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俊兴;任振锡
目的探讨微侵袭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肱骨鹰嘴窝上小切口多根针髓腔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4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6~11周,平均6.8周,随访期间无肱骨头缺血坏死征象.Constant Scoring System综合评分70~98分,平均86.4分.临床疗效评估:12例优,16例良,3例一般.结论采用经肱骨鹰嘴窝上小切口多根针髓腔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肩关节可获得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林宏生;查振刚;Axel Ekkernkamp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其发病急、进展快、全身反应重,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危及生命.笔者自1990年以来诊疗6例,总结如下.
作者:常建琪;贺晓丽;张文生;庞军;王忻;高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吻合血管拇趾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8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冯亚高;解放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肩胛骨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7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X线、CT扫描、三维CT重建检查,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佳治疗方案.结果 7例中,4例累及肩胛颈,2例累及肩胛颈和肩胛盂,1例伴锁骨骨折;6例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10周,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程度.对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沈民仁;张朝跃;吴松;苗惊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颈椎失稳14例,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凌尚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适合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67例,根据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交锁髓内钉、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3组,临床观察结合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临床疗效标准.结果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组,外固定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包括骨不连、关节僵硬及畸形愈合,发生率为22.4%,其中骨不连发生率为13.4%. 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骨不连为胫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
作者:丁宇;李景云;许猛子;阮狄克;韩秀玲;何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陶瓷在修复兔松质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单纯煅烧骨、复合MSCs煅烧骨、三磷酸钙(β-TCP)及复合MSCs β-TCP行:①体外研究:电镜观察复合后MSCs的生物学行为;②裸鼠异位成骨研究;③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 6 mm、深12 mm)修复:18只兔32侧骨缺损分为5组(其中一组未加任何处理),于2、4、8周末分别行组织学检查.结果①MSCs在煅烧骨及β-TCP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良好,4 d基本长满表面,6 d起开始重叠生长;②在裸鼠体内,单纯β-TCP或煅烧骨无成骨,而复合MSCs组自2周开始成骨,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β-TCP组成骨与材料降解相平衡,而煅烧骨组仅在孔壁周围形成板层骨;③兔股骨髁缺损:未经处理不能自行愈合,2周内各组均无骨长入,4周开始由周边长入,8周时各组的骨长入率分别为40%、56%、45%、60%,无论在煅烧骨抑或β-TCP组中复合MSCs组的成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MSCs的生物陶瓷是修复负重区松质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周健;戴克戎;汤亭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进行手术,其中1例为全臂丛型,8例为臂丛下干型.采用前、中、小斜角肌切断并解除一切压迫臂丛神经的纤维束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9个月(1年6个月~3年7个月),以患者的主观感觉评价疗效,6例对手术结果满意,2例对手术结果基本满意,1例对手术不满意.结论斜角肌切断及纤维束带切除术是治疗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业金;苏家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解剖型胫骨弹性髓内钉(AFRIN)与矩形髓内钉(RSIN)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性能差异.方法 56例胫骨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FRIN与RSIN固定,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插钉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石膏固定时间、骨折对线情况等.结果 AFRIN组与RSIN组比较:平均插钉时间分别为(21±4)min和(32±5)min;平均插钉次数分别为(1.6±0.4) 次和(2.8±0.5)次;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5±5) ml和(31±4)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8±0.5)周和(15.1±0.6)周,平均石膏固定时间分别为(16±4) d和(25±3) d.骨折愈合对线情况:正位片成角AFRIN组(1.8±0.6)°,RSIN组(3.5±0.7)°;侧位片成角AFRIN组(1.6±0.3)°,RSIN组(2.7±0.4)°.结论 AFRIN治疗胫骨骨折比RSIN插钉更方便,手术效果更优.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张秋林;王志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随访3年~4年6个月(平均4.1年),测量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64.4%±9.8%,术后1年面积为118.6%±6.3%,后一次随访时为121.9%±10.1%.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26.3分±6.9分,术后1年为67.4分±3.2分,后一次随访时为68.1分±9.0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后一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板切除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可以实现有效减压与脊柱稳定的重建,并可有效防止瘢痕组织对马尾与神经根的压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刘晖;丁真奇;郭延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肌腱粘连是指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周围组织的增生和侵入.虽然显微外科技术、缝合方法及肌腱移植手段获得了一定进步,肌腱粘连仍然是制约手外科发展的障碍.如何防止周围组织侵入愈合过程中的腱组织,以免发生粘连,是目前肌腱外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对预防肌腱粘连研究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兰秀夫;林月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设计新的内固定方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提供其科学依据,以解决复位困难、固定不牢及内外翻等畸形和并发症.方法选用10例新鲜成人尸体股骨,在髁上-髁间截骨造成粉碎性骨折模型,用钢板与聚乙烯板双板组合固定(简称双板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侧钢板固定(简称单板固定),分别进行压缩、弯曲、扭转刚度试验和双板固定屈服试验.结果双板固定组的抗弯曲、抗扭转能力较单板固定组显著增强(P<0.01).双板固定强度试验,其承受轴向载荷可达11 540N,前、后、内、外弯曲载荷分别可达700、1 082、593、1 010N.结论双板固定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维持碎骨块解剖复位、增强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能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作者:高道海;林昂如;翟文亮;朱青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指伸肌腱疲劳性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39例指伸肌腱疲劳性损伤严格按照Ⅲ区以远和Ⅲ区以近的分型、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的不同而区别治疗.结果系统治疗35例,随诊33例,30例患指功能正常.结论指伸肌腱疲劳性损伤,发病时间集中,病史雷同,应早期诊断,严格按分型治疗.
