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王开文;王丹阳
目的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降眼压治疗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病变(AION)眼底血管充盈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10间住院治疗的AION室68例(68只眼),随机分为非眼压干预组(对照组)30例,眼压干预组38例,对眼压干预组38例在发病时的眼压基础上用药物降低眼压≥8mm Hg或降低眼压≥30%,其它进行常规治疗,观察FFA血管充盈指标的变化,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非眼压干预组(对照组)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16.9±0.46)s,视盘荧光染料渗漏显现时间为(22.3±0.37)s;眼压干预组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 13.4 ±0.51)s,视盘荧光染料渗漏显现时间为(16.3±0.32)s.经统计学处理,双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降眼压治疗对AION的眼底血管充盈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薛尚才;李惠荣;孙建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高阶像差也逐渐成为视觉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可矫正术前的高阶像差和控制术中增加的高阶像差,进而提高视觉质量.本文就波前像差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准分子角膜磨削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鹏;崔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114例(141只眼),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114例(141只眼)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临床疗效满意,显著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作者:李慧燕;丁艳;葛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行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100只眼),统计分析失败患者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结果 本文中行二次PKP术后病例共计100例,其中失败病例37例,失败率为37%.不同原发病因行二次PKP术后失败的数量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11只眼,29%)、眼外伤(10只眼,27%)、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只眼,19%)、蚕食性角膜溃疡(5只眼,14%)、大泡性角膜病变(2只眼,5%)、角膜变性及营养不良(1只眼,3%)、角膜白斑(1只眼,3%).引起二次PKP术后失败的直接原因依次为:植片免疫排斥(17只眼,45%)、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8只眼,22%)、角膜植片溃疡(7只眼,19%)、原发病复发(4只眼,11%)、角膜植片溶解(1只眼,3%).结论 二次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以化脓性角膜炎为主,直接原因主要是免疫排斥.
作者:任丛;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本院160例(178只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31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高眼压发生原因如下:葡萄膜炎症反应(18只眼,58.1%)、无晶状体眼(4只眼,12.9%)、激素引发(4只眼,129%)、硅油填充过量(3只眼,9.7%)、眼内炎(2只眼,6.5%).给予降眼压药物、停用激素类药物、硅油部分取出、前房穿刺或换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后,眼压均降至正常.结论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在本研究的发生率为17.4%,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为常见原因,及时的预防和处理能减少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黄庆;张军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r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有效手术之一.其特点是安全、术后视力恢复快、几乎无疼痛感、稳定,得到广泛近视患者的接受和认同[1].但术中产生角膜层间异物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1504例患者观察,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治疗近视患者1504例(2796只眼),其中男性853例(1625只眼),女性651例(1171只眼).年龄18 ~45岁.术前情况:近视度为-9.25~-1.25 DS,柱镜屈光度0~5.50 DC.裸眼视力0.1~0.05,矫正视力1.0以上.
作者:王晓红;潘绍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 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作者:张彬;李任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CD44是细胞粘附分子的重要成员之一,介导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参与组织发育、炎症反应、创伤修复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CD44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功能、及与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俞迪靓;郎平;吴昌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与I0LMaster相干光生物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应用Pentacam和IOLMaster分别对61例(61只眼)前房深度(ACD)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的平均ACD进行比较,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组内相关系致”(ICC)分析重复测量的精确性.结果 Pentacam和IOLMaster两种方法的ACD值分别为(3.57±0.34)mm和(3.54±0.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者的差值为-0.15 ~0.27 mm,平均(0.03±0.09)mm.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93.4%(57/61)的点落在95%的一致性界限内,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6和0.92,可重复性好.结论 Pentacam系统与IOLMaste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也较好.
作者:杨君;郝更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眼科于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68例(433只眼)白内障患者,均采取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术前所有的患者患眼均局部点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术后所有患者局部点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观察分析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天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397只眼(91.7%),术后1周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411只眼(94.9%),术后1个月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409只眼(94.5%),基本达到稳定水平,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术后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与术前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术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22只眼(5.1%),出现悬韧带断离27只跟(6.2%),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3%;术后出现并发症94只眼,发生率为21.7%.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作者:袁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外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8例(18只眼)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病例经过该方法进行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16例(88.9%).术后裸眼视力≥0.1者6例(33.33%).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外路视网膜复位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手术方法相对简单.
作者:张雷;孙功勋;李惠;叶金星;丁鹤;汪啸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320例(32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表面麻醉组(A组)176例,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组(B组)144例,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麻醉效果,视力恢复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A、B组患者均能在表面麻醉下完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麻醉效果满意、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且以上3项观察指标经卡方检验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表面麻醉下能完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表面麻醉安全、有效.
