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效果观察

黄星辉

关键词:肋骨骨折, 多体位投照, X线平片,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为这73例患者均进行了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在这73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共检查出骨折189处,其中54例患者的122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正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64.5%,有14例患者的43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斜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22.8%;有3例患者的14处骨折是使用局部切线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7.4%。结论: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骨折的检出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从基础医学的角度看前列腺素的发展

    前列腺素是一种人体内重要的激素。这种激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参与了人体内所有细胞的代谢活动。近几年,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前列腺素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前列腺素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本文中,笔者从基础医学的角度对前列腺素的发展做一简单的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素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应用西医疗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5±2.7)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3.4±2.9)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5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姜文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保守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5例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联合使用西药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和自拟的中药方剂对这45例患者进行了保守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这4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痊愈,有3例患者治疗的结果为好转,有3例患者治疗的结果为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这4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了轻度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出现了腹痛、腹泻的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潮红、发麻和皮疹的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出现了口腔溃疡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11%。结论: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保守治疗宫外孕效果好,安全性高。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谭志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在这60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45例,治疗结果为好转者有13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在治疗期间,这60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0例患儿。我们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瑞芝;李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氨茶碱和麻黄汤为158例小儿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联合应用氨茶碱和麻黄汤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158例小儿哮喘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9例患儿。对照组患儿单纯应用氨茶碱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氨茶碱和麻黄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14%,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35%。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单纯应用氨茶碱相比,联合应用氨茶碱和麻黄汤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更好,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采用。

    作者:雍振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为骨外科截瘫患者用水垫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为骨外科截瘫患者用水垫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我院收治的32例骨外科截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然后为其用水垫预防压疮。结果:使用水垫预防压疮,改变了传统的每2h为压疮患者翻身一次的做法,可延长至4h为其翻身一次,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资源,而且可以使患者完成正常的睡眠周期,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结论:用水垫能为截瘫术后患者很好地解决皮肤受压的问题,水垫是解决截瘫术后患者皮肤受压的理想工具。

    作者:杨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进行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进行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7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在这70例患者进行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了预防性护理。治疗结束后,我们对这7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治疗,这7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痊愈,有35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好转,有6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3%。在治疗期间,这70例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57%。结论:对进行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苑莉;张美玲;郑丽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讨论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2例)和C组(52例),采集A组患者的末梢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B组患者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C组患者的动脉血作为血液样本,为这3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对比这3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C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较,Hb、Hct、RBC、WBC、PLT等检测结果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CV值明显高于B组患者和C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应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崔凤霞;孙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9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为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由6.94±1.02分降低至2.19±0.61分。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VAS评分由6.95±1.01分降低至5.07±0.75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ODI的平均值(17.97±4.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ODI的平均值(45.17±4.06),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具有创伤性小、操作简单、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低、可充分改善椎体凸畸形、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使患者更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优点。在将此疗法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后,可将其作为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首选疗法。

    作者:罗建中;韦勇;冯均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环枕关节进行近距离投照式X光检查的准确率分析

    目的:分析对疑似环枕关节病患者的环枕关节进行近距离投照式X光检查的准确率。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疑似环枕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投照方法进行X光检查,为试验组患者使用环枕关节近距离投照的方法进行X光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进行放射检查的胶片图像质量和病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在试验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胶片图像质量合格,合格率为90%;有8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完全准确,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80%。在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胶片图像质量合格,合格率为50%;有4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完全准确,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40%。两组患者进行X光检查的胶片图像质量和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环枕关节进行近距离投照检查能显著提高环枕关节胶片的图像质量及环枕关节病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樊仁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为行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为行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其患肢康复的优良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后,其患肢康复的优良率为82.69%,观察组患者患肢康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行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肢康复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瑾;易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析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糖尿病信息管理中心建档,但并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定期到糖尿病护理门诊进行复诊的390例2型糖尿病失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与这390例患者进行电话联系,调查其失访的原因。结果:在这390例患者中,有236例患者与护理人员取得了联系,有154例患者失去了联系。结论:这些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的主要原因是:①患者不了解复诊的重要性。②患者不相信护理门诊的医护人员会给他们提供好的治疗方案。③医院对糖尿病护理门诊的宣教不到位。解决对策是:①医院应加强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力度。②医院应主动地帮助患者,提高其对护理门诊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定时回医院复诊。

