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进;胡小吾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1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扣带回等多靶点组合毁损治疗,术中用电阻值和微电极电生理验证靶点,其中17例患者因首次手术后3~6个月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术后1年由精神科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251例患者中,恢复13例、显著进步200例、进步29例、无变化9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多靶点组合毁损术安全,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王一芳;许爱刚;王正伟;朱浩;耿晓增;石海明;赵伯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螺旋CT立体定向开颅直视手术对颅内小病灶及囊性病变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为主的37例病人采用XJ-97-Ⅱ型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切除颅内小病灶,囊性病变置人Ommaya囊.结果 随访3个月至1年,19例术后癫痫未再次发作,12例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螺旋CT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准确、安全、微侵袭及临床疗效满意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庆原;张剑宁;冯玉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现代精神外科技术是在传统精神外科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本文就精神外科的发展历史、现代精神外科手木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靶点筛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综合康复等方面作了简要地探讨.
作者:王晓峰;李拴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难治性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并开始试用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精神疾病.DBS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复杂的重塑、代谢改变等,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活动,并与刺激部位、疾病状态和刺激参数等因素有关.DBS在难治性强迫症和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资料显示DBS是一条有希望的治疗新途径.
作者:甘丽;闵永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组合对顽固性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的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强迫症26例.在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2年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进行评估.结果 26例强迫症中,手术后各时间段测定的Y-BOCS评分、强迫思维评分和强迫行为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的多靶点组合治疗,对顽固性强迫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姜克明;王晓峰;李拴德;周永春;杨来启;张宏兵;肖录军;王军;李加龙;刘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癫痫起病岛叶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以癫痫起病、影像检查岛叶区域有病灶的病例,在服用抗癫痫药物同时,行翼点人路显微手术病灶切除.结果 全切12例,次全切除11例;术后有3例出现对侧肢体的不完全瘫痪,1个月后均有恢复.2例出现短期的语言障碍,1~2周恢复.病理检查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4例,Ⅲ级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随访1个月~5年,18例生存良好,服药情况下癫痫控制良好,复查MR肿瘤区域无明显变化,4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 药物治疗加早期显微手术是以癫痫起病岛叶胶质瘤病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荣伟;袁绍纪;刘子生;卢培刚;吕学明;孙希炎;朱伟杰;王同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热凝毁损杏仁核对头皮痫性放电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5月收治的58例癫痫患者常规进行24小时视频脑电监测、偶极子分析,对有痫性放电的患者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引导深部电极植入杏仁核,记录其电活动,其后热凝毁损杏仁核,复查深部电极和头皮脑电.结果 58例癫痫患者全部记录到头皮棘尖波,56例(96.55%)存在杏仁核痫性放电.热凝毁损杏仁核后,其痫性放电消失42例,明显减少14例,无无效者,复查头皮脑电棘尖波消失20例,明显减少32例,无明显差别者6例.结论 热凝毁损杏仁核可明显抑制包括颞叶内侧放电的半球痫性放电.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赵全军;林鸿;尹丰;赵虎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尾状核下束和扣带回前部)对喹吡罗(Quinpirole,QNP)处理大鼠中枢系统多巴胺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强迫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手术组及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QNP建立强迫检查行为动物模型,应用立体定向进行大鼠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 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能明显减弱QNP诱发的大鼠强迫检查行为,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模型手术组左侧前额皮质多巴胺含量比模型假手术组降低(P<0.05),右侧无显著变化(P>0.05).皮质下结构隔核、纹状体和杏仁核多巴胺含量比对照组和模型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边缘叶脑切开术能降低左侧前额皮质多巴胺含量,增加皮质下结构多巴胺含量,改善QNP处理诱发的大鼠强迫检查行为.
作者:郭常利;王继跃;杨凤海;傅强;张连群;商晓鹰;刘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 实验于2003年5月~200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孕龄8~10d Wistar大鼠仔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健康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40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为梗塞后24小时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B组为梗塞后24小时梗塞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C组为梗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D组为梗塞后4周梗塞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各实验组均有仅移植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比较神经干细胞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 实验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神经元,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A组可见移植细胞大量存活,穿过室管膜向脑组织迁移,特别是向缺血周边区迁移;B组细胞主要聚集在梗塞中心移植区域,也有大量细胞存活,充填梗塞区,少量细胞可穿过胼胝体向健侧迁移;C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存活,但细胞增殖分裂较A组不明显,且存活细胞主要仍在移植部位;D组存活移植细胞也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不同移植部位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缺血后24小时移植较缺血后4周移植其迁移趋向性更强.
