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陶瓷修复兔松质骨缺损

周健;戴克戎;汤亭亭

关键词:松质骨缺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煅烧骨, 三磷酸钙, 骨生成
摘要:目的评估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陶瓷在修复兔松质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单纯煅烧骨、复合MSCs煅烧骨、三磷酸钙(β-TCP)及复合MSCs β-TCP行:①体外研究:电镜观察复合后MSCs的生物学行为;②裸鼠异位成骨研究;③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 6 mm、深12 mm)修复:18只兔32侧骨缺损分为5组(其中一组未加任何处理),于2、4、8周末分别行组织学检查.结果①MSCs在煅烧骨及β-TCP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良好,4 d基本长满表面,6 d起开始重叠生长;②在裸鼠体内,单纯β-TCP或煅烧骨无成骨,而复合MSCs组自2周开始成骨,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β-TCP组成骨与材料降解相平衡,而煅烧骨组仅在孔壁周围形成板层骨;③兔股骨髁缺损:未经处理不能自行愈合,2周内各组均无骨长入,4周开始由周边长入,8周时各组的骨长入率分别为40%、56%、45%、60%,无论在煅烧骨抑或β-TCP组中复合MSCs组的成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MSCs的生物陶瓷是修复负重区松质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间盘镜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

    目的评价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MED组23例, 开窗手术组16例,术后来院复诊,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医生检查患者后填写腰痛疾患评诂表,行MRI检查并测量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比较MED组与开窗手术组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1个月(3~19个月).与开窗手术组比较,MED组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较少;平均住院时间较短(P<0.05) .两组患者的恢复工作时间和客观临床改善率相似(P>0.05),术后总体改善率MED组为70.2%、开窗手术组为70.6%.但MED组患者主观满意率(73.9%)低于开窗手术组(93.8%)(P<0.05).两组间MRI的改变相似,术后突出物难以完全消失,但突出物变小.结论 MED是一种微创技术,临床疗效与椎板间开窗手术相近;随访期间,突出的椎间盘趋于变小但未消失.

    作者:舒怡;刘社庭;熊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距骨颈骨折伴距骨脱位治疗体会

    距骨颈骨折伴距骨脱位临床上不多见,大多属高速高能损伤所致,它是足部严重的损伤之一.我们近10年来共治疗5例,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作者:王维干;王耀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椎管造影的术前诊断价值

    1996年1月~2000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患者90例,术前均通过CT及椎管造影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治疗.通过比较手术中所见与CT、椎管造影结果,笔者认为椎管造影对PLID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谌德雄;覃松;胡炳银;王凯;刘骏;车彪;罗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动力髋/髁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失败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动力髋/髁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失败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89例采用动力髋/髁螺钉治疗的股骨近关节骨折患者中13例失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失败病例中,发生感染2例,钉穿出3例,髋/膝内翻、内固定松动5例,旋转畸形1例,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2例.失败原因主要有: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忽视内侧支持结构重建、对使用器材设计特点及使用要领不熟悉、术后康复指导不当等.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重视康复训练是防止失败的主要措施.

    作者:陈明;夏仁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肱内翻2例

    肱内翻系一种极为少见的畸形,肱骨上端呈内翻畸形,头与肱骨干形成100°或更小的角度.本病文献报道较少,一般不易认识而发生误诊.笔者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蔡建春;孙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报道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诊疗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例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2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2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表现为疼痛髋关节的股骨头及髋臼在6~7个月内出现快速而严重的破坏.临床、实验室、病理学检查均未能找到确切病因.术后患者疼痛均消除,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4个月,Harris 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8分和34分增加至术后的91分和96分.结论骨科医生应对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有所认识;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龚跃昆;刘劲松;李彪;李世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侵袭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微侵袭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肱骨鹰嘴窝上小切口多根针髓腔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4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6~11周,平均6.8周,随访期间无肱骨头缺血坏死征象.Constant Scoring System综合评分70~98分,平均86.4分.临床疗效评估:12例优,16例良,3例一般.结论采用经肱骨鹰嘴窝上小切口多根针髓腔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肩关节可获得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林宏生;查振刚;Axel Ekkernkamp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其发病急、进展快、全身反应重,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危及生命.笔者自1990年以来诊疗6例,总结如下.

    作者:常建琪;贺晓丽;张文生;庞军;王忻;高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右下肢弯曲畸形46年,右小腿溃烂经久不愈15年入院.幼时右大腿曾多次跌伤致右股骨多次骨折,无放射线、毒物、长期药物接触史,家族中无肿瘤病史.

    作者:万成绪;余相华;李常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种方法治疗锁骨重度粉碎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锁骨重度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锁骨重度粉碎骨折患者应用3种方法治疗:重建钢板加钢丝捆绑(Ⅰ组)26例、改良张力带加钢丝捆绑(Ⅱ组)32例、带锁边张力带(Ⅲ组)37例.结果 95例均获随访1~2年,骨折愈合率:Ⅰ组57.7%,Ⅱ组68.8%,Ⅲ组97.3%.Ⅲ组愈合率与Ⅰ、Ⅱ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带锁边张力带内固定是一种轴性及弹性整体内固定,较重建钢板加钢丝捆绑和改良张力带加钢丝捆绑效果好.