    作者:吕婧;刘书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使用螺旋CT和MR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准确性的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螺旋CT和MR(核磁共振)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联合使用螺旋CT检查法和MR检查法对这118例患者盆腔囊性病变的性质和位置进行诊断。结果:经检查,这11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盆腔囊性病变被诊断为恶性病变,有103例的盆腔囊性病变被诊断为良性病变。此后,我们对这118例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结果发现,联合使用螺旋CT和MR对15例患者盆腔囊性恶性病变的诊断完全准确,但对103例患者盆腔囊性良性病变的诊断中有9例被确诊患有恶性病变。联合使用螺旋CT和MR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2.4%。这118例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和MR检查后,有19例患者盆腔囊性病变被诊断发生在子宫,有98例患者盆腔囊性病变被诊断发生在卵巢,有1例患者的盆腔囊性病变被诊断发生在腹膜。此后,我们对这118例患者进行了开腹探察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这118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和MR检查其盆腔囊性病变所在位置的准确率为100%。结论:联合使用螺旋CT检查法和MR检查法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的定性率和定位率均很高。此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性质和位置的优选方法。

    作者:龙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中药热熨法对手术后的骨折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用中药热熨法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3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3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15例患者。在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我们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使用中药热熨法对其进行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VAS的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和我们悉心的护理,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中药热熨法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其疼痛的症状,提高其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景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在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分别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器检验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份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其PCR定量<1.00*103copies/ml),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4.3%,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的符合率为92.8%,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3.3%,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4.2%。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0.2%,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指标的符合率为91.3%,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8.6%,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78.9%。用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本研究中的100份血液样本,其中有91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完全符合,符合率为91.0%;有9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不完全符合。结论: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特异性较高。在我国尚未充分普及PCR法的情况下,选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作者:王锦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药动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鼠作为实验模型,将其分为2组,为第1组大鼠单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为第2组大鼠在使用厄贝沙坦的同时应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4h,0.8h,1.2h,1.6h,2.2h,2.8h,3h,5h,12h,24h从两组大鼠眼眶后的静脉丛取血0.5 mL,放入肝素化离心管内进行离心操作(3500r/min)10 min,分离血浆。测定两组大鼠在每个时间段体内厄贝沙坦的药动学浓度。结果:两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厄贝沙坦和左氧氟沙星对厄贝沙坦的药动学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李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进行降脂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患者通常都合并患有糖尿病,也可以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和病情进展与糖尿病有着密切关系。其实,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其血脂和血糖水平长期处于异常状态,才是导致其发病的真正原因。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强化降脂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改善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

    作者:兰振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与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与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0例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院时立即为其采血进行血气分析,分析其动脉血PaO2、PaCO2及发生酸碱失衡的情况,并比较这些患者中死亡病例与非死亡病例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中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其中发生呼吸性酸中毒患者所占的比例为77.1%,发生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患者所占的比例为10.0%。本研究中的70例患者均存在以轻、中度缺氧为主的低氧血症,其发生高碳酸血症后的PaCO2在46-70 mmHg之间所占的比例高。在这7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5.7%。与非死亡病例组患者相比,死亡病例组患者的PaO2和pH值更低且PaCO2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肺心病呼衰患者常可出现低PaO2和高PaCO2的进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的变化,常可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其发生进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的变化的情况与其病死率呈正相关。进行血气分析在评估慢性肺心病呼衰患者的病情、判断其预后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此病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可及时了解其病情的进展及变化,及早对其进行机械通气等干预,有效纠正其缺氧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降低其病死率。因此,临床医生应及时为慢性肺心病呼衰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检查,进而确立其临床诊疗策略。

    作者:温武金;岳铁刚;曾佩霞;邓克崇;彭晓芸;林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患儿(74%),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颜志远;徐君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