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国;施能木;施作霖;陈文昌
1995年1月~2000年8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腰腿痛401例,其中11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手术证实并非此症,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曹德良;周泰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63岁,左环指远节背侧近关节处出现无痛性渐大性肿物2年余.2年前该部位有重物砸伤史,当时无骨折,无流血,有明显瘀肿,自搽药(具体不详)1周后痊愈.此后月余,伤处皮下有肿块突起,无痛,逐渐增大,致左环指远侧指间关节屈伸受限,发病至今未治疗.查体:左环指远指节近关节处菱形肿胀,背侧皮下有肿物突起.见图1.皮温及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无皮下静脉曲张.该指节背部重触痛,可触及1.5 cm×1.5 cm×1 cm肿物,质硬,无波动感,推之不动,远侧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在0°~ 30°范围(伸直位0°法),肿物不随屈伸而活动.B超示:左无名指指背可探及一13.3 mm×11.2 mm×10.1 mm中等回声团块,内部呈均匀细小光点,边缘毛糙不规整,基底部与指骨无明显界限.X线片示:左环指骨质未见异常,远端指间关节后缘有一突起的软组织影,边缘光滑.
作者:刘晓虹;罗昌军;姚先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41例患者,其中27例应用支架外固定治疗,14例应用联合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6个月.钉眼感染5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再骨折1例,成角畸形3例.结论支架外固定与联合内固定均为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外固定可使骨折满意复位,提供稳定的固定,可以维持肢体长度,特别适合合并有软组织病损的患者.
作者:丘如诚;陈开明;张碧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 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杜远立;刘宪华;王万宏;王涛;周才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 早期诊断的可能性和系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单独应用NSAIDs药物,另一组除应用NSAIDs外,加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甲氨喋呤,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自觉症状均有缓解,前屈、旋转和骶髂关节Gaenslen征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而且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原有的AS诊断标准不利早期确诊,应作适当修改;骶髂关节炎是诊断AS的基础,HLA-B27与AS呈强相关性,但非特异性;慎用慢作用或细胞毒药物治疗AS.
作者:陈亮;唐天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24岁.右足第三、四趾肥大24年,患者自出生后发现右足第三、四趾比其它趾明显肥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在劳累行走时有不适感,穿鞋困难.体检:一般情况好,右足第三、四趾巨大(图1),无红肿热痛表现.第二、五趾受到挤压,患趾背伸和跖屈受限.X线检查:右足第三、四趾自近节趾骨明显粗大(图2).诊断:右足第三、四趾巨趾症.
作者:王胜利;李维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新型支具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外科技术的迅速更新,目前,AIS的治疗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笔者着重介绍AIS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作者:侯铁胜;蔡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的稳定性是指腰椎在载荷作用下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形变的能力,即腰椎刚度的大小.手术后腰椎不稳定是指各种腰椎手术破坏了腰椎赖以维持平衡的解剖结构,从而引起手术后腰椎刚度丢失,也称为医源性不稳.腰椎不稳定是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1].
作者:李旭明;王树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对43例适应芝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6.2%±8.3%,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47.2%±6.3%,矢状面矫正率为36.4%±5.7%.术后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4.8%±6.9%,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郭立新;马远征;陈兴;包春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适合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68例老年人股骨干骨折随机分成3组:髓内钉固定组、加压钢板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临床观察结合 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3组临床疗效的标准.结果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外固定支架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加压钢板组的骨折不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
作者:王宵光;周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20年来,脊柱外科的发展非常迅速,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有相应提高.但就不同的脊柱疾患而言,其手术疗效相差较大.脊柱手术的失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术前诊断错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操作错误以及发生了手术并发症.也有人认为脊柱手术的失败更为确切的定义不应包括上述几种情形,而是指术后仍有或发生脊柱畸形、假关节形成、脊柱不稳、椎管狭窄、植入物断裂以及肿瘤或全身性疾病未缓解或加重等.笔者重点介绍除手术并发症之外导致脊柱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
作者:戴力扬;周之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对96例成人股骨颈骨折植入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并用3根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结果 96例平均随访2年,骨折愈合91例,愈合率94.8%.髋关节功能按Jacobs等标准评定,优72例,良15例,差9例,总优良率达90.6 %.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肯定,操作较简单.
作者:丁元洪;张功礼;禹志宏;邓长康;施永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诊断和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关节镜术行滑膜组织活检和滑膜刨削切除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13例.结果关节镜下表现为滑膜增生、白色絮状物和黄色小结节等,无特异性.7例检出尿酸盐结晶.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血尿酸显著下降.12例经过平均4年5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诊断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优势且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敏;陈元庄;黄远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以及术中尽量保持骨性结构完整的重要性.方法 72例患者均行双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63例获1~7年随访,疗效评定:优52例(82.6%),良9例(14.3%),可2例(3.1%),优良率96.9%.结论手术治疗能解除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应用双侧开窗、潜行扩大术行椎管减压,既保持了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又减少了创伤,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赵廷宝;范清宇;怀居刚;刘晓平;周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88年1月~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4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6孔钢板固定49例,加压板固定51例,Ender钉内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作者:彭俊良;陈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经皮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郑开达;吴业坤;许劲羽;招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建型颈干交锁钉固定复杂股骨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重建型颈干交锁钉内固定治疗13例复杂股骨骨折.结果 12例获11~2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患肢关节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重建型颈干交锁钉固定复杂股骨骨折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闭合复位不影响骨折满意对位、骨折血运破坏少.
作者:李纯志;应弋阳;周荣利;陈昌伟;胡佰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世纪初Balance首先报道了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方法,将离断的面神经与副神经作端侧吻合治疗面神经瘫,虽因术后出现面部和肩部同时产生运动而放弃了该术式,但却肯定了端侧吻合方法的有效性.几十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外科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方法,但与临床应用均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在神经缺损太多、无法端端吻合的情况下,仍以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为主.由于自体神经来源有限,而异体神经存在排异反应等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组织工程才刚刚起步,所以探索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和机制仍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到90年前的端侧吻合上.
作者:王敏;杨志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用髁上逆向交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僵硬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采用手术松解粘连、矫正畸形、股骨髁上逆向交锁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应用CPM机锻炼.结果 10例均随访6~20个月,肢体无畸形,骨折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8个月,优良率达90%.结论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钉治疗陈旧性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僵硬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洪加源;康两奇;郭延杰;练克俭;丁真奇;郭林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共采用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其中8例手术失败,占11.1%.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现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手术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加以探讨.
作者:李玉前;曾铁功;沈合群;蒋清;向芳友;李运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