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关键词:髋臼骨折, 手术入路, 腹股沟
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4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7例。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3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9例,可2例,差2例。结论髋臼骨折中的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形骨折通过单纯髂腹股沟入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3种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 AMA)、FasT-Fix系统及Outside-in 3种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修复手术,其中18例采用Outside-in缝合法,24例采用AMA缝合法,28例采用FasT-Fix缝合法。对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体征、临床愈合率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FasT-Fix组与Outside-i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A组与Outside-i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asT-Fix组与AM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体征: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功能:3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Outside-in组与AMA组、FasT-Fi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MA组与FasT-Fi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A、FasT-Fix缝合法较Outside-in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好,且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FasT-Fix是半月板修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钱利海;梁清宇;陈先进;黄平;钱辉;祝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Weil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中央性跖骨痛

    2008年3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Weil截骨术治疗12例拇外翻合并中央性跖骨痛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喻忠斌;覃松;车彪;刘骏;王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下伸肌支持带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的近期疗效

    2013年3月~2013年9月,我科采用下伸肌支持带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治疗13例下胫腓前韧带完全撕裂的患者,韧带愈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王磊;申自权;盛长部;李斌;李宗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薄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探讨应用股薄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 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4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自体股薄肌腱单束重建MPFL,同时常规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影像学评价包括测量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外移率;应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8个月。术后恐惧试验均阴性,随访期间无髌骨再脱位及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髌股适合角5.71°±1.27°、外侧髌股角3.44°±0.76°、髌骨外移率0.50±0.13、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4.38分±2.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股薄肌肌腱单束法重建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近期效果可靠。

    作者:乔绍文;王国强;陈军;高春香;马斌;杨美英;王美岚;曹念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为5 cm ×8 cm~6 cm ×13 cm。结果15例15块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无皮瓣边缘坏死。15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作者:鹿亮;刘彬;尚希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两种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血量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加压钢板( PC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显性及隐性失血量。方法对9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行PCCP(46例)及 PFNA(50例)固定,记录术中失血量、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常规数值,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两者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差异。结果 PCCP组失血总量为(484.9±135.2)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7.7±12.8)ml,隐性失血量为(407.4±126.1)ml;PFNA组失血总量为(699.7±185.9)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7.6±10.5)ml,隐性失血量为(622.1±177.7)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微创内固定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均超过显性失血量的5倍以上。结论 PCCP和PFNA虽然都是微创内固定方式,但术后均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容易引起患者贫血。 PCCP内固定较PFN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对理想的方法。

    作者:董方;李广义;刘德强;朱安礼;范孟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因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特殊性,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而单纯的放疗和化疗有其局限性,广泛的骶骨切除术才是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对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讨论该病的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生存率等;指出广泛的全骶椎切除术对长期控制肿瘤局部复发至关重要,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忠胜(综述);林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19例(28足)12~36月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按 Pirani系统和国际马蹄内翻足学会评分系统(ICFSG)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石膏固定4~10(6.0±1.3)次,石膏固定总时间7~13(9.0±1.3)周。26足(26/28)的患儿需行经皮跟腱延长术。 Pirani评分术前为3~6(4.9±0.9)分,术后3周拆除石膏时为0~1.5(0.4±0.5)分。按照Piran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22/28。有2足出现Ⅰ度石膏压疮,经拆除石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无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1~33(13.8±11.1)分,其中优8足,良10足,中4足,差6足,优良率为18/28。6足(6/28)出现复发,其中3足行再次石膏矫形及胫前肌转位术,2足行跟腱延长、踝关节后关节囊松解、胫前肌转位术,1足行跟腱延长及中跗骨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论Ponseti方法治疗延迟就诊的12~36月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可以避免广泛性软组织松解,近期疗效满意。其复发率较小年龄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高。如出现复发病例需要进一步手术处理。

    作者:朱光辉;梅海波;伍江雁;刘昆;唐进;赫荣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5例髋臼骨折的患者,分别行重建钢板(28例)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27例)内固定,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钢板组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23/28;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优13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24/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

    作者:关翔;宋香全;王洪炳;周朝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踝上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006年1月~2014年6月,我们应用外踝上筋膜蒂皮瓣修复24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超;何建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粉碎性肱骨髁间骨折

