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效果

黄焕新

关键词:青少年, 肠道寄生虫病, 监测, 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我院检测及防治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的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本辖区内中1000例小学及事业单位14-28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卢戈氏液、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受试者新鲜大便标本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针对其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及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其采取药物驱虫法及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在1000例受试者中,有230例肠道寄生虫感染者,感染率为23.0%(230/1000)。本研究中多数肠道寄生虫感染者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在进行全面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及积极干预后,本研究中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接受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及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性。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我们应根据对其进行肠道寄生虫病监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和健康指导,引导其改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肠道寄生虫病。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胎心监护在顺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在顺产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3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300例产妇根据胎心情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分娩时出现胎心异常的115例产妇;对照组有分娩时胎心正常的185例产妇。我们对所有产妇在分娩时都进行了胎心监护,通过对胎心监护的观察,研究胎心异常与产妇分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脐带因素、酸中毒以及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产妇,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行胎心监护可以有效地观察出产妇及胎儿的状况,为分娩后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蔡群;杨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急性期的治疗、危急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目前常用的四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正在研制中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作者:甘孟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羊水过少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其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其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羊水过少产妇按照是否有并发症等情况分为研究1组(66例)、研究2组(62例),并随机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分娩羊水正常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三组胎儿发生羊水污染、吸入性肺炎、死亡的情况及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研究1组产妇的正常分娩率为3.0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急诊剖宫产率为81.8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的正常分娩率及急诊剖宫产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产妇的择期剖宫产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2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1组产妇发生宫内窘迫、羊水粪染、其胎儿发生生长受限、其新生儿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发生单纯的羊水过少对其胎儿的影响不大。在确诊产妇发生单纯羊水过少后可对其胎儿的状况进行监测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以降低其胎儿发生不良事件及结局的几率及剖宫产率。

    作者:潘俊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我们检测这两组人的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血脂水平和发生冠心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SH水平为5.43±1.07μIU/ml,对照组人的TSH水平为1.68±0.48μIU/ml。观察组患者的T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人,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人的TG(甘油三酯)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TC(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其H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人,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检查,在观察组的53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患有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69.81%。在对照组的50人中,有9人患有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8%。观察组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使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使其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从而增加其患冠心病的几率。因此,临床医生应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便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谢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用MRI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目的:探讨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使用MRI检查法对这35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期,然后对这35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以验证他们进行MRI检查分期的准确性。结果:经MRI检查,这35例宫颈癌患者中有22例患者的癌灶为圆形,有13例患者的癌灶的形态不规则。他们中有21例患者癌灶的T1WI信号为等信号(占60%),有14例患者癌灶的T1WI信号为略低信号(占40%)。他们中有32例患者癌灶的T2WI信号为中高信号(占91.4%),有3例患者癌灶的T2WI信号为等信号(占8.6%)。在STIR序列中,这35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的常规信号比T2WI信号高,有1例患者的常规信号比T2WI信号低。对这35例患者进行增强Gd-DTPA扫描后发现,有19例患者的T2WI信号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有12例患者的T1WI信号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相同,有4例患者的T2WI信号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我们对上述数据进行评估后,决定对这35例宫颈癌患者中的2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另外12例患者进行放化疗治疗。在进行治疗前,经MRI检查,在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中,有宫颈癌Ⅰb期患者6例,宫颈癌Ⅱa期患者10例,宫颈癌Ⅱb期患者7例。在进行放化疗治疗的12例患者中,有宫颈癌Ⅱb期患者4例,宫颈癌Ⅲa期患者3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2例,宫颈癌Ⅳ期患者3例。后经病理检查证实,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病情分期准确,进行放化疗治疗的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情分期准确,用MRI进行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为74.2%。结论:用MRI检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分期的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宫颈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此检测方法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柳军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满意度,从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妇女生殖器炎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妇女生殖器炎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生殖器炎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试验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妇女生殖器炎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淑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青少年肺炎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对青少年肺炎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5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41例(占患者总数的82%),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14%),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4%),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32例(占患者总数的64%),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8例(占患者总数的16%),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0例(占患者总数的2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少年肺炎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谢安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述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新进展

    结核病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传染率高等特点。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导致该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结核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包括T-SPOT.TB、Xpert MTB/RIF等检测该病的新方法,为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黄书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为这73例患者均进行了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在这73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共检查出骨折189处,其中54例患者的122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正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64.5%,有14例患者的43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斜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22.8%;有3例患者的14处骨折是使用局部切线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7.4%。结论: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骨折的检出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星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0例患儿。我们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瑞芝;李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黄芪消肿汤对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发热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进行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给治疗组患者使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1%。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4.13±0.68d,其住院的时间为6.20±1.03d。对照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6.92±1.33d,其住院的时间为9.74±1.28d。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缓解其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谭光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血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的:对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旨在为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提供指导管理体系建设。结果:就血液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保障血液的质量及献血者、受血者的生命安全。结论:血站硬件建设现已基本达标,而相应软件建设需要长期艰苦的自我完善机制,血站管理、献血者、质量管理规范、程序文件等,严格按照《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积极参与贯标、培训,建立一套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陈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各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各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原则,将26012年3月至2014年2月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收治的2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OCSP分型及是否进行急性期康复介入治疗分为8组,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后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在进行康复治疗后,LA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PACI、PO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TACI亚型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PACI亚型、PO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获得的疗效较优,对TA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效,对LACI亚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效果不明显。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平稳后应尽早为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王永慧;张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透析并发症的几率。

    作者:盖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泌尿系统感染指的是微生物在尿路内停留繁殖而导致细菌感染出现的临床症候群。一般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以及下尿路感染等,近年来,还可以根据尿路有无功能或解剖异常,是否导致全身疾病,可分成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感染。当前,泌尿系统感染疾病为细菌感染常见类型,发病率仅低于呼吸道感染,我国发病率达到0.91%。本文综述了泌尿系感染常见的原因和感染途径研究进展,对泌尿系感染诊断和鉴别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泌尿系统感染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于临床研究泌尿系统感染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闫学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门诊清创换药室带教实习护生的方法研究

    门诊清创换药室是一个高风险、纠纷多的部门,因而其带教护生的方法有别于病房。2009年,我科制定了清创换药室带教护士实习生的计划和方法,通过4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主要从提高其综合素质、急救知识的培训、防止出现医护纠纷和安全隐患、提高伤口换药包扎的水平等方面对其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对实习生的工作生活予以关怀,帮助其完成培训规划。

    作者:陈早梅;盛桂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的思路探索

    目的:分析应用血清学检查及CT检查手段对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胰腺癌患者与32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CT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胰腺炎患者与胰腺癌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24个小时后进行血清淀粉酶检测的结果相比较,差异不显著。在进行CT检查时,胰腺癌患者胰腺增大的表现具有局限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增大呈弥漫性。胰腺癌患者在进行胰腺强化扫描时可出现结节状或肿块持续性弱强化的特点,胰腺炎患者在进行胰腺强化扫描时可出现肿块型不均匀性强化的特点。胰腺癌患者与胰腺炎患者在胰管扩展及胰腺密度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临床上单纯应用血清学检查手段及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难对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联合应用CT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对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可显著降低这两种疾病的误诊率或漏诊率。

    作者:杨加荣;陈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纳洛酮和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纳洛酮、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脑中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复方麝香注射液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长为108.4±15.1h,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长(175.6±14.8h),其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纳洛酮和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脑中风可取得显著的疗效,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减少其发生后遗症和脑部严重损伤的几率,是治疗脑中风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作者:姜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在这60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45例,治疗结果为好转者有13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在治疗期间,这60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