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伟;桂方晋;田建明;李龙云;金毅
目的 观察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时程性变化的影响和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试验一: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G治疗组.模型组、AG治疗组静脉注射LPS(5 mg·kg-1)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LPS 3 h和6 h后腹腔注射AG(100 mg·kg-1,AG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及LPS组).原位杂交法(ISH)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肺组织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mRNA及蛋白水平;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BALF中的总磷脂(TPL)和总蛋白(TP).试验二: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以LPS(终浓度10 mg·L-1)损伤巨噬细胞,观察AG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肺损伤后SP-A mRNA及蛋白表达在LPS 6 h、9 h后明显下降;BALF中TPL明显减少,TP增多.肺损伤3 h用AG治疗3 h后,SP-A mRNA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明显增强,BALF中TPL较LPS组相同时间点明显上升,TP降低,病理显示肺损伤减轻.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NO、TNF-α、IL-6和LDH浓度明显增高,AG明显减少LPS所致的LDH和NO的释放,降低TNF-α和IL-6浓度.结论 肺损伤后早期给予AG可通过增强肺表面活性物质表达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AG可抑制LPS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立萍;张建新;李兰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蛇葡萄素与苯并芘合用对♂ SD大鼠肝组织内CYP(cytochrome P450,CYP)和GS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 SD大鼠,蛇葡萄素(二氢杨梅素)250、500 mg·kg-1,每日1次连续灌胃15d,d 15模型组和2个给药组分别腹腔注射(ip)苯并芘100mg·kg-1.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内的CYP基因CYP1A1、CYP1A2、CYP1B1和GST基因GSTml、GST-pi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苯并芘组(模型组)可明显诱导肝组织内的CYP1A1、CYP1A2、CYP1B1基因表达(P<0.01),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21倍、11倍、684倍,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ml和GST-pi的表达有抑制趋势,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0.79倍和0.82倍;蛇葡萄素(二氢杨梅素)组+苯并芘组可明显诱导肝组织内的CYP1A1、CYP1A2、CYP1B1基因表达(P<0.01),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89和289倍、16.9和44.5倍、914和804倍,蛇葡萄素500 mg·kg-1 +苯并芘组明显诱导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ml和GST-pi的表达,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2.18倍(P<0.01)和2.12倍(P<0.05).与苯并芘组(模型组)相比,蛇葡萄素250 mg·kg-1 +苯并芘组和蛇葡萄素500 mg·kg-1 +苯并芘组不影响CYP1B1的基因表达,但明显诱导CYP1A1的基因表达,分别是苯并芘组(模型组)的1.56倍(P>0.05)和2.39倍(P<0.05);明显诱导CYP1A2的基因表达,分别是苯并芘组(模型组)的1.53倍(P<0.05)和4.04倍(P<0.05);蛇葡萄素500 mg·kg-1 +苯并芘组明显诱导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ml和GST-pi的表达,分别是苯并芘组(模型组)的2.78倍(P<0.01)和2.57倍(P<0.05).结论 与苯并芘合用,蛇葡萄素(二氢杨梅素)可明显诱导CYP1A1、CYP1A2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ml和GST-pi的表达.对CYP1B1基因无影响.表明蛇葡萄素与苯并芘合用可加速苯并芘代谢形成非致癌物而解毒和加速排泄.提示蛇葡萄素可对抗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作者:杨秀芬;钟正贤;廖梅春;杨子明;郭菁菁;高倩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IL-24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在毕赤酵母GS115中高效表达,研究重组N-糖基化IL-24蛋白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方法 借助过渡质粒α/pUC18,将IL-24基因插入到质粒pPIC9K的BamH Ⅰ和EcoR Ⅰ之间,构建重组质粒IL-24/pPIC9K,转化毕赤酵母GS115分泌表达,Tricine-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 蛋白,ELISA检测蛋白表达量,糖苷酶PNGase F分析IL-24糖基化形式和程度.MTT法和形态学分析重组IL-24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L-24/pPIC9K,IL-24在毕赤酵母高表达量为(81.31±14.46)mg·L-1.约70%的IL-24发生了N-糖基化.重组IL-24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对正常人肺成纤维细胞NHLF没有影响.N-糖基化IL-24对MCF-7抑制率约高于去糖基化IL-24.结论 毕赤酵母分泌形式的表达和适度的糖基化修饰都有利于目的 蛋白IL-24的生物学活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杨珺;张家敏;黄卫平;张卫军;刘开云;邹全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病理性痛(pathologic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通常分为炎性痛(inflammatory pain)和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具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疼痛神经可塑性特点;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s kinases,MAPKs)作为一种关键细胞信号分子,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条主要激活通路,在病理性痛觉信号转导和神经可塑性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动物模型中,抑制MAPKs信号通路,可明显减轻炎症痛和神经病理性痛,这为MAPKs抑制剂开发成为治疗病理性痛的药物提供了可能,MAPKs已成为治疗病理性痛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潜在的靶点.
