。距舟背、外侧韧带、跟舟韧带、足底部分肌腱水肿,伴部分韧带松弛,继发足弓消失。其余诸骨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左足负重侧位 X线片显示:舟骨形态不规则,中部骨质不连续,边缘略欠规整、硬化毛糙;其余骨骨质正常,各关节间隙及关系正常;软组织正常。足弓低平,距骨长轴延长线不与第1跖骨基底部相交。测量 Meary-Tomeno角(足负重侧位X线片第1跖骨轴线与距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距跟角(足负重正位X线片距骨轴线与跟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足长度(足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结节上缘到第2跖骨头部的距离)14.8 cm,根据 Maceira 分期[1]为4期。术前AOFAS评分37分。诊断:左足Müller-Weiss病。
作者:葛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锁骨解剖钢板加钢丝内固定治疗42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进初;李动;胡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以“外伤后胸背部疼痛、双下肢瘫痪1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溜冰时摔倒致伤,当时感胸背部疼痛,未做任何检查,在家休养,外敷膏药治疗,于2周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用药不详),3 d前双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无法下地行走,于12 h前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遂由家人急诊送至我院。胸椎CT提示“T3椎体形态改变、T3椎体骨质不连续”。患者平素无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家族无肿瘤病史,触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查体:T2~3棘突压叩痛阳性,双侧乳头连线以下平面感觉明显减退,部分感觉丧失;双下肢肌力0级,腹壁反射消失,双膝跟腱反射消失,肛门括约肌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胸椎MRI (见图1A)显示:T3椎体楔形改变,其内可见长T1短T2信号,T2~3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一梭形高T1、T2信号,脊髓受压。实验室检查:肝功生化、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常规、凝血四项、结明实验均未见异常。因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初步诊断为创伤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考虑病情进展较快,患者入院3d前双下肢已完全瘫痪,遂于入院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胸椎管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平T2椎板中上缘至T3椎板下缘硬膜外有一2 cm ×1 cm ×1 cm大小的灰白色软组织块,质软易碎,与周围组织粘连,彻底清除病灶。
作者:罗俊普;王志国;刘文德;吴一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取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结合自体植骨治疗8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波;朱金旭;贺强;张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2年3月~2014年8月,我科采用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宋玉鑫;王增平;薛文;管晓鹂;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64例双侧THA患者按照ASA评级分为两组,A组34例行同期双侧THA,B组30例行分期双侧THA。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 A 组均明显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双侧THA安全有效,节约医疗资源,但需患者身体条件允许且应控制好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骆雷锋;袁文旗;卞春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开放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别采用开放TLIF(34例)和微创TLIF(19例)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ODI、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例失访,51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微创TLIF组均少于开放TLIF组(P<0.05);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微创TLIF组均长于开放TLIF组(P<0.05);腰背痛VAS评分:微创TLIF组术后2周、12个月时低于开放TLIF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DI评分: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生植骨不融合。结论微创TLIF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明;许红云;鞠亮;刘波;张英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0年6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Judet入路手术治疗18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安勇;杨廷燕;吴国兰;朱雄;裴有智;李风强;王平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