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明;于文君;常义
癫痫手术治疗前精确定位,可提高手术效果,现将我院应用埋藏式颅内电极,对19例顽固性癫痫定位,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赵树琦;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癫痫性精神障碍,采用双侧扣带回破坏术26例,扣带回加杏仁核破坏术12例,杏仁核破坏术15例,胼胝体切开术6例,颞叶前部切开术6例,小脑埋藏电极2例;对34例精神分裂症,行眶直回切断术5例,双侧隔区破坏术2例,扣带回加杏仁核破坏术19例,额叶白质切断术8例.结果:67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总有效率为86.6%,34例精神分裂症总有效率为73.6%.结论:手术治疗精神障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术后配合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作者:朱邦鉴;刘赢;夏艳玲;杨传东;王晓霞;孙树范;刘振业;薛爱君;裴柏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X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使用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方法治疗松果体区肿瘤8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5.5月(6-42月).结果:大多数病例在治疗后一个月出现明显的症状改善和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缩小或消失等改变.结论: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立根;郭艳;章翔;宋少军;魏丽春;石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1988年以来对19例行脑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术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麻醉,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以探讨该术式佳麻醉模式.
作者:解温品;费立国;乔智红;刘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用CT导向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方法对21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VL核射频毁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小聪;郑佳坤;陈柔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C)是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的胶质细胞.移植的SC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增殖、迁移和分化,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可促进中枢轴突再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髓鞘,增加其他移植细胞的存活率等.而且,通过神经活检,SC可在体外培养纯化,为病人获得自体的移植细胞,不存在免疫学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损的移植治疗中,SC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SC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治疗中的机理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徐斌;江澄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2年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CT扫描用的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板.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已被应用于临床多年,其效果非常满意.
作者:胡泽勇;尹震;黄永安;董连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大鼠神经干细胞在胚胎脑内的分布特点,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干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方法:对胚龄16天左右的大鼠胚胎脑组织做连续冠状位冰冻切片,特异的抗nestin免疫组化染色,以显示干细胞在胚胎的分布特点.我们还把胚龄16天左右的胎鼠室管膜下脑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用三种方法有限稀释法,饲细胞克隆培养法,软琼脂克隆培养法进行克隆培养.结果:1.神经干细胞在胚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的中轴部位如:脑室、脑室下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神经干细胞多表现为复层上皮样排列,细胞突起呈放射状伸向脑的表层并之与保持密切联系.有的干细胞在离室管膜较远处呈簇状分布好似群状迁移的干细胞群也好似干细胞的发生中心.2.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神经细胞易呈聚集状生长的特点及神经细胞的迁移性的生长特点,各细胞群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3.神经细胞生长的细胞密度依赖效应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在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结论:神经干细胞在胚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的中轴部位,软琼脂克隆法是一种成功的干细胞克隆方法.
作者:马以骝;杨志敏;王秦秦;余化霖;金丽昆;王义;李玉;刘文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间使用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完成的38例导航手术和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完成的67例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结果:导航组:病灶全切34例,近全切3例,行动脉瘤加固术1例.立体定向开颅组:全组病例均完整切除病灶.二组都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均属于立体定向手术范畴.对于位于颅表或皮层下的病灶(直径≤5cm),适于行立体定向开颅术.而对于脑深部、边界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和颅底病灶,则适于行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姜晓峰;凌至培;钱若兵;李光群;孙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如何对脑功能区及其邻近部位病变和一些脑组织解剖结构改变不明显的病灶(癫痫等)尽可能的切除,并大限度的保留相应功能区功能,降低致残率,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脑磁图(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计算机发射体层扫描(SPET),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发展为术前影像检查提供了精确、无创、安全的功能性成像工具.
作者:姜晓峰;汪业汉;傅先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死亡率高,致残严重,预后极差.但能够利用外科手术使大部分病人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我科近两年来收治37例高血压脑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钦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60例癫痫患者的24小时脑电图监测的结果,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方法:使用江苏伟思公司的VEEG1160型16导脑电图监测仪进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并与普通脑电图描记和影像学结果相比较.结果:60例患者中,52例发现异常,阳性率为86.7%,与普通EEG(58.3%)相对比,异常的发现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影像学检查有异常发现的31例的患者中,与动态脑电图监测相符合的有15例.结论: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明显优于普通EEG,但仍需与其它检查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作者:王焕明;于文君;常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方法:剖析48例垂体腺瘤X刀治疗中头环安置、CT定位、图像识别和结构勾画、治疗计划制作及治疗后处理等环节的技术应用情况.结果:CT2mm层厚扫描对结构的识别和勾画优于4一厚层者,个别低密度微腺瘤者仍需参考冠/矢状位片;治疗床角度和机架转角的调整甚为重要,关系到剂量递减梯度和治疗体积的质量;靶点越少,越容易避免“热点”效应.结论:应坚持薄层CT扫描和图像定位技术,尽可能增加腺瘤和视路的分辨率.深入了解照射原理和技术,反复调试治疗计划亦很重要.