作者:张颜波;吕国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阻断剂amiloride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A模型组,amiloride 50、100、150 mg·kg-1组,地塞米松(0.2 mg·kg-1)对照组.弗氏完全佐剂(CFA)致炎后第10天起,AA大鼠出现继发性炎症,此时腹腔注射amiloride、地塞米松,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无菌注射用水,连续7 d.实验结束后,体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Ca2+浓度,分析胞外低pH值和ASICs阻断剂amiloride对关节软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用足容积法测量继发侧足肿胀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析大鼠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表达,用alcian蓝染色检测大鼠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的变化.结果 细胞外pH(pH 6.5)可使关节软骨细胞内Ca2+水平短暂性升高,amiloride能明显抑制pH 6.5诱导的关节软骨胞内Ca2+水平;各用药组能明显升高AA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基质成分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量.结论 amiloride可能通过阻断酸敏感离子通道减轻AA大鼠关节软骨破坏,发挥关节保护作用.
作者:袁凤来;陈飞虎;陆伟国;李霞;吴繁荣;张腾跃;王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2(ginsenoside-Rg2,GSRG-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将健康♂ Wister系大鼠(360~420)g随机分组,每组7只,单次尾静脉注射,3个剂量,分别为10、20、50 mg·kg-1,从眼眶静脉丛分时取血、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外标法测定GSRG-2两个差向异构体SGSRG-2[20(S)-ginsenoside-Rg2]和RGSRG2[20(R)-ginsenoside-Rg2]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应用3P87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按10、20、50 mg·kg-13个剂量分别单次静脉给药后,SGSRG-2和RGSRG-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开放一房室模型,50 mg·kg-1剂量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0、Ke、Vc、T1/2Ke、AUC和CLs,SGSRG-2分别为77.0478 mg·L-1、0.0853 min-1、0.6489 L、8.1232 min、902.9501 mg·min·L-1和0.0554 L·min-1;RGSRG-2分别为101.7467 mg·L-1、0.0675min-1、0.4914 L、10.2747 min、1508.2185 mg·min·L-1和0.0332 L·min-1.结论 在大鼠体内,SGSRG-2具有代谢不稳定性,部分转化为RGSRG-2;RGSRG-2的消除半衰期较SGSRG-2长.各剂量组中,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SGSRG2的Ke、T1/2Ke、Vc和CLs值相近,RGSRG-2的亦相近;但是,SGSRG-2和RGSRG-2两者之间的Ke、T1/2Ke和CL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杨秀伟;桂方晋;田建明;李龙云;金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大鼠肾脏细胞增殖的特点及缬沙坦、红花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 结扎大鼠单侧输尿管(UUO)复制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分别给以缬沙坦10 mg·kg-1·d-1、红花4.0 g·kg-1·d-1经口灌服,14 d后摘取肾脏,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UUO大鼠肾脏PCN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RT-PCR显示其基因表达增强,流式细胞学显示UUO大鼠肾脏细胞增殖/凋亡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增多;缬沙坦及红花治疗组均可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下调其表达.结论 单侧输尿管结扎可诱导肾脏细胞增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及中药红花可下调其表达.
