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VCAM-1、NF-κB及PPARs的影响

王芙蓉;高聆;于建中;张捷;张岫美;完强;刘毅;黄传奎;赵家军

关键词:糖尿病, 西洛他唑,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核因子-κB,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摘要: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核因子(NF)-κB及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s)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影响VCAM-1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1)制备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NC,n= 8).随机将成模的32只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 DM, n=12)、高剂量西洛他唑组(GX, 27 mg·kg-1·d-1, n=10)与低剂量西洛他唑组( DX, 9 mg·kg-1·d-1, n=10).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腺苷A1受体阻断剂对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及内质网的影响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阻断对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及内质网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腺苷A1受体特异性阻断剂8-环戊-1,3-二丙基黄嘌呤(DPCPX)对大鼠海马颗粒细胞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DPCPX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内质网数量的影响.结果 DPCPX(0.1 mg*kg-1,ip,15 d)可增加海马颗粒细胞BDN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数目.DPCPX(0.5 mg*kg-1,ip,15 d)能增加BDNF蛋白在海马颗粒细胞的表达,使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加深;同时增加大鼠海马神经元中内质网的数量,使内质网密度增加.结论 DPCPX可促进大鼠海马颗粒细胞内BDNF蛋白表达和诱导海马神经元内质网功能增强.

    作者:张丹参;任雷鸣;张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姜黄素诱导Raji、HL-60和K562组蛋白乙酰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并在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水平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TSA作用于Raji细胞的抑制增殖率.以TSA处理后的细胞为阳性对照,免疫组化法定量分析及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化学定量检测姜黄素作用后Raji、HL-60、K562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化H3水平.结果姜黄素抑制Raji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5 μmol·L-1姜黄素可致Raji、HL-60、K562细胞的乙酰化H3水平增加(P<0.05),50 μmol·L-1姜黄素的诱导作用增强(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Raji细胞增殖;且类似于TSA诱导Raji,HL-60,K562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增加.

    作者:王妍;胡俊斌;陈燕;崔国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茅莓总皂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茅莓总皂苷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以HE染色,TUNEL标记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茅莓总皂苷5、10、20 mg*kg-1对凋亡细胞数目及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3个剂量的茅莓总皂苷治疗组显示神经元形态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降低残存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增加Bcl-2阳性细胞的表达,降低Bax阳性细胞的表达,Bcl-2/Bax的表达比例增加.结论茅莓总皂苷有明显的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阳性细胞的表达,降低Bax阳性细胞的表达,提高Bcl-2/Bax有关.

    作者:王继生;邱宗荫;夏永鹏;李惠芝;任凌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噬激活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

    自噬是一种在正常细胞和病态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理机制.某些肿瘤细胞中自噬活动低下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抗肿瘤药物可以诱导细胞产生自噬,并参与了自噬的分子调控,同时它也可能导致细胞凋亡.自噬在抗肿瘤药物中作用与给药浓度及细胞的类型等因素有关.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细胞自噬对肿瘤细胞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将自噬途径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有着广阔的前景.

    作者:虞燕霞;顾振纶;秦正红;梁中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iRNA介导hPOT1基因表达抑制对HeLa细胞Caspase-3的影响

    目的应用siRNA表达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特异地抑制端粒保护蛋白POT1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其对细胞Caspase-3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作者课题组先前构建的含hPOT1基因特异性序列(hsDNA)的3种重组siRNA表达质粒(pmU6-shRNA1、pmU6-shRNA2和pmU6-shRNA3),由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以RT-PCR和EMSA法检测转染细胞中的hPOT1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并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Caspase-3检测试剂盒分析Caspase-3表达和活化.结果 3种pmU6-shRNA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48 h后,细胞中hPOT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降低,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基本无变化,Caspase-3 酶原水平降低,而Caspase-3 酶活性增高.结论 siRNA表达载体介导的RNAi能有效地抑制HeLa细胞中hPOT1基因表达,hPOT1基因表达的抑制导致细胞Caspase-3活化.

