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

徐建荣

关键词:颅脑术后, 精神障碍, 延误治疗, 同期手术
摘要: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并不少见,但常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我院于1991年10月~2000年10月间,共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50例,占同期手术的0.9%,本文对颅脑术并发精神障碍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死亡率高,致残严重,预后极差.但能够利用外科手术使大部分病人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我科近两年来收治37例高血压脑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钦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

    我科1988年以来对19例行脑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术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麻醉,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以探讨该术式佳麻醉模式.

    作者:解温品;费立国;乔智红;刘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导引颅内血肿排空引流术治疗高龄脑出血

    目的:评估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以寻找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CT导引颅内血肿排空引流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14例,与同期传统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28例作为对照,所有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半年以上随访,微创锥颅组总有效率为78.6%(¨例),病死率为14.3%(2例),药物治疗组分别为46.4%(13例),25%(7例),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值<0 05);结论:表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龄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年龄不再是决定手术与否的主要条件,同时探讨手术时机与生命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仲;曾仲;曾小玲;胡敏;赵新;徐朝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我科从1999年7月至2000年4月采用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底部造瘘术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景平;刘运生;王君宇;霍雷;彭泽峰;张明宇;丁锡平;刘志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精神障碍10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癫痫性精神障碍,采用双侧扣带回破坏术26例,扣带回加杏仁核破坏术12例,杏仁核破坏术15例,胼胝体切开术6例,颞叶前部切开术6例,小脑埋藏电极2例;对34例精神分裂症,行眶直回切断术5例,双侧隔区破坏术2例,扣带回加杏仁核破坏术19例,额叶白质切断术8例.结果:67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总有效率为86.6%,34例精神分裂症总有效率为73.6%.结论:手术治疗精神障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术后配合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作者:朱邦鉴;刘赢;夏艳玲;杨传东;王晓霞;孙树范;刘振业;薛爱君;裴柏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埋藏式颅内电极在癫痫外科中应用

    癫痫手术治疗前精确定位,可提高手术效果,现将我院应用埋藏式颅内电极,对19例顽固性癫痫定位,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赵树琦;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顽固性痉挛性斜颈1例

    痉挛性斜颈(cervical dystonia,CD)是临床上常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持久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了1例顽固性痉挛性斜颈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来兴;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徐波涛;辛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松果体区肿瘤

    目的:探讨X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使用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方法治疗松果体区肿瘤8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5.5月(6-42月).结果:大多数病例在治疗后一个月出现明显的症状改善和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缩小或消失等改变.结论: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立根;郭艳;章翔;宋少军;魏丽春;石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板的制作与应用

    1992年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CT扫描用的颅内病变体表定位板.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已被应用于临床多年,其效果非常满意.

    作者:胡泽勇;尹震;黄永安;董连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X刀治疗的应用技术.方法:剖析48例垂体腺瘤X刀治疗中头环安置、CT定位、图像识别和结构勾画、治疗计划制作及治疗后处理等环节的技术应用情况.结果:CT2mm层厚扫描对结构的识别和勾画优于4一厚层者,个别低密度微腺瘤者仍需参考冠/矢状位片;治疗床角度和机架转角的调整甚为重要,关系到剂量递减梯度和治疗体积的质量;靶点越少,越容易避免“热点”效应.结论:应坚持薄层CT扫描和图像定位技术,尽可能增加腺瘤和视路的分辨率.深入了解照射原理和技术,反复调试治疗计划亦很重要.

