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X线平片和CT扫描技术诊断胸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邹明洋

关键词:X线, CT扫描, 胸部创伤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X线平片和CT扫描技术诊断胸部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部创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至60号),抽取其中的奇数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抽取其中的偶数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每组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X线平片检查,为观察组患者进行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检查后其病情的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后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4例、8例和8例,在进行X线平片检查时被检出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1例、6例和6例。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后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5例、7例和8例,在进行CT检查时被检出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为14例、7例和7例。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检查后其病情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技术在诊断胸部创伤方面的准确率较高。在必要时可联合使用X线平片和CT技术检查胸部创伤,以进一步提高此病的检出率。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各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各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原则,将26012年3月至2014年2月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收治的2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OCSP分型及是否进行急性期康复介入治疗分为8组,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后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在进行康复治疗后,LA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PACI、PO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TA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PACI亚型、PO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获得的疗效较优,对TA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效,对LA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效果不明显。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平稳后应尽早为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王永慧;张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在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分别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器检验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份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其PCR定量<1.00*103copies/ml),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4.3%,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的符合率为92.8%,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3.3%,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4.2%。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0.2%,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指标的符合率为91.3%,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8.6%,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78.9%。用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本研究中的100份血液样本,其中有91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完全符合,符合率为91.0%;有9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不完全符合。结论: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特异性较高。在我国尚未充分普及PCR法的情况下,选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作者:王锦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药动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鼠作为实验模型,将其分为2组,为第1组大鼠单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为第2组大鼠在使用厄贝沙坦的同时应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4h,0.8h,1.2h,1.6h,2.2h,2.8h,3h,5h,12h,24h从两组大鼠眼眶后的静脉丛取血0.5 mL,放入肝素化离心管内进行离心操作(3500r/min)10 min,分离血浆。测定两组大鼠在每个时间段体内厄贝沙坦的药动学浓度。结果:两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厄贝沙坦和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的药动学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李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通过不同给药途径使用米索前列醇对中期妊娠引产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究通过不同给药途径使用米索前列醇对中期妊娠引产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自愿终止妊娠且孕期在16-24周的124例中期妊娠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组(64例)和B组(60例)。A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终止妊娠。B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方法终止妊娠。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A组患者终止妊娠的成功率为92.2%(59/64),B组患者终止妊娠的成功率为90.0%(54/60)。A组患者终止妊娠的成功率虽高于B组患者,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从用药至临产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6.3h。B组患者从用药到临产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9.8h。A组患者从用药至临产所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B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配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和口服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这两种用药方式均可有效终止中期妊娠,但口服米非司酮配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这种用药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终止妊娠所需的时间。

    作者:刘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尼莫地平片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尼莫地平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尼莫地平片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智力测量结果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尼莫地平片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业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间,未对其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在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对其实施了风险意识管理。对比并分析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的几率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的几率为8.00%(16/200),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的几率为1.50%(3/20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5.00%(170/200),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9.00%(198/20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万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PICU病房收治7例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在这7例患儿治疗期间,对他们进行了一般护理、呼吸护理、饮食护理、消毒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和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结果:经过我们悉心的护理,这7例患儿全部康复出院,没有发生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和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的患儿。这7例患儿在出院后,均有没留下咳嗽、哮喘等后遗症。结论:对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进行综合性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殷勤;卢亚芳;顾莺;胡静;陆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X线平片和CT扫描技术诊断胸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X线平片和CT扫描技术诊断胸部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部创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至60号),抽取其中的奇数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抽取其中的偶数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每组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X线平片检查,为观察组患者进行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检查后其病情的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后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4例、8例和8例,在进行X线平片检查时被检出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1例、6例和6例。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后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分别为15例、7例和8例,在进行CT检查时被检出患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和液气胸的例数为14例、7例和7例。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检查后其病情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技术在诊断胸部创伤方面的准确率较高。在必要时可联合使用X线平片和CT技术检查胸部创伤,以进一步提高此病的检出率。

    作者:邹明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综合改革的探讨

    本文提出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应用型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旨在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形成“厚基础、重应用、强素质、宽出口”的人才培养特色。

    作者:何立巍;吴启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在其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都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和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况及效果。结果:在这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中,有7例患者顺利地进行了阴道分娩,有23例患者通过剖宫产终止妊娠,这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的情况发生,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其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生产结局。