    2011年5月~2013年9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26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轩春岭;胡林;张耀;任军;佘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4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7例。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3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9例,可2例,差2例。结论髋臼骨折中的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形骨折通过单纯髂腹股沟入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棒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疗效。方法26例下颈椎关节突绞锁中,单侧小关节绞锁者9例,双侧小关节绞锁者17例。患者入院后行颅骨牵引,3~5 d后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对患者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评级,测量脱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中无脊髓、血管、神经系统损伤;术后无螺钉松动,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2例A级、2例B级及1例C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其余病例较术前好转。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可行方法。

    作者:杨子斌;赵伟;吕乔;阮安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6(27.7±5.9)个月。神经损伤ASIA评分:术前25~44(34.6±7.2)分,末次随访时35~50(47.7±9.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3.1分±3.1分(P <0.05)。椎体后凸 Cobb 角:术前15.0°~29.5°(22.89°±6.63°),术后2°~5°(3.13°±0.67°),较术前平均改善19.8°±3.1°(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后凸Cobb角:3°~7°(4.06°±0.89°),丢失0.9°±0.2°(P>0.05)。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相邻节段明显退变的表现。结论采用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志文;刘晖;林斌;丁真奇;翟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骨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之一,针对骨肉瘤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已较深入,熟知的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包括原癌基因C-myc、erbB-2、SAS等,抑癌基因Rb、p53、DCC、PTEN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等;P13k-Akt-mTOR、ras-MAPK、Wnt/β-catenin等诸多信号通路的研究也证实与骨肉瘤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对细胞命运决定起关键作用的Notch信号,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张聃(综述);詹新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

    2010年1月~2013年7月,我科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缪健荣;王创利;倪善军;张金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融合单侧固定在腰椎退行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疾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A组,40例)和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B组,52例)。比较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JOA评分优良率:A组为97.5%, B组为96.2%;VAS评分:A组为1.5分±1.0分, B组为1.4分±0.5分;椎间隙高度:A组为(12.6±1.0) mm,B组为(12.2±0.7) mm。两组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为(85.2±17.9) min,B组为(115.6±25.3) 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250.6±50.2) ml,B组为(455.1±150.2) ml;住院时间:A组为(10.5±1.6) d,B组为(14.2± 2.1) d;住院费用:A组为(18251±453.2)元, B组为(24583±673.1)元。两组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A组为95%,B组为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作者:杨勇;黄金亮;周瑜斌;廖劲松;胡林峰;戴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骶移行椎伴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65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有腰骶移行椎伴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采用单侧开窗29例,双侧开窗10例,椎板减压、扩大神经根管26例(其中15例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1.7±2.5)岁,低于一些文献报道。65例中有37例(57%)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凸,有15例(23%)出现神经根支配区变异。腰椎骶化时,可出现神经根支配区有下移倾向;骶椎腰化时,神经根支配区有上移倾向。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7年。其中单侧开窗满意率为25/29,双侧开窗满意率为9/10,椎板减压、扩大神经根管及内固定术满意率为22/26。结论腰骶移行椎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较轻,可伴有脊柱侧凸,部分可有神经根支配区发生变异,其表现为腰椎骶化时可出现神经根支配区下移倾向,而骶椎腰化时可出现上移倾向。选择合理术式,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铁峰;陈崇文;佟斌;张露;韩爽;程漠松;阚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0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传福;孔令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指皮肤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方法及疗效

    目的:分析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20指)采用掌背动脉穿支蒂营养皮瓣、手背皮神经营养皮瓣、指动脉逆行岛状营养皮瓣、示指背皮瓣、邻指皮瓣、桡动脉鼻烟窝上行穿支逆行皮瓣(简称鼻咽窝皮瓣)、改良交腹皮瓣、改良第一趾蹼游离皮瓣等方法修复。结果术后197例(316指)皮瓣成活,3例(4指)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8例(215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患指皮瓣外形良好,无瘢痕挛缩畸形,吻合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4~8 mm,功能恢复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87例(157指),良32例(45指),差9例(13指),优良率93.0%。结论掌背动脉穿支蒂营养皮瓣、手背皮神经营养皮瓣、示指背皮瓣、指动脉逆行岛状营养皮瓣、鼻咽窝皮瓣能一次性修复创面,吻合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良好。邻指皮瓣、改良交腹皮瓣需要二期断蒂或分指,增加了手术次数,同时患肢长时间制动,易引起关节僵硬等,但腹部皮瓣能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大,对于多指软组织缺损能一次性覆盖。改良第一趾蹼游离皮瓣能一次性修复缺损创面,不需要二期整形,吻合神经后感觉恢复良好,但对显微外科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卢建国;杨庆达;苏瑞鉴;梁波;梁大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