作者:许庆友;韩琳;谷艳丽;张磊磊;丁英钧;王香婷;王筝;赵京山;赵玉庸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离体血管H2 O2氧化损伤模型,并初步探讨其损伤机制,实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对该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构建H2 O2氧化损伤血管模型,通过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引起的舒张评价该模型的内皮功能;通过硝普钠(nitroprusside sodium,SNP)引起的舒张及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引起的收缩评价该模型的平滑肌功能.同时,用120 U·ml-1的SOD作用于该模型30 min,评价SOD对模型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 H2 O2氧化损伤的血管,对SNP引起的舒张及PE引起的收缩无影响,而对ACh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降低,120 U·ml-1SOD作用后,能明显改善该模型的氧化损伤状态.结论 H2 O2 1 mmol·L-110 min能够氧化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120 U·ml-1的SOD可以较好地修复H2 O2造成的内皮损伤.
作者:陈刚领;郑建普;李亚娟;卞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对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及对Bc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传代后3 d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吡那地尔处理组、吡那地尔+格列吡嗪处理组共4组.吡那地尔处理组在PC12细胞缺血缺氧前20 min加入浓度为100 μmol·L-1的吡那地尔;吡那地尔+格列吡嗪处理组则加入浓度100 μmol-L-1的吡那地尔和浓度为500μmol·L-1的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吡嗪.采用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凋亡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m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应用RT-PCR检测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缺氧后缺血对照组、吡那地尔处理组、吡那地尔+格列吡嗪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24 h达高峰.吡那地尔组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缺血对照组、吡那地尔处理组、吡那地尔+格列吡嗪处理组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各时间点均增加,12 h达高峰.吡那地尔组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缺血对照组和吡那地尔+格列吡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可能通过提高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来减轻缺血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贾春红;张鸿;李佳;鲁杨;杨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骨桥蛋白及其整合素β3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1]对照组(A组);[2]低O2高CO2 4 wk组(B组);[3]低O2高CO2 4 wk+葛根素组(C组).采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及颈动脉压(mCAP).光镜观察并测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中膜厚度等;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B组mPAP和RV/(LV+s)均高于A组(P<0.01),而C组mPAP、RV/LV+S明显低于B组(P<0.01);[2]与A组大鼠相比较,B组大鼠的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C),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均明显增高(P<均0.01);C组大鼠的WA/TA、SMC和PAMT指标均明显低于B组(P<0.01);[3]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肺组织OPN与整合素β3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C组大鼠肺组织OP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而整合素β3表达水平则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低O2高CO2诱导肺动脉高压形成及血管重建过程中可能与肺组织高表达OPN及其整合素β3受体有关;而葛根素减低慢性肺动脉高压可能主要通过抑制OPN的表达而发挥作用,与整合索β3受体表达水平无关.
作者:林全;王良兴;黄晓颖;陈彦凡;陈少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叶黄素(Lutein)是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和水果中的一种类胡萝卜素,绿色叶菜和万寿菊中含量为丰富[1].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2],叶黄素在预防视黄斑退化、心血管疾病,阻断肿瘤发生与发展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付蕾;刘蕾;张楠;张永梅;王志平;王明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Rd-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 采用透析法测定Rd-SLN体外释药速率;通过大鼠在体分段肠回流实验,研究Rd-SLN的肠道吸收行为;建立血浆样品中人参皂苷Rd的HPLC分析方法 ,在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观察Rd-SLN在体内的吸收和药动学特征.结果 Rd-SLN具有缓释特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Rd-SLN与人参皂苷Rd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回肠和结肠段,Rd-SLN与对照溶液的吸收率差异有显著性.Rd-SLN在回肠段的吸收率高于其它肠段.与对照组相比,Rd-SLN组的血药浓度水平维持时间更长,其Cmax、MRT、AUMC和AUC均明显增加.结论 Rd-SLN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在回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并且能明显提高人参皂苷Rd的生物利用度.
