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郝更生
目的 观察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眼科于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68例(433只眼)白内障患者,均采取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术前所有的患者患眼均局部点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术后所有患者局部点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观察分析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天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397只眼(91.7%),术后1周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411只眼(94.9%),术后1个月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0.5者409只眼(94.5%),基本达到稳定水平,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术后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与术前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术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22只眼(5.1%),出现悬韧带断离27只跟(6.2%),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3%;术后出现并发症94只眼,发生率为21.7%.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球镜矫正视力或裸眼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作者:袁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眼红斑痤疮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及相关治疗.方法 对眼红斑痤疮患者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用其弥散光线观察面部皮肤细微改变,尤其是血管异常.结果 88例中男性58例(66%),女性30例(44%).就诊年龄小3岁,大84岁,平均55.8岁,40岁以上71例(80.7%).睑缘结膜炎84例(95.5%),结膜炎4例(睑缘正常)(4.5%).下方角膜血管翳13例(14.8%)16只眼(双眼3例);结节性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双眼)各2例(各占2.3%).角膜基质深层血管增生、丝状角膜炎、内芽肿性结膜炎(双眼)、结膜瘢痕、无菌性角膜溃疡、双上睑皮炎各1例(各占1.1%).结膜下出血4例(4.5%);霰粒肿3例,内麦粒肿2例.面部包括睑缘附近皮肤均有不同程度血管增生或红斑,其中肥大性酒糟鼻3例(3.4%).结论 眼红斑痤疮侵犯眼表及跟前节某些组织,面部及眼表血管异常是基本依据,结合其他重要所见则明确诊断.
作者:王建国;王开文;王丹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AS-OCT)在角膜外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91只眼)各类角膜外伤:穿通伤56只眼,钝挫伤18只眼,角膜异物10只眼,化学伤7只眼.所有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除常规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外,均以AS-OCT观察了角膜形态结构,部分患者进行了角膜厚度测量.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清晰AS - OCT角膜图像,8只眼角膜穿通伤病例清创缝合术后患眼发现严重角膜伤口内口对合不佳,3只眼LASIK术后眼球钝挫伤发现角膜层间积液,对于透明/半透明角膜异物病例,AS-OCT可显示异物在角膜内具体位置.但对于金属异物,在AS-OCT检查所获图像中异物后的部分呈现为无反射区,故而无法判断异物深度.AS-OCT可清晰显示急性期角膜化学伤患者角膜水肿情况并可进行厚度测量.1只眼因陈旧性化学伤导致的角膜白斑,裂隙灯显微镜下无法窥见眼内结构,AS-OCT显示前房、虹膜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AS-OCT可清晰显示外伤后角膜的形态结构,对于角膜外伤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强;高新蕊;王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如何安全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方法 对79只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进行总结,观察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该手术可以安全开展,疗效满意,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陈春霞;赵重;陈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分析斜视矫正术不同切口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59例(59只眼)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B组29例(29只眼),行Parks结膜切口.分别观察术前1d及术后7、14、28d患者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泪液分泌检查(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CFS)测定.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 ①主观症状:术后7、14 d,患者于眼主观症状明显,A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It试验:术后7、14d,SIt明显增加,A组SIt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UT:术后7、14 d,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FS评分:术后7、14 d,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行斜视手术,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Parks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轻微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作者:谭业双;周霞;袁均;王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滤过手术的58例(58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29例(29只眼)和小粱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实验组)29例(29只眼).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降眼压效果、滤过泡形成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平均眼压(14.7±3.6) mm Hg,对照组平均眼压(16.4±5.0) mm Hg,两组之间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3.1%),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检验P =0.420);功能性滤过泡实验组(39.7%)较对照组(65.5%)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实验组(13.8%)明显低于对照组(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成功率高.
作者:张俊峰;李林;李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间经病理证实的泪腺BLEL患者资料16例,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男∶女=1∶7;年龄为36~63岁,其中以41~50岁为多;单眼发病:双眼发病=1∶7;上眼睑无痛性非充血性持续肿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眼眶MRI成像扫描显示,16例患者病变均累及眼睑和泪腺组织,受累泪腺明显肿大,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另外,3例患者眼外肌受累,1例颞肌受累,1例额神经受累;实验室检查仅1例患者丙肝抗体阳性,余未见异常.结论 眼睑肿胀是BLEL的典型症状,受累泪腺以双侧居多;MRI成像检查在诊断BLEL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该病需要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支持.
作者:李静;葛心;马建民;史季桐;崔忆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外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8例(18只眼)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病例经过该方法进行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16例(88.9%).术后裸眼视力≥0.1者6例(33.33%).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外路视网膜复位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手术方法相对简单.
作者:张雷;孙功勋;李惠;叶金星;丁鹤;汪啸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9岁.主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7d”于2011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右眼被钢筋头崩伤,急诊于沈阳医科大学医院,诊断为“右眼巩膜破裂伤,右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患者摘除眼球,告之该眼球无保留价值,患者强烈拒绝摘除眼球,急诊行“右眼巩膜破裂伤缝合术”,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于2011年7月20后1次复查,当时伤眼恢复良好,以后未再继续复查,7d前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来我院.