    作者:王守森;王如密;陈苏;陈长源;李晓红;高慧勇;龚春贵;张锡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损毁丘脑底核可阻止6-OHDA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毁损丘脑底核(STN)对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6-OHDA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和中脑被盖腹侧区(VTA),制成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实验组分为第Ⅰ、Ⅱ、Ⅲ、Ⅳ和V组,分别于6-OHDA注射前7d、注射后1h、2h、3d、7d5个不同时间点,局部注射海人藻酸(KA)破坏STN.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定量测量各组大鼠黑质致密区(SNc)区TH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Ⅰ、Ⅱ、Ⅲ、Ⅳ、V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注射侧TH神经元存活数目分别为71 46±6.84、57 07±5.54、51.09±4.85、12.68±2 67、4.15±1 60和3.40士1 54个/每张切片,为对侧的96.7%、72.9%、69.8%、17.2%、5.6%及4 4%..各实验组注射侧TH神经元均比对照组同侧数目多(P<0.01、0.05),但V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实验组之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以Ⅰ组TH神经元存活的数量多(P<0.01).结论:早期毁损STN,可减轻6-OHDA对SNc区DA能神经元的损伤和细胞数量的缺失,晚期毁损对其无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陈琳;刘宗惠;王亚奇;田增民;李士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分析(附285例报告)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85例患者分别不同情况徒手经皮选择性穿刺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眶下孔(Vn),眶上孔(V1),根据疼痛分布的区域阻断三叉神经痛觉传导纤维达到止痛目的.结果:痊愈280例,治愈率98.3%,疼痛缓解5例,1年内总有效率100%.无死亡病例.结论: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薛中南;师务本;孙云岗;张登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无框架神经导航与立体定向开颅术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讨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间使用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完成的38例导航手术和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完成的67例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结果:导航组:病灶全切34例,近全切3例,行动脉瘤加固术1例.立体定向开颅组:全组病例均完整切除病灶.二组都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均属于立体定向手术范畴.对于位于颅表或皮层下的病灶(直径≤5cm),适于行立体定向开颅术.而对于脑深部、边界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和颅底病灶,则适于行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姜晓峰;凌至培;钱若兵;李光群;孙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Spencer法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在颞叶癫痫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Spencer目法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在颞叶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14例应用Spencer法进行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治疗的颞叶癫痫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杏仁体海马切除术,显著有效率(含Engel ⅠⅡ级)近85 7%(12/14).结论:Spencer方法选择性杏仁体海马切除术的设计思想更合乎现代癫痫学的理论研究结果,且操作规范易行,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刘绍明;熊志刚;程江鹏;樊明新;李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立体导向与术中电刺激结合治疗帕金森病

    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用CT导向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方法对21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VL核射频毁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小聪;郑佳坤;陈柔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癫痫的脑病变切除术

    癫痫的病变切除术是切除引起癫痫的结构性病变的一种手术.Jackson曾指出癫痫发作是病变(肿瘤、血管畸形、疤痕等)引起的初和唯一症状,现代癫痫神经外科的治疗是Jackson的同事-Horsley开创的,他切除了致癫痫病变(epileptogenic lesions).

    作者: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痫灶切除方式对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的因素.研究痫灶切除方式、病灶存在与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992年以来术后随访3年以上的51例顽固性癫痫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Ridit分析,比较痫灶完全切除组(20例)与痫灶不完全切除组(31例)、占位组(28例)与非占位组(23例)的疗效.结果:全组显效率达88.23%.1.痫灶完全切除组的疗效较痫灶不完全切除组好(P<0.01);2.占位组与非占位组疗效无差别(P>0.05).结论:痫灶切除程度对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有重要影响,有无占位性病灶对疗效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了病灶与痫灶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把痫灶切除与否作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更具合理性.

    作者:林元相;张义成;康德智;何理盛;林启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如何对脑功能区及其邻近部位病变和一些脑组织解剖结构改变不明显的病灶(癫痫等)尽可能的切除,并大限度的保留相应功能区功能,降低致残率,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脑磁图(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计算机发射体层扫描(SPET),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发展为术前影像检查提供了精确、无创、安全的功能性成像工具.

    作者:姜晓峰;汪业汉;傅先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谷氨酸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元变性疾病,症状特点是震颤、运动不能和强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纹状体去多巴胺能神经元和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但长期应用多巴胺的前体物质左旋多巴治疗该病,经常引起副作用,诸如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开关现象和精神异常.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依赖于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如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神经元生物能量代谢、基底节功能解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刘玉河;尚爱加;程东源;王树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

    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并不少见,但常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我院于1991年10月~2000年10月间,共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50例,占同期手术的0.9%,本文对颅脑术并发精神障碍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徐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