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燕;丁艳;葛静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特征性改变是玻璃膜疣(drusen)形成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衰老、营养失衡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从AMD患者病灶组织及玻璃膜疣中发现有巨噬细胞和补体成分沉积,玻璃膜疣的形成与补体成分在Bruch膜上的活化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调有关,CNV的形成与补体成分活化、炎症刺激以及脉络膜巨噬细胞聚集活化有关,补体因子H的基因多态性也与AMD的发生有关.脂褐素碎片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化并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促进CNV的形成;长期光氧化损伤可导致视网膜蛋白变性形成新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补体活化和巨噬细胞聚集,参与玻璃膜疣的形成和CNV发生.综上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补体活化等免疫学改变在AM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提示抗炎治疗可作为AMD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刘志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 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作者:张彬;李任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可植入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人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对16例(3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植入PC-PRL,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PC-PRL的拱高等指标.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 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佳矫正视力(BCVA)均达到或优于术前BCVA,矫正效果确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眼压(14.04 ±2.48)mm Hg与术前平均眼压(14.74±2.78) 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前房深度(2.56±0.21)mm与术前前房深度(3.13 ±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C-PRL的平均拱高稳定(0.37±0.07)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晶状体位置明显改变.结论 PC-PRL也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确切,稳定性安全性良好,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昌凤;廖荣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其患病率高达2%~5%,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虽然手术方法较多,但术后复发是眼科医生面临的问题.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翼状胬肉82例(102只眼)分别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翼状胬肉患者82例(102只眼),胬内头部侵入角膜≥3 mm,局部无活动性炎症.其中男36例(44只眼),女46 例(58只眼),年龄36~73岁,平均54.5岁,双眼发病者2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90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12只眼.
作者:潘青;袁志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联合置管与银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例患者(15只眼)随机分到A组及B组,A组患者施行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联合置管术,B组患者施行经鼻内窥镜下银夹法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后观察症状改善、泪道通畅和造孔口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4~18个月,A组7例(9只眼)治愈,治愈率100%;B组6例(6只眼),其中1只眼出现吻合口阻塞,经清理后治愈,1只眼吻合口阻塞经反复清理后溢泪症状无改善,造孔有闭锁趋向,予置管后治愈,有效率83%.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置管较稳妥,疗效确切,联合银夹法需定期予内窥镜检查、清理造孔口.
作者:许福荣;黄碧文;伍雪芬;姚卫兰;罗燕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适应证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7例(47只眼),采用巩膜外加压或联合环扎术进行治疗,38例(38只眼)术中眼内注入消毒空气,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巩膜外加压或或联合环扎术治疗后视网膜完全复位40例(40只眼),其余7例(7只眼)视网膜未复位,再次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硅油填充术复位视网膜.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部分患者,采用巩膜外加压术进行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既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蒋华章;罗菊花;王莉;杨安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55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8例(30只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13例(25只眼)植入Matrix Acrylic 400型人工晶状体.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5只眼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且固定良好,术前裸眼视力均<4.5,术前佳矫正视力>4.8者Bigbag组3只眼(10%),400组6只眼(24%);术后1个月Bigbag组佳矫正视力<4.5者1只眼,4.5 ~4.8者10只眼,>4.8者19只眼,与400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6,P>0.05);Bigbag组术后1个月屈光度-0.50~-2.00 D,平均(-0.68 ±0.38)D,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P<0.05).与术后3个月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 =1.366,P>0.05).术后3个月Bigbag组,后囊膜未发现皱褶,2只眼(6.66%)后囊轻度混浊;400组2只眼(8%)后囊膜皱褶,3只眼(12%)后囊轻度混浊,随诊观察至6个月病情无进展.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它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视力,还可对后囊膜起到相对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静薇;朱福景;王鑫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例(398只眼)施行LASIK的完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曲率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在角膜床厚度250~280 μm组与281~320μm组间、250 ~ 280 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81~320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突,后表面高度增加,曲率负值增加,术前等效球镜越小、角膜床厚度越厚,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越小.
