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鹿亮;刘彬;尚希福

关键词: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手损伤, 软组织缺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为5 cm ×8 cm~6 cm ×13 cm。结果15例15块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无皮瓣边缘坏死。15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0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传福;孔令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峡部裂椎体椎弓根钉入点三角骨定位法

    目的:探寻一种简单、准确、可靠的峡部裂椎体椎弓根入点定位方法。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①2008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峡部裂伴椎体滑脱患者应用CT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至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的距离;对其中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在C臂机下找出峡部裂椎体椎弓根标准入点,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至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间的距离。②2012年2月~2014年1月,将60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患者,分别采用三角骨定位法置钉(A组,n=30)和AO法置钉(B组,n=30),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的疼痛评分,手术后应用X线和CT检查验证置钉效果。结果进钉点位于三角骨面内、靠下方,大约在内下角下1/3分界线上下的区域内,距离内下角顶点4~7 mm,距离下边3~6 mm,在进针方向上,入点越靠外侧,钉尾外倾角度越大,入点越靠上方,钉尾头倾角度越大。对比两种方法手术结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三角骨内下角及下边无明显增生,骨面清晰明确,面积小,位置恒定。应用该定位方法置钉,操作简单、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置钉率及置钉优良率,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肖善富;张喜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孙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髂骨植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髂骨植骨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2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2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失访2例。肩关节活动度:前屈95°~170°(139.8°±20.2°);后伸23°~50°(33.2°±8.8°);外展91°~155°(124.5°±15.5°)。按Neer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16例,可3例,差2例。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许伟斌;郑松;刘明;徐竹;陈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踝上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006年1月~2014年6月,我们应用外踝上筋膜蒂皮瓣修复24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超;何建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4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7例。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3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9例,可2例,差2例。结论髋臼骨折中的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形骨折通过单纯髂腹股沟入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因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特殊性,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而单纯的放疗和化疗有其局限性,广泛的骶骨切除术才是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对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讨论该病的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生存率等;指出广泛的全骶椎切除术对长期控制肿瘤局部复发至关重要,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忠胜(综述);林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骨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之一,针对骨肉瘤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已较深入,熟知的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包括原癌基因C-myc、erbB-2、SAS等,抑癌基因Rb、p53、DCC、PTEN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等;P13k-Akt-mTOR、ras-MAPK、Wnt/β-catenin等诸多信号通路的研究也证实与骨肉瘤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对细胞命运决定起关键作用的Notch信号,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张聃(综述);詹新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19例(28足)12~36月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按 Pirani系统和国际马蹄内翻足学会评分系统(ICFSG)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石膏固定4~10(6.0±1.3)次,石膏固定总时间7~13(9.0±1.3)周。26足(26/28)的患儿需行经皮跟腱延长术。 Pirani评分术前为3~6(4.9±0.9)分,术后3周拆除石膏时为0~1.5(0.4±0.5)分。按照Piran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22/28。有2足出现Ⅰ度石膏压疮,经拆除石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无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1~33(13.8±11.1)分,其中优8足,良10足,中4足,差6足,优良率为18/28。6足(6/28)出现复发,其中3足行再次石膏矫形及胫前肌转位术,2足行跟腱延长、踝关节后关节囊松解、胫前肌转位术,1足行跟腱延长及中跗骨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论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12~36月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可以避免广泛性软组织松解,近期疗效满意。其复发率较小年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高。如出现复发病例需要进一步手术处理。

    作者:朱光辉;梅海波;伍江雁;刘昆;唐进;赫荣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显微手术治疗手指血管球瘤

    2006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24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会才;田勇;王峰;张金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一期植皮与开放植骨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创伤后骨髓炎采用负压封闭( VAC)+松质骨移植并一期植皮与传统开放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分别采用VAC+松质骨移植并一期植皮手术(16例)和传统开放植骨手术(19例)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创面的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12~42(24±2.8)个月,B组随访时间为12~39(23.3±2.5)个月。创面愈合无渗出时间:A组为3~6(4.3±0.8)周,B组为5~10(7.5±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性愈合时间:A组为4~7(4.6±0.8)个月,B组为5~10(7.2±1.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组患者随访1年未见复发。 B组随访1年,有2例患者复发。结论应用VAC+松质骨移植并一期植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创面愈合时间短,可迅速达到骨性愈合,复发率低,效果满意。