作者:王金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本院160例(178只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31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高眼压发生原因如下:葡萄膜炎症反应(18只眼,58.1%)、无晶状体眼(4只眼,12.9%)、激素引发(4只眼,129%)、硅油填充过量(3只眼,9.7%)、眼内炎(2只眼,6.5%).给予降眼压药物、停用激素类药物、硅油部分取出、前房穿刺或换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后,眼压均降至正常.结论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在本研究的发生率为17.4%,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为常见原因,及时的预防和处理能减少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黄庆;张军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 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作者:张彬;李任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制、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4例(32只眼);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2只眼中视力<0.1者1只眼(3.13%),0.1~0.3者2只眼(6.25%),0.3~0.8者25只眼(78.12%),其中>1.0者4只眼(12.5%);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1mm Hg)者30只眼;2只眼术后术后出现浅前房伴低眼压(<9mm Hg),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联合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大传;张静;查明轩;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114例(141只眼),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114例(141只眼)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临床疗效满意,显著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作者:李慧燕;丁艳;葛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层自体巩膜荷包缝合羟基磷灰石(HA)眼座肌锥腔内植入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39例(39只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行Ⅰ期或Ⅱ期HA眼座植入,剪断视神经,将眼座植入肌锥腔内,双层巩膜壳重叠后荷包缝合.结果 随访1~2年,37例患者对外观及义眼活动度满意,无感染、结膜裂开和义眼座暴露等并发症,1例结膜裂开、1例眼座暴露,均通过手术修复并未再复发.结论 双层自体巩膜荷包缝合HA眼座肌锥腔内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李凌;田卫群;钟晓东;洪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特征性改变是玻璃膜疣(drusen)形成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衰老、营养失衡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从AMD患者病灶组织及玻璃膜疣中发现有巨噬细胞和补体成分沉积,玻璃膜疣的形成与补体成分在Bruch膜上的活化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调有关,CNV的形成与补体成分活化、炎症刺激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聚集活化有关,补体因子H的基因多态性也与AMD的发生有关.脂褐素碎片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化并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促进CNV的形成;长期光氧化损伤可导致视网膜蛋白变性形成新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补体活化和巨噬细胞聚集,参与玻璃膜疣的形成和CNV发生.综上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学改变在AM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提示抗炎治疗可作为AMD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刘志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高阶像差也逐渐成为视觉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可矫正术前的高阶像差和控制术中增加的高阶像差,进而提高视觉质量.本文就波前像差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准分子角膜磨削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鹏;崔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其患病率高达2%~5%,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虽然手术方法较多,但术后复发是眼科医生面临的问题.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翼状胬肉82例(102只眼)分别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翼状胬肉患者82例(102只眼),胬内头部侵入角膜≥3 mm,局部无活动性炎症.其中男36例(44只眼),女46 例(58只眼),年龄36~73岁,平均54.5岁,双眼发病者2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90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12只眼.
作者:潘青;袁志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行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100只眼),统计分析失败患者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结果 本文中行二次PKP术后病例共计100例,其中失败病例37例,失败率为37%.不同原发病因行二次PKP术后失败的数量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11只眼,29%)、眼外伤(10只眼,27%)、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只眼,19%)、蚕食性角膜溃疡(5只眼,14%)、大泡性角膜病变(2只眼,5%)、角膜变性及营养不良(1只眼,3%)、角膜白斑(1只眼,3%).引起二次PKP术后失败的直接原因依次为:植片免疫排斥(17只眼,45%)、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8只眼,22%)、角膜植片溃疡(7只眼,19%)、原发病复发(4只眼,11%)、角膜植片溶解(1只眼,3%).结论 二次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以化脓性角膜炎为主,直接原因主要是免疫排斥.
作者:任丛;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与I0LMaster相干光生物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应用Pentacam和IOLMaster分别对61例(61只眼)前房深度(ACD)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的平均ACD进行比较,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组内相关系致”(ICC)分析重复测量的精确性.结果 Pentacam和IOLMaster两种方法的ACD值分别为(3.57±0.34)mm和(3.54±0.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者的差值为-0.15 ~0.27 mm,平均(0.03±0.09)mm.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93.4%(57/61)的点落在95%的一致性界限内,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6和0.92,可重复性好.结论 Pentacam系统与IOLMaste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也较好.
作者:杨君;郝更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视野指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关系,以评估视野在DR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DR患者按照DR的国际新分型分成4组(1期DR为DO组,2期DR为D1组,3期DR为D3组,4期DR为D4组),采用瑞士Octopus101型全自动视野计,分别对4组患者(共40例40只眼)以及正常对照组(12例12只眼)行白/白视野(W/WP)和蓝/黄视野(B/YP)检查.结果 W/WP检查中,D0组患者的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损(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YP检查中,各组患者的MS和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WP检查与B/YP检查的MD与DR分级呈正相关(r=0.724,P=0.000;r=0.688,P=0.000),MS与DR分级呈负相关(r=-0.819,P=0.000;r=-0.578,P=0.000).结论 视野缺损与DR程度呈正相关,即视野缺损随着DR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蓝/黄视野可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功能改变,在DR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慧萍;丁慰祖;刘嫣;许宇东;钱钧;叶芳;张菊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