作者:张庆生;张绍忠;王林;肖凤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眼红斑痤疮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及相关治疗.方法 对眼红斑痤疮患者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用其弥散光线观察面部皮肤细微改变,尤其是血管异常.结果 88例中男性58例(66%),女性30例(44%).就诊年龄小3岁,大84岁,平均55.8岁,40岁以上71例(80.7%).睑缘结膜炎84例(95.5%),结膜炎4例(睑缘正常)(4.5%).下方角膜血管翳13例(14.8%)16只眼(双眼3例);结节性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双眼)各2例(各占2.3%).角膜基质深层血管增生、丝状角膜炎、内芽肿性结膜炎(双眼)、结膜瘢痕、无菌性角膜溃疡、双上睑皮炎各1例(各占1.1%).结膜下出血4例(4.5%);霰粒肿3例,内麦粒肿2例.面部包括睑缘附近皮肤均有不同程度血管增生或红斑,其中肥大性酒糟鼻3例(3.4%).结论 眼红斑痤疮侵犯眼表及跟前节某些组织,面部及眼表血管异常是基本依据,结合其他重要所见则明确诊断.
作者:王建国;王开文;王丹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降眼压治疗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病变(AION)眼底血管充盈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10间住院治疗的AION室68例(68只眼),随机分为非眼压干预组(对照组)30例,眼压干预组38例,对眼压干预组38例在发病时的眼压基础上用药物降低眼压≥8mm Hg或降低眼压≥30%,其它进行常规治疗,观察FFA血管充盈指标的变化,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非眼压干预组(对照组)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16.9±0.46)s,视盘荧光染料渗漏显现时间为(22.3±0.37)s;眼压干预组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 13.4 ±0.51)s,视盘荧光染料渗漏显现时间为(16.3±0.32)s.经统计学处理,双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降眼压治疗对AION的眼底血管充盈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薛尚才;李惠荣;孙建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高阶像差也逐渐成为视觉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可矫正术前的高阶像差和控制术中增加的高阶像差,进而提高视觉质量.本文就波前像差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准分子角膜磨削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鹏;崔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9岁.主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7d”于2011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右眼被钢筋头崩伤,急诊于沈阳医科大学医院,诊断为“右眼巩膜破裂伤,右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患者摘除眼球,告之该眼球无保留价值,患者强烈拒绝摘除眼球,急诊行“右眼巩膜破裂伤缝合术”,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于2011年7月20后1次复查,当时伤眼恢复良好,以后未再继续复查,7d前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来我院.
作者:王金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视野指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关系,以评估视野在DR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DR患者按照DR的国际新分型分成4组(1期DR为DO组,2期DR为D1组,3期DR为D3组,4期DR为D4组),采用瑞士Octopus101型全自动视野计,分别对4组患者(共40例40只眼)以及正常对照组(12例12只眼)行白/白视野(W/WP)和蓝/黄视野(B/YP)检查.结果 W/WP检查中,D0组患者的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损(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YP检查中,各组患者的MS和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WP检查与B/YP检查的MD与DR分级呈正相关(r=0.724,P=0.000;r=0.688,P=0.000),MS与DR分级呈负相关(r=-0.819,P=0.000;r=-0.578,P=0.000).结论 视野缺损与DR程度呈正相关,即视野缺损随着DR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蓝/黄视野可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功能改变,在DR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慧萍;丁慰祖;刘嫣;许宇东;钱钧;叶芳;张菊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为促进以学生有效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新的眼科临床教学考核模式的探索,为临床教学模式的变革积累相关经验.方法 (1)实施基础:依托我科目前的眼科检查设备,常见眼科疾病的各项临床资料均可以通过相关检查设备进行采集、保存;(2)考核环境的建立:基于上述基础,通过临床病例题库的建立,相应的考核软件的编制,基于网络平台,建立模拟临床环境的考核环境;(3)初步实践:进行基于网络的新的考核模式的实际应用,获得相关反馈.结果 (1)以CBL教学理念,初步建立基于临床病例的考核题库;(2)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临床模拟考核系统;(3)进行相关初步实践,获得反馈信息.