作者:王守森;王如密;陈苏;陈长源;李晓红;高慧勇;龚春贵;张锡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并不少见,但常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我院于1991年10月~2000年10月间,共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50例,占同期手术的0.9%,本文对颅脑术并发精神障碍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徐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以寻找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CT导引颅内血肿排空引流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14例,与同期传统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28例作为对照,所有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半年以上随访,微创锥颅组总有效率为78.6%(¨例),病死率为14.3%(2例),药物治疗组分别为46.4%(13例),25%(7例),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值<0 05);结论:表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龄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年龄不再是决定手术与否的主要条件,同时探讨手术时机与生命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仲;曾仲;曾小玲;胡敏;赵新;徐朝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56.31±12.69分,术后一周“开”状态评分为24.82±8.47分;术前“关”状态评分为88.64±19.78分,术后一周“关”状态评分为35 49±10.25分.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华涛;叶伟;许竹君;杨天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pencer目法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在颞叶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14例应用Spencer法进行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治疗的颞叶癫痫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杏仁体海马切除术,显著有效率(含Engel ⅠⅡ级)近85 7%(12/14).结论:Spencer方法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的设计思想更合乎现代癫痫学的理论研究结果,且操作规范易行,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刘绍明;熊志刚;程江鹏;樊明新;李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帕金森病病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观察毁损灶在MR上表现与VIM核射频毁损的预后关系.方法: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术后早期(1~7天)常规行磁共振T1加权和T2加权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轴位测量毁损靶点的横径.冠状位观察靶点毁损的低点相对与第三脑室顶的深度与同一层第三脑室高度比值(深度比值),及靶点毁损外缘距中线距离(外缘),并观察毁损灶与内囊关系;矢状位或轴位观察靶点毁损后缘距AC PC中点的距离(后缘).通过以上观察与VIM核毁损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其中有9例病人,术后3月至18月螺旋CT复查,通过基底节2mm一层的扫描,可发现毁损灶,测量毁损灶大小.结果: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后震颤消失率100%,肌强直改善率100%,运动迟缓和运动不能无改善.97次MR检查创道及丘脑毁损区均未见出血,创道仅有轻微水肿,仅发现1例穿刺部位皮层小血肿,并导致癫痫大发作.92例病人随访1~26月(仅有10例随访少于6月),73例(75%)病人无复发:横径平均为6.6±1.86nm;外缘平均为19.28±2.14mm;后缘平均为9.63±2 14mm;深度比值平均为0.84±0.09.14例(15%)病人震颤完全复发:横径平均为4 55±1.58mm;外缘平均为17.28±2.07mm;后缘平均为8.82±3.26mm;深度比值平均为0.73±0.15.6例(6%)病人仅有手的震颤复发组:横径平均为4.24±0.91mm;外缘平均为19.0±0.9mm;后缘平均为10 90±2.59mm;深度比值平均为0.82±0 11.4例(4%)病人仅有脚的震颤复发组,横径平均为6.29±1.02mm;外缘平均为18.21±1.37mm;后缘平均为9.64±2.14mm;深度比值平均为0.80±0.16.经t检验,发现无震颤复发组与上下肢震颤均复发组,在横径、外缘及深度比值具有极显著差异,而后缘无差异;在仅有手的震颤复发组与无震颤复发组,横径具有极显著差异,外缘、后缘及深度比值无差异;在仅有脚的震颤复发组与无震颤复发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但MR发现这组病人毁损灶距内囊尚有一定的距离.其中有9例病人,术后早期MR检查直径平均5.77±2.15mm,术后3月至18月螺旋CT复查,毁损灶直径平均1.74±0.68mm.10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偏瘫,MR可见毁损波及内囊..结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可检查是否有毁损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损害内囊等;通过观察毁损灶的大小与内囊的关系及毁损灶的深度可判断预后.
作者:潘云曦;谭启富;张鑫;乔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癫痫的病变切除术是切除引起癫痫的结构性病变的一种手术.Jackson曾指出癫痫发作是病变(肿瘤、血管畸形、疤痕等)引起的初和唯一症状,现代癫痫神经外科的治疗是Jackson的同事-Horsley开创的,他切除了致癫痫病变(epileptogenic lesions).
作者: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85例患者分别不同情况徒手经皮选择性穿刺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眶下孔(Vn),眶上孔(V1),根据疼痛分布的区域阻断三叉神经痛觉传导纤维达到止痛目的.结果:痊愈280例,治愈率98.3%,疼痛缓解5例,1年内总有效率100%.无死亡病例.结论: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薛中南;师务本;孙云岗;张登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