作者:罗德凤;叶建涛;张毅珊;刘德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并提供一种可供客观衡量和评价实验研究结果 的稳定、高效的体外原代神经细胞的培养模型.方法 采用神经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Neurobasal作为培养介质,用喜树碱纯化DRG神经元培养体系,通过对背根神经节分离、细胞培养以及纯化等多个环节和步骤的比较研究,确定了DRG神经元原代培养和纯化的佳条件和步骤.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 ,可获得具有良好活性的高纯度原代DRG神经元(>98%).结论 该培养体系稳定可靠、适用于生物学和药理学等相关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隋峰;杜新亮;张畅斌;赵保胜;杨娜;李兰芳;郭淑英;霍海如;姜廷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BAPTA-AM是一前药,进入细胞后在脂酶作用下释出BAPTA,快速与Ca2+络合,控制细胞内钙水平,是研究Ca2+对细胞功能调节作用的标准工具药.BAPTA-AM对缺血缺氧下的神经细胞和细胞毒攻击下肝细胞保护作用强,并且能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望成为中风、肝功能衰竭、呼吸困难综合症等危重疾病的治疗药,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作者:宋必卫;储昭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银杏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价值,现已证明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KB)为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之一,为二萜类酸化合物.
作者:赵文杰;陈霁;唐民科;程勇;张均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中国小型猪冠心病模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谱的改变情况.方法 在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模型基础上,应用双向电泳分离各组小型猪心肌组织总蛋白;通过图谱分析软件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进行差异比较和质谱鉴定及数据比对.结果 小型猪冠心病模型组心肌组织与正常组相比共有14个差异蛋白点:13个上调点,1个特异表达点.这些差异点经胶内酶解、MALDI-TOF质谱分析及MASCOT搜索引擎检索,鉴定出HSPA8(Hsc70)、apolipoprotein A-Ⅳ(apoA-Ⅳ)、albumin及desmin 4 种蛋白.结论 初步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还需要通过其它方法 做进一步验证.
作者:苗兰;刘建勋;李欣志;潘映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硫化氢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后的第3个气体信号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多种疾病状态中显示了极大的治疗性应用前景.该文结合H2S研究的新进展围绕其治疗性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蔡文杰;高立华;朱依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多廿醇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活性的影响,探讨多廿醇降脂作用的机制.方法 体外试验采用常规细胞培养方法 ,观察多廿醇对人单个核细胞LDL-R的直接作用.体内试验采用自身和组间两种对照设计,观察多廿醇对高胆固醇血症人群LDL-R活性的影响.LDL-R活性检测选用荧光标记配体法.结果 体外试验表明多廿醇在5~20 mg·L-1范围内可以增强人单个核细胞LDL-R的活性,并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体内试验中高胆固醇患者服用多廿醇20 mg·d-14wk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DL-R活性升高95%.结论 多廿醇能通过增加LDL-R的活性而起降血脂作用,多廿醇降血脂是多途径的.
作者:何凤英;庞伟毅;陆继培;韦小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关键的病理环节之一.AS发病相关的多个危险因素均与炎症信号调节密切相关.深入研究AS炎症信号通路,并研制有效的干预药物,可能成为影响AS炎症反应乃至AS病变过程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玉洁;杨庆;翁小刚;王怡薇;朱晓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黄芩总黄酮对金葡菌感染后肺脏模式识别受体TLRs和Nods及其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探讨其抗炎药理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体外金葡菌感染鼠肺上皮细胞和体内金葡菌急性小鼠肺感染模型,利用RT-PCR技术,通过多种给药形式观察TLR2/Nod2和下游相关炎性因子的mRNA的表达,金葡菌的增殖数量,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结果 黄芩总黄酮不能减少侵入到胞内的活菌数目,但可以下调由于金葡菌侵入导致的TNF-α的大量合成.金葡菌侵入后Nod2表达大幅升高,黄芩总黄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和TNF-α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TLR2/MyD88的表达无变化.结论 黄芩总黄酮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下调Nod2受体表达进而抑制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相关.
作者:王玉刚;吴昊;孟甄;兰嘉琦;游雪甫;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