    作者:王江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疼痛的时间、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疼痛的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分别为51.69±8.45 min、4.96±0.58 d、37.56±3.46 h和25.36±8.03h,对照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疼痛的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分别为82.96±12.6min、11.64±5.14 d、179.54±8.41 h和36.47±15.24h。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疼痛的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发生了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发生了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观察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效果好,患者的治疗时间短,恢复速度快,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低。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友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探讨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对门诊药房出现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以降低差错的发生率,进一步提升处方调剂工作的质量。方法:归纳分析我院门诊药房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发生的75例处方调剂差错的种类和原因。结果:造成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主要有:药师的因素、患者的因素、医师的因素、药房布局的因素以及生产企业的因素等。结论:提升医师和药师的专业素质并增强其责任感,同时加强对门诊药房的管理,改进药房的空间布局,可大限度地预防处方调剂差错的发生。

    作者:钟雨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子宫肌瘤手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我们为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为观察组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平均为(16.8±1.2)小时,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平均为(29.2±2.7)小时;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的时间平均为(39.6±2.9)小时,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的时间平均为(59.2±5.3)小时;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拆线的时间平均为(176.5±9.7)小时,对照组患者术后伤口拆线的时间平均为(187.6±11.5)小时;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为(9.5±1.2)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1.2±1.5)天。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伤口拆线的时间、首次排气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胡少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用MRI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目的:探讨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使用MRI检查法对这35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期,然后对这35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以验证他们进行MRI检查分期的准确性。结果:经MRI检查,这35例宫颈癌患者中有22例患者的癌灶为圆形,有13例患者的癌灶的形态不规则。他们中有21例患者癌灶的T1WI信号为等信号(占60%),有14例患者癌灶的T1WI信号为略低信号(占40%)。他们中有32例患者癌灶的T2WI信号为中高信号(占91.4%),有3例患者癌灶的T2WI信号为等信号(占8.6%)。在STIR序列中,这35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的常规信号比T2WI信号高,有1例患者的常规信号比T2WI信号低。对这35例患者进行增强Gd-DTPA扫描后发现,有19例患者的T2WI信号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有12例患者的T1WI信号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相同,有4例患者的T2WI信号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我们对上述数据进行评估后,决定对这35例宫颈癌患者中的2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另外12例患者进行放化疗治疗。在进行治疗前,经MRI检查,在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中,有宫颈癌Ⅰb期患者6例,宫颈癌Ⅱa期患者10例,宫颈癌Ⅱb期患者7例。在进行放化疗治疗的12例患者中,有宫颈癌Ⅱb期患者4例,宫颈癌Ⅲa期患者3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2例,宫颈癌Ⅳ期患者3例。后经病理检查证实,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病情分期准确,进行放化疗治疗的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情分期准确,用MRI进行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为74.2%。结论:用MRI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宫颈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此检测方法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柳军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探析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现状

    目的:探讨分析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抗凝治疗的21例患者设为抗凝治疗组,将未接受抗凝治疗的59例患者设为非抗凝治疗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用SPSS统计数据库归纳总结影响其接受抗凝治疗的因素,并将总结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抗凝治疗组患者中,年龄在75周岁以上、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有栓塞既往病史、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21例抗凝治疗组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有3例,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4.29%;在59例非抗凝治疗组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有17例,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8.81%。抗凝治疗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患者,差异显著(X2=3.7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其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影响该病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的年龄及既往患病史。

    作者:黄贤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及进行全面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例)和乙组(24例),应用胺碘酮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及常规护理,在应用胺碘酮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17%。乙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韩菊萍;于向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种植义齿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种植义齿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种植义齿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我们为研究组的患者使用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我们为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种植义齿的成功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对相关知识的知晓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种植义齿的成功率为98.4%,对照组患者种植义齿的成功率为96.9%,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得分平均为(42.8±5.6)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得分平均为(33.4±7.5)分,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对牙病治疗知识知晓度的平均得分为(92.5±6.7)分,对照组患者对牙病治疗知识知晓度的平均得分为(74.8±8.2)分,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种植义齿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牙病知识的知晓度,有利于种植义齿的成功及患者术后的恢复。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彭新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实施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SDS和DSI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后SDS和DSI的评分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6个月至1年的随访后,在研究组患者中,有14例(占23.3%)患者的病情复发;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9例(占48.3%)患者的病情复发。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玉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

    腹腔镜技术在我国已开展了二十余年,发展十分迅速,部分术式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腹腔镜技术发展的市场需求动力已经形成、行业制度与技术规范也得到了初步的确立,但部分关键技术如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自然腔道内镜技术等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作出展望。

    作者:张永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0例患儿。我们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瑞芝;李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