作者:冷向阳;赵忠民;李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6年8月~2001年4月,作者以撬拨复位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跟骨舌状骨折54例,疗效满意.
作者:殷西川;曹刚仁;赵振德;王金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6岁.右髂部发现无痛、渐大性包块1年余.查体:右髂部明显隆起,髂骨两侧不对称,右髂骨翼前侧可触及13cm×9cm×7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有分叶,质硬,无压痛,不活动;局部皮温正常,无浅静脉充盈、怒张,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髋关节活动无障碍.X线片示:右髂骨外侧可见不规则棉絮状钙化影(图1).CT片示:右髂骨外生性肿物,与骨组织无明显界限,肿物内有团块状钙化影.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血沉均在正常范围,血清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
作者:师玉谨;李文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病灶行扩创后置管闭合灌洗.结果 24例经清创闭合灌洗平均27.5 d后,感染均得以控制,效果满意.结论骨折手术后深部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宜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扩创闭合灌洗,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者留待后期治疗.
作者:郭志辉;李海军;袁奇亮;杨长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高能量损伤造成股骨近端骨折,一般非单纯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常合并有股骨上段骨折.1998年5月~2001年5月,我科应用髁动力加压钢板(DCS)治疗此类骨折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全明;王鸥;茅治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运用开放MRI和三维数据后处理技术分析主动和被动上臂抬高过程中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的变换过程.方法选择16名健康志愿者,用开放MRI分别在肌肉放松(外展30°~150°)和肩部肌肉参与活动(60°~120°)两种情况下、不同的外展位置上进行检查,在断层和三维重建后,关节盂的中心点、肱骨头的中心点被确定下来,再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结果在被动抬高过程中,自外展30°到外展150°,肱骨头从下方+1.58 mm转移到下方+0.36 mm位置,自后方+1.55 ㎜转移到-0.07 mm.肌肉的参与导致盂-肱关节变换关系的显著改变,肱骨头更加偏向下方和靠近中心,特别在90°和120°外展时表现得为明显(P<0.01).前后方向在肌肉的参与下,60°和90°外展时,肱骨头更趋向中心.结论神经-肌肉的控制作用对于保证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该组数据也可用于研究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对于肩关节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生物力学相关性.
作者:何仿;卜海富;钱齐荣;李苏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折、骨不连、骨缺损、骨质疏松等一直是困扰骨科界的难题.骨折愈合期漫长,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而骨不连、骨缺损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除了组织工程,近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组织的代谢调节,包括各种生长因子的调节以及细胞间信号传导等.作为一种调节骨组织代谢的重要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笔者就PDGF对骨代谢的影响加以综述.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锁骨重度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锁骨重度粉碎骨折患者应用3种方法治疗:重建钢板加钢丝捆绑(Ⅰ组)26例、改良张力带加钢丝捆绑(Ⅱ组)32例、带锁边张力带(Ⅲ组)37例.结果 95例均获随访1~2年,骨折愈合率:Ⅰ组57.7%,Ⅱ组68.8%,Ⅲ组97.3%.Ⅲ组愈合率与Ⅰ、Ⅱ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带锁边张力带内固定是一种轴性及弹性整体内固定,较重建钢板加钢丝捆绑和改良张力带加钢丝捆绑效果好.
作者:张宝华;刘洪常;陈元甲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