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君;郑皓;史靓
目的 探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在鼻腔手术创面中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下鼻甲部分黏膜切除术后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处置手术创面56例做为研究组,而鼻腔手术中同样做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的创面则未做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的处置的77例做为对照组,拔掉鼻腔填塞物后第1天开始手术创面内涂布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后第2天做评价,而连续处置7~8天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再做比较.结果 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处置手术创面后的第2天与第7~8天后的手术创面均非常整洁,与未做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处置的手术创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处置鼻腔手术后下鼻甲创面是保持鼻腔整洁的良好的手段之一.
作者:崔哲洙;金顺吉;金永德;修世国;白尚杰;姜宪;崔春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相关性,进一步论证二者是一种疾病的概念.方法 在3210例哮喘患者进行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相关性调查,其中1960例患者中进行变应原皮内试验,1250例患者进行点刺试验.结果 哮喘患者中伴有变应性鼻炎者2684例(83.61%),2402例先发生或同时发生变应性鼻炎(74.83%).大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发病后的1~10年内发生哮喘.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是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常见的变应原.结论 调查结论支持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一种疾病的观点,其诊断和防治也应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作者:鹿道温;于斌;刘杰;刘颖慧;李明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四君子汤对放射所致小鼠免疫机能和造血功能抑制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中药防治组,每组各24只.正常对照组动物常规饲养;单纯照射组动物予以5.0Gy60Coγ射线照射,同时以生理盐水0.4ml灌胃;中药防治组动物同单纯照射组予以60Coγ射线照射,并于照射前1天开始予以四君子汤煎液0.4ml灌胃.各组动物分别于实验的第7、14、21d处死取材,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骨髓细胞DNA含量、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动物相比较,服用四君子汤的中药防治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提高,骨髓细胞DNA含量显著增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显著降低,而且其药效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更趋明显.结论 四君子汤对放射所致的小鼠免疫机能和造血功能抑制效应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陶欣;孙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喉血管瘤为少见疾病,以婴儿多见,多为先天性疾病,成人喉血管瘤更为见.我科2001年治疗2例喉部较大血管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树东;阎朝晖;刘磊;付文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鼻内镜临床应用的普及,鼻腔出血点大多能在鼻内镜下找到,而得到有效治疗(电凝、微波,激光、鼻腔填塞等),下鼻道后端出血因其位置隐匿难以发现,而使鼻内镜难以直接观察到,加之该处前后鼻孔填塞难以确切,故该处出血治疗棘手.
作者:杨长东;付志强;李欣;田晓斌;杨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测试电子耳蜗植入患者电极分布频带颠倒排列前后声音识别的变化,探讨电极分布频带排列模式对声音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15名电子耳蜗植入患者,分别依次测试电极分布频带颠倒排列前后对铃声(代表高频)和鼓声(代表低频)两种不同声音的识别能力,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 在电极分布频带按低频对应蜗尖、高频对应蜗底的正常顺序排列时,均能准确识别出铃声和鼓声.在电极分布频带颠倒排列后,13名受试者将铃声和鼓声均识别为鼓声,另2名则将铃声识别为鼓声,而将鼓声识别为铃声.结论 电子耳蜗电极分布频带排列模式改变可以影响电子耳蜗植入患者对声音的识别能力.
作者:彭光华;张岩昆;张道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与行为测听阂值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受试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频率间的差异对两类测试结果相关性的影响.结合回顾性分析法,对大量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试提出一组合理高效的临床声诱发听力检测测试链,以期可准确、快速的获取受试者的听阈,为无法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听障儿童的早期听力干预、助听器验配及调试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117例(233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分别进行ABR测试及行为测听,记录相应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ABR反应阈值较行为测听阈值普遍偏高,且随着受试者听力损失的加重,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在刺激信号频率为0.5、1.0、2.0和4.0kHz时(包括平均听力),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和行为测听阈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1、0.6655、0.7075、0.5675和0.724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同时当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处于90dBnHKL~100dB nHL之间时,其ABR的反应阈值与行为听阈十分接近,当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100dB nHL时,其0.5和1kHz处的行为听阈在100-110dB之间,2.0和4.0kHz处的行为听阈在110dB以上.结论 ABR反应阈值可较准确的预测听障儿童的听力情况,为无法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听障儿童的早期听力干预、助听器验配及调试提供可靠的依据,但建议在Click-ABR的基础上结合Tone-ABR的0.5和1.0kHz用以完整受试者的听力图.
作者:胡旭君;郑皓;史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表现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弥漫性慢性炎症,同时又是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其发病率占咽部疾病的10%~20%[1],并呈上升趋势,该疾病临床概括了咽部所有不适症状,如咽痛、咽痒、咽干、咽堵、干咳、咽部烧灼感、咽部异物感、咽部憋闷感、咽部异味感等等.