作者:黄栋才;黄永建;向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8岁,农民.右眼肿物生长10年,视物遮盖5年伴间断渗血20d入院.患者10年前发现右眼球结膜偏颞侧长一肿物,轻度异物感,无明显疼痛,未引起重视.近5年肿物逐渐增大,沿球面蔓延于角膜,逐渐遮盖角膜面,视力下降.无畏光流泪,无恶心呕吐,无头痛.20d前右眼表面肿物破溃,少许渗血,来院求治.右眼视力:可疑光感,眼睑无红肿,眼球活动度正常.眼球表面可见30 mm×15 mm×10 mm大小肿物,覆盖整个角膜及颞侧球结膜面,肿物表面呈桑椹状,色泽灰红,新生血管长人,质中,边界清楚,无活动度.
作者:张磊;罗丰年;陈静;杜刚;袁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例1,女,7岁.系领养儿,生产史、家族史不详.查体:营养中等,智力发育正常,全身皮肤、毛发色泽呈全白,四肢、指趾未见异常,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1,双眼球呈钟摆性眼球震颤,外眼未见异常,屈光间质透明,虹膜透光,色素缺失,纹理欠清,瞳孔圆,约3 mm×3 mm,对光反射存在,瞳孔红光反射呈现耀眼的红色.
作者:李娜;李丽红;姜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特征性改变是玻璃膜疣(drusen)形成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衰老、营养失衡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从AMD患者病灶组织及玻璃膜疣中发现有巨噬细胞和补体成分沉积,玻璃膜疣的形成与补体成分在Bruch膜上的活化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调有关,CNV的形成与补体成分活化、炎症刺激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聚集活化有关,补体因子H的基因多态性也与AMD的发生有关.脂褐素碎片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化并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促进CNV的形成;长期光氧化损伤可导致视网膜蛋白变性形成新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补体活化和巨噬细胞聚集,参与玻璃膜疣的形成和CNV发生.综上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学改变在AM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提示抗炎治疗可作为AMD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刘志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例(398只眼)施行LASIK的完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曲率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在角膜床厚度250~280 μm组与281~320μm组间、250 ~ 280 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81~320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突,后表面高度增加,曲率负值增加,术前等效球镜越小、角膜床厚度越厚,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越小.
作者:张庆生;张绍忠;王林;肖凤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55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8例(30只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13例(25只眼)植入Matrix Acrylic 400型人工晶状体.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5只眼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且固定良好,术前裸眼视力均<4.5,术前佳矫正视力>4.8者Bigbag组3只眼(10%),400组6只眼(24%);术后1个月Bigbag组佳矫正视力<4.5者1只眼,4.5 ~4.8者10只眼,>4.8者19只眼,与400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6,P>0.05);Bigbag组术后1个月屈光度-0.50~-2.00 D,平均(-0.68 ±0.38)D,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P<0.05).与术后3个月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 =1.366,P>0.05).术后3个月Bigbag组,后囊膜未发现皱褶,2只眼(6.66%)后囊轻度混浊;400组2只眼(8%)后囊膜皱褶,3只眼(12%)后囊轻度混浊,随诊观察至6个月病情无进展.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它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视力,还可对后囊膜起到相对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静薇;朱福景;王鑫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9岁.主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7d”于2011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右眼被钢筋头崩伤,急诊于沈阳医科大学医院,诊断为“右眼巩膜破裂伤,右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患者摘除眼球,告之该眼球无保留价值,患者强烈拒绝摘除眼球,急诊行“右眼巩膜破裂伤缝合术”,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于2011年7月20后1次复查,当时伤眼恢复良好,以后未再继续复查,7d前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来我院.
作者:王金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滤过手术的58例(58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29例(29只眼)和小粱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实验组)29例(29只眼).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降眼压效果、滤过泡形成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平均眼压(14.7±3.6) mm Hg,对照组平均眼压(16.4±5.0) mm Hg,两组之间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3.1%),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检验P =0.420);功能性滤过泡实验组(39.7%)较对照组(65.5%)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实验组(13.8%)明显低于对照组(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成功率高.
作者:张俊峰;李林;李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间经病理证实的泪腺BLEL患者资料16例,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男∶女=1∶7;年龄为36~63岁,其中以41~50岁为多;单眼发病:双眼发病=1∶7;上眼睑无痛性非充血性持续肿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眼眶MRI成像扫描显示,16例患者病变均累及眼睑和泪腺组织,受累泪腺明显肿大,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另外,3例患者眼外肌受累,1例颞肌受累,1例额神经受累;实验室检查仅1例患者丙肝抗体阳性,余未见异常.结论 眼睑肿胀是BLEL的典型症状,受累泪腺以双侧居多;MRI成像检查在诊断BLEL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该病需要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支持.
作者:李静;葛心;马建民;史季桐;崔忆辛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