    作者:张继党;蔡锦方;李宗玉;解琛;吴世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Weil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中央性跖骨痛

    2008年3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Weil截骨术治疗12例拇外翻合并中央性跖骨痛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喻忠斌;覃松;车彪;刘骏;王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目的:探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15例。皮瓣大小为4 cm ×7 cm~10 cm ×16 cm。结果手术时间为4~5 h。1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有2 cm ×3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一期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能满足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血供可靠,外形良好,无需二期修薄。

    作者:颜翼;邱志龙;梁培雄;陈实;龙靓;朱跃良;邬江;徐永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棒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疗效。方法26例下颈椎关节突绞锁中,单侧小关节绞锁者9例,双侧小关节绞锁者17例。患者入院后行颅骨牵引,3~5 d后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对患者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评级,测量脱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中无脊髓、血管、神经系统损伤;术后无螺钉松动,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2例A级、2例B级及1例C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其余病例较术前好转。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可行方法。

    作者:杨子斌;赵伟;吕乔;阮安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反复泌尿系结石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症状的甲状旁腺癌1例

    患者,男,38岁,因“全身骨关节、腰骶部痛疼10余年、伴渐进性行走困难、乏力、尿结石、血尿7年”于2009年5月2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骨关节、腰骶部疼痛,但无关节红肿、发热和游走性关节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在负重劳动时加重,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对症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但出现渐进性乏力、行走困难、反复出现尿排沙石及血尿等症状。既往诊治情况:于2008年1月首次来我科就诊,经 X 线及 CT检查诊断为“右胫骨及左股骨下端骨囊肿”住院治疗,行骨囊肿刮除及双侧髂骨取骨植骨术,术后全身骨关节疼痛好转,期间因外伤致左下肢胫骨病理性骨折,经保守治疗后愈合。至2009年5月因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两次不慎双踝关节处扭伤前后发生骨折,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行骶髂关节CT平扫提示:两侧骶骨、髂骨骨质疏松,建议转上级医院诊治,故再次来我科诊治。

    作者:陈莉;张童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方法新鲜小牛下腰椎标本8具,加工成L4~5功能单位,测定其在屈伸、侧弯、轴向旋转6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值(ROM)及刚度值。依序测试:正常组(A组),单侧部分关节突切除加椎间盘摘除组(B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置入单枚cage组( D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置入单枚cage组( E组)。结果与A组比较,B组ROM明显增加,而刚度值明显减小;C、D、E组ROM减小,但刚度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ROM明显减小,而刚度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E组ROM减小,刚度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E组刚度值增加,但前屈、侧弯、旋转5个运动方向ROM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伸运动方向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术式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置入单枚cage较椎间植入自体骨的稳定性更高。

    作者:张志敬;潘兵;刘海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年2月~2014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吴中华;张冬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伴 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单侧内固定的价值。方法采用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64例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30例,双侧固定组34例。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双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效果相似;单侧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何江涛;何姝;付能高;杨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六角螺钉打滑时如何使用倒丝锥快速有效取出

    内六角螺钉接骨板系统发生取出困难的主要问题是螺钉帽打滑,而成套的螺钉接骨板器械包中均备有内六角螺钉打滑取出器(又称倒丝锥)。对于倒丝锥的使用目前停留在经验性使用的层面,操作注意事项不明确。笔者通过直接使用倒丝锥和加深打滑孔后使用倒丝锥两种使用方法的比较,来检测倒丝锥的实用性,探讨一种高效实用的使用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雷晓晶;韩鹏飞;宋晓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2009年3月~2013年4月,我科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经桡侧3枚克氏针固定,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田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