作者:费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针对鼻腔冲洗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的应用进展,系统回顾鼻腔冲洗的适应证、作用及机制、安全性及耐受性、装置和方法、鼻腔冲洗液的组成等相关资料.方法 介绍当前国内外对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不同观点.结果 鼻腔冲洗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鼻腔及鼻窦的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作用及机制与提高黏膜纤毛功能等因素有关.鼻腔冲洗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少.鼻腔冲洗的装置和方法及鼻腔冲洗液等方面现在也没有一个同一的意见.结论 是鼻腔冲洗良好的疗效已被大家所公认,但是关于鼻腔冲洗液,鼻腔冲洗装置等各方面没有同一的意见,一致的方案,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于淑东;来俊英;韩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科2003年1月~2004年6月收治声带良性病变368例,均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显微支撑喉镜下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吴江;孔旭辉;鲍学礼;毛明荣;储九圣;朱勇;刘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环甲膜穿刺-穿孔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998年6月-2006年1月期间,在39例常规气管插管困难患者及286例急性喉梗阻患者施行环甲膜穿刺穿孔置管术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1次操作成功,穿刺和穿孔时间不超过1分钟,术中出血量不超过3ml,无1例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食道损伤和气胸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拔管后,环甲膜穿刺穿孔置管处仅见小条索状瘢痕.结论 环甲膜穿刺-穿孔置管术安全、快速,简便易行、微创而有效,可供临床选择使用.
作者:刘洪;庞玲;王昆;石秀娜;胡晓霞;孙广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Survivin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家族新成员有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分裂和参与血管形成等功能.由于Survivin特异性表达特点及其与肿瘤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肿瘤研究热点.
作者:徐志华;王继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本组23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真菌球20例,CT表现为受累鼻窦密度增高,内充以软组织影,18例中央可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边缘欠清楚,受累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例上颌窦内壁可见骨质吸收,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3例,均为全组鼻窦受累.所有被累及的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实变,CT表现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磨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受累鼻窦膨胀2例,窦壁骨质侵蚀1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2例.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胡建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波热凝对慢性肥厚性咽炎局部病损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诊断明确的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波热凝组35例(治疗组)采用微波热凝治疗'药物治疗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取咽后壁淋巴滤泡明显处同一部位病损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CNA检测,应用Ridit分析比较两组的结果差异.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不仅疗后两组的PCNA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而且治疗组的治疗后PCNA指数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微波热凝可能通过抑制咽部病损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而对慢性肥厚性咽炎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文凤妮;江浩;张继平;秦兴华;陈舒华;李影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和Bcl-2表达活性与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平衡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鼻息肉组织标本29例,下鼻甲黏膜标本11例,免疫组化法检测上皮细胞Fas、FasL、Bcl-2和PCNA蛋白的表达活性,TUNEL过氧化酶原位标记法检测上皮原位细胞凋亡括性.结果 在鼻息肉组,PCNA阳性细胞指数(PIPCNA)大于自身的细胞凋亡指数(AI,P<0.01),而且PIPCNA和AI绝对值均大于下鼻甲组(P<0.01),但PIPCNA/AI比值(1.95±0.66)却小于下鼻甲组(P<0.01);FasL和Bcl-2阳性细胞指数(PIFasLL、PIBcl-2均大干自身的Fas阳性细胞指数(PIFasP<0.05),但该三指数均大干下鼻甲组(P<0.01);PIBcl-2/PIFas比值大于下鼻甲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息肉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活性均增强,但前者仍然大干后者;Bcl-2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机制和FasL介导的细胞免疫逃逸机制可能对鼻息肉上皮细胞凋亡活性产生部分抑制作用.
作者:林心强;王挥戈;沈志忠;林彬;郑朝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17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诊疗资料,探讨该病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17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组.其中手术治疗组99例,分别经乳突径路,外耳道径路、乳突-颅中窝径路、颅中窝径路或迷路径路行面神经减压术51例,面神经吻合术及改道吻合术27例,面神经移植术21例,药物治疗组78例,采用扩血管、营养神经、抗炎、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中,面神经功能Ⅰ级恢复43例(43.43%),Ⅱ级恢复23例(12.99%),Ⅲ级23例(12.99%),Ⅳ~Ⅵ级10例(5.64%).药物治疗患者中,Ⅰ级恢复51例(65.38%),Ⅱ级恢复12例(15.38%),Ⅲ级13例(16.66%),Ⅳ~Ⅵ级2例(2.56%).全组患者中,面瘫在1个月内恢复者25例(14.12%),2个月内恢复44例(24.85%),3个月内恢复62例(35.02%),半年内恢复124例(70.05%).结论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应综合分析面瘫的病因,积极行相关定位与定量检查,采取合理的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余得志;邱建新;陶冶;王节;郑文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15例炎性鼻咽黏膜组织的MMP2表达活性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的MMP2表达显著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P<0.05),并随鼻咽癌临床浸润分期的升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2在鼻咽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外扩散及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判断鼻咽癌细胞的侵袭性及估计其预后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姚利;陆兴;刘平平;胡洪义;刘凤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90年代随着对鼻前部瓣膜区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更多研究和认识,我们在治疗鼻阻塞症状时更加注意对此区病变的研究.很多主诉鼻阻塞患者,经各种方法治疗后鼻阻塞症状仍未改善,使我们想到鼻瓣膜区病变所致的鼻阻塞.
作者:郭龙章;郭媛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科于1979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1225例,其中特殊类型异物76例,占6.20%.现就这类特殊类型的气管、支气管异物7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叶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目前,放射治疗仍为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且疗效尚能令人满意,但仍有少数患者,虽经积极治疗,还是会出现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而颈部淋巴结残留和复发,是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介绍鼻咽癌颈部残留和复发的诊断、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
作者:孙国华;嵇庆海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