作者:杨东波;叶伟;李永利;刘波;蒋传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对门诊及住院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或外周神经,应用射频温控热凝毁损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结果 共治疗各类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131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15例,偏头痛1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例,开胸术后肋间神经痛1例.随访8~46个月,平均12个月.获得优良者106例(80.9%),良好21例(16.0%).除原疼痛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外,无其他严重、永久并发症.结论 采用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操作安全,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史有才;胡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CT引导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术治疗,对其手术时机、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均为出血6小时以后手术.木组治愈或好转16例,死亡3例,随访3~6个月,存活者中,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7例,Ⅳ级1例.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手术创伤极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高龄,身体条件差病人也能耐受手术.特别适用于深部血肿(基底节、丘脑等部位).
作者:张启岩;郝维杰;付瑞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损伤脑组织匀浆液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经体外增殖,用损伤脑组织匀浆液诱导其分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增殖,经损伤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形态学改变明显,部分细胞突起可见锥样改变,在细胞密集处可突起交织成网.免疫细胞化学法染色显示分化细胞呈NSE阳性表达占23.2%±6.09%,GFAP阳性表达占14.3%±3.27%.结论 损伤脑组织匀浆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部分为神经元,部分为神经胶质细胞.
作者:牛朝诗;孔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成瘾药物复吸是药物成瘾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手术戒毒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疗单位尝试的新方法,本文对药物依赖手术戒毒的效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在手术戒毒方面的成果及研究进展.
作者:杨文进;胡小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毁损治疗海洛因心理依赖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海洛因心理依赖58例,并于术后3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采用上门家访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吸与否、生活工作情况、有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上门家访时进行了渴求量表、欲望量表、记忆、智商、人格等精神心理测验.结果 未复吸36例,复吸16例,失访6例,操守率为62.06%.记忆、智商、性欲比术前提高,元人格、行为等精神障碍.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海洛因心理依赖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戒毒治疗,是消除吸毒者心理依赖、摆脱毒瘾的有效方法,且对智力、欲望、思维、人格无明显负面影响.
作者:黄红星;郭田生;匡卫平;邹叔骋;曾其昌;朱勇;王琴;李波;卢军;肖明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精神症状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运用多元化定位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病人13例.采用癫痫的国内疗效评定标准和全国精神外科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手术治疗1年后,13例病人中,癫痫症状基本控制,9例癫痫未再发作,4例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11例精神病症状基本消失,2例部分症状存在.结论 双侧杏仁核、双侧内侧隔区及单侧Forel-H区多靶点组合治疗,对伴有精神症状癫痫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正伟;王一芳;许爱刚;朱浩;谭启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 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作者:朱宏伟;李勇杰;李继平;马凯;张宇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技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15例颅内病变的手术,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立体定向活检3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立体定向微创手术7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血肿排空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以实现对颅内病灶的微创手术,特别对深部病灶性质的诊断和脑内小肿瘤的切除及囊性病变的引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简便、易行和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
作者:崔明;张子军;赵霆;江永;陈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68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38例,采用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抽吸引流技术治疗;B组30例,采用常规立体定向单靶点技术置管抽吸引流.两组分别进行术后3天的血肿排空率、置管引流时间及其GOS评分的差异比较.结果 A组患者置管时间2~5天,平均3.5±1.5天,3天平均血肿排空率90.8%.B组置管引流时间为5~9天,平均7.5±2.1天,3天平均血肿排空率68.8%.A组的置管引流时间和血肿排空率明显好于B组.结论 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血肿排空彻底,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尤其适合于血肿量较大、血肿形态不规则或破入脑室的颅内血肿.
作者:王国军;苏静;亓立国;李建;于春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卵圆孔定位穿刺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术前颅脑CT薄层扫描获取影像资料,在Brain-Lab导航工作站进行颅底重建,观察并测量卵圆孔相关数据;应用计划系统勾画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棒引导下卵圆孔穿刺.结果 共施行21例,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术中阻抗405~710Ω,平均505Ω,感觉刺激平均值0.52V,运动刺激平均值0.85V.所有病例术后均痛觉消失,触觉保留.将获得卵圆孔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结论 卵圆孔孔径影像学测量均值与文献尸头测量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卵圆孔孔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关键是卵圆孔的准确定位,在导航棒辅助下,卵圆孔穿刺准确率为100%.
作者:邱胜利;魏建军;张扬;丁宛海;晁迎九;傅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