结论 新的以临床为导向的眼科考核模式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目前的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作者:刘堃;刘海芸;叶强;樊莹;孙晓东;许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制、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4例(32只眼);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2只眼中视力<0.1者1只眼(3.13%),0.1~0.3者2只眼(6.25%),0.3~0.8者25只眼(78.12%),其中>1.0者4只眼(12.5%);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1mm Hg)者30只眼;2只眼术后术后出现浅前房伴低眼压(<9mm Hg),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联合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大传;张静;查明轩;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行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100只眼),统计分析失败患者的原发病因及直接原因.结果 本文中行二次PKP术后病例共计100例,其中失败病例37例,失败率为37%.不同原发病因行二次PKP术后失败的数量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11只眼,29%)、眼外伤(10只眼,27%)、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只眼,19%)、蚕食性角膜溃疡(5只眼,14%)、大泡性角膜病变(2只眼,5%)、角膜变性及营养不良(1只眼,3%)、角膜白斑(1只眼,3%).引起二次PKP术后失败的直接原因依次为:植片免疫排斥(17只眼,45%)、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8只眼,22%)、角膜植片溃疡(7只眼,19%)、原发病复发(4只眼,11%)、角膜植片溶解(1只眼,3%).结论 二次PKP术后失败的原发病因以化脓性角膜炎为主,直接原因主要是免疫排斥.
作者:任丛;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如何安全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方法 对79只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进行总结,观察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该手术可以安全开展,疗效满意,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陈春霞;赵重;陈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8岁,农民.右眼肿物生长10年,视物遮盖5年伴间断渗血20d入院.患者10年前发现右眼球结膜偏颞侧长一肿物,轻度异物感,无明显疼痛,未引起重视.近5年肿物逐渐增大,沿球面蔓延于角膜,逐渐遮盖角膜面,视力下降.无畏光流泪,无恶心呕吐,无头痛.20d前右眼表面肿物破溃,少许渗血,来院求治.右眼视力:可疑光感,眼睑无红肿,眼球活动度正常.眼球表面可见30 mm×15 mm×10 mm大小肿物,覆盖整个角膜及颞侧球结膜面,肿物表面呈桑椹状,色泽灰红,新生血管长人,质中,边界清楚,无活动度.
作者:张磊;罗丰年;陈静;杜刚;袁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与I0LMaster相干光生物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应用Pentacam和IOLMaster分别对61例(61只眼)前房深度(ACD)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的平均ACD进行比较,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组内相关系致”(ICC)分析重复测量的精确性.结果 Pentacam和IOLMaster两种方法的ACD值分别为(3.57±0.34)mm和(3.54±0.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者的差值为-0.15 ~0.27 mm,平均(0.03±0.09)mm.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93.4%(57/61)的点落在95%的一致性界限内,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6和0.92,可重复性好.结论 Pentacam系统与IOLMaste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也较好.
作者:杨君;郝更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照分析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和A型超声测厚仪对中央角膜厚度(CCT)测量结果的差异,研究Sirius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随机抽取屈光手术前175例(175只眼),分别应用Sirius(意大利科以康)和A超(DGH500)进行CCT测量,用SPSS13.0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Sirius系统测量的CCT平均值为(534.75±33.757)μm,A超所测CCT平均值为(550.70±35.037) μm.A超比Sirius测量的CCT厚15.95 μm,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呈正相关(r =0.954,P=0.00).因Sirius测量不受操作者影响且样本量较大,便以Sirius所测CCT分3组(1组CCT <500 μm,2组CCT500~550 μm,3组CCT >550μm),3组结果均为A超比Sirus测量的CCT厚,但都有很好的相关性.1组Sirius系统和A超的CCT分别为(478.96±13.408)μm和(496.70±20.003)μm,r1=0.823,P=0.000;2组分别为(524.49±14.031) μm和(540.08±16.981)μm,r2 =0.794,P=0.000;3组分别为(571.08±15.769)μm和(586.90±18.952)μm,r3 =0.839,P=0.000.结论 用Sirius三维地形图、眼前节分析系统进行屈光手术术前CCT测量,其结果可靠性好、影响因素少且操作简单、无创,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邱乐梅;王顺清;张小兰;孙成淑;邓应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