    作者:张宝华;刘洪常;陈元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预防肌腱粘连方法的研究进展

    肌腱粘连是指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周围组织的增生和侵入.虽然显微外科技术、缝合方法及肌腱移植手段获得了一定进步,肌腱粘连仍然是制约手外科发展的障碍.如何防止周围组织侵入愈合过程中的腱组织,以免发生粘连,是目前肌腱外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对预防肌腱粘连研究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兰秀夫;林月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解剖型胫骨弹性髓内钉与矩形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比较

    目的比较解剖型胫骨弹性髓内钉(AFRIN)与矩形髓内钉(RSIN)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性能差异.方法 56例胫骨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FRIN与RSIN固定,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插钉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石膏固定时间、骨折对线情况等.结果 AFRIN组与RSIN组比较:平均插钉时间分别为(21±4)min和(32±5)min;平均插钉次数分别为(1.6±0.4) 次和(2.8±0.5)次;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5±5) ml和(31±4)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8±0.5)周和(15.1±0.6)周,平均石膏固定时间分别为(16±4) d和(25±3) d.骨折愈合对线情况:正位片成角AFRIN组(1.8±0.6)°,RSIN组(3.5±0.7)°;侧位片成角AFRIN组(1.6±0.3)°,RSIN组(2.7±0.4)°.结论 AFRIN治疗胫骨骨折比RSIN插钉更方便,手术效果更优.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张秋林;王志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目的观察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进行手术,其中1例为全臂丛型,8例为臂丛下干型.采用前、中、小斜角肌切断并解除一切压迫臂丛神经的纤维束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9个月(1年6个月~3年7个月),以患者的主观感觉评价疗效,6例对手术结果满意,2例对手术结果基本满意,1例对手术不满意.结论斜角肌切断及纤维束带切除术是治疗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业金;苏家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骨代谢的影响

    骨折、骨不连、骨缺损、骨质疏松等一直是困扰骨科界的难题.骨折愈合期漫长,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而骨不连、骨缺损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除了组织工程,近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组织的代谢调节,包括各种生长因子的调节以及细胞间信号传导等.作为一种调节骨组织代谢的重要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笔者就PDGF对骨代谢的影响加以综述.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随访3年~4年6个月(平均4.1年),测量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64.4%±9.8%,术后1年面积为118.6%±6.3%,后一次随访时为121.9%±10.1%.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26.3分±6.9分,术后1年为67.4分±3.2分,后一次随访时为68.1分±9.0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后一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板切除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可以实现有效减压与脊柱稳定的重建,并可有效防止瘢痕组织对马尾与神经根的压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刘晖;丁真奇;郭延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选择.方法对多发伤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52例, 手术治疗91例.随访时间3~12年.结果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的年龄、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手术组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组(P<0.01), 住院时间也长于手术组(P<0.05), 但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组ASIA评分低于非手术组(P< 0.05), 后凸畸形程度也更为严重(P<0.01), 但ASIA评分与后凸畸形程度之间并无相关性(P> 0.05).后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虽然两组患者的后凸畸形均得到纠正(P<0.01), 患者的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手术患者的后凸畸形程度及疼痛程度较非手术患者轻(P<0.05、P<0.001).结论多发伤中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选择与未合并其他系统及部位损伤的骨折患者并无根本区别.稳定性压缩骨折行非手术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 当椎体压缩程度超过50%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而爆裂性骨折、屈曲分离损伤和骨折脱位均属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戴力扬;沈雷;崔一民;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髁动力加压钢板在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高能量损伤造成股骨近端骨折,一般非单纯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常合并有股骨上段骨折.1998年5月~2001年5月,我科应用髁动力加压钢板(DCS)治疗此类骨折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全明;王鸥;茅治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原地区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目的提高治疗高原地区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高原地区60例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取石膏或外固定架外固定、钢板螺钉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等治疗.结果随访54例,时间9~30个月,平均17.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1个月.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54例中49例患肢功能恢复良好,5例出现膝关节僵硬.结论高原地区胫腓骨骨折愈合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对于开放性骨折,进行一期清创及内固定的时限可较平原地区明显延长.

    作者:雷明全;陈永龙;雷静;李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AO分类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3例B、C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2年以上.优良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为82.05%,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为81.82%,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为80.95%.结论手法复位能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并经石膏固定可达到良好固定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B1、B3、C1型中的Colles骨折应采用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B2、C1、C2型中的Simth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C3型骨折因干骺端粉碎应采用松质骨移植恢复桡骨的长度;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的患者避免用内固定治疗.

    作者:白建忠;俞思勤;陈舰;郁凯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在第二趾游离移植血管变异时的应用

    目的探讨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在Gilbert Ⅲ型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对5例Gilbert Ⅲ型第二足趾采用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方法游离移植再造手指,并随访分析其疗效.结果所有移植趾全部成活,功能良好.结论在进行游离第二趾再造手指中遇到Gilbert Ⅲ型时,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俞俊兴;任振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