    作者:侯敢;黄迪南;姜英华;梁爱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整体防治中起重要地位.某些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可以预测他汀治疗的效果或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的进展,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邹琛;LU Guoping;陆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阿片受体在瑞芬太尼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后心脏保护中的角色

    目的探讨心脏上的阿片受体是否介导了瑞芬太尼预适应对缺血后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麻醉开胸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对照组(CON),缺血预适应组(IPC)和瑞芬太尼预适应组(RPC); 瑞芬太尼预适应的方法:在缺血再灌注前分别静注瑞芬太尼5 min,停止5 min共3个循环.三种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 (NTD,δ受体阻断剂,5 mg·kg-1)、nor-Binaltorphimine (nor-BNI,к受体阻断剂,5 mg·kg-1)、 CTOP (μ受体阻断剂,1 mg·kg-1),分别在RPC(NTD+RPC,BNI+RPC和CTOP+RPC组)和IPC(NTD+IPC,BNI+IPC和CTOP+IPC组)前静脉注射.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记算收缩压心率乘积(RPP);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 IS/AAR来表示.结果在IS/AAR方面:NTD+RPC与CTOP+RPC与CON组之间无差别,与RPC有差别;nor-BNI+RPC与RPC及CON组之间都有差别;NTD+IPC和no-BNI+IPC与IPC组之间有差别,并且nor-BNI与CON组之间也有差别.结论μ,δ和κ-阿片受体介导了RPC对大鼠缺血后心脏的保护作用,μ-阿片受体的作用可能来至心脏之外的组织或器官.

    作者:张野;顾尔伟;张健;陈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人群中β2肾上腺素受体遗传多态性与肥胖相关性研究

    目的人类β2肾上腺素受体通过内源性儿茶酚胺从而调控机体脂解作用、糖代谢以及心血管功能.本研究旨在分析β2肾上腺素受体Arg16Gly和Gln27Glu遗传多态性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他们与肥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受试者进行基因型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225名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12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β2肾上腺素受体Arg16Gly和Gln27Glu基因分型,发现其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高血压合并肥胖组中,27 Glu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69,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 进一步分析发现Gln27Glu多态性与肥胖的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男性高血压患者,而女性受试者缺乏这种联系.单倍型研究发现在男性受试者中,β2肾上腺素受体单倍型与肥胖无相关性.结论结果显示β2肾上腺素受体Gln27Glu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男性高血压人群对肥胖易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莫玮;刘洁;周宏灏;刘昭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种独特的f Ⅶa/TF抑制剂:线虫抗凝血蛋白c2

    线虫抗凝血蛋白c2(NAPc2)是从犬钩虫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蛋白,它通过结合于fXa的催化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而进一步特异性抑制fVⅡa/TF复合物.在国外,rNAPc2正作为一种新型抗凝药运用于临床试验中,它抗凝效果明显,半衰期长(>50 h),副作用小.此外,它还可能在治疗DIC、肿瘤等疾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就NAPc2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作者:王会兰;彭礼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A-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分化与抑瘤的作用

    目的研究人尿萃取物CDA-Ⅱ(cell differentiation agent-Ⅱ,又名尿多酸肽)对人胶质瘤细胞SWO-38抑制增殖及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应用MTT法、集落形成试验检测CDA-Ⅱ对SWO-38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分化;利用裸鼠抑瘤实验观察CDA-Ⅱ抗胶质瘤生长的作用.结果一定浓度的CDA-Ⅱ可使SWO-38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均明显受抑,并呈剂量依赖性.经1 g·L-1 CDA-Ⅱ处理后,光镜观察发现SWO-38细胞胞体变大,核浆比减小,突起增多,表现出向成熟的星形细胞分化现象.免疫组化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增强.体内抑瘤试验见高、低剂量CDA-Ⅱ均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瘤率为79.94%、42.77%(P<0.05,n=10).结论 CDA-Ⅱ不仅能够抑制人胶质瘤SWO-38细胞的生长,而且能诱导SWO-38细胞分化,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诱导分化剂.

    作者:王红艳;钟雪云;涂永生;刘致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脉内应用氨甲酰胆碱对心室复极的影响

    目的探讨氨甲酰胆碱对完整动物心脏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在4只绵羊冠状动脉回旋支内分别注入1.0 mol·L-1和 2.5 mol·L-1的氨甲酰胆碱,注射时间3min.记录回旋支支配区域心外膜心电图,测量心室的激动-恢复间期(ARI)以代表心室复极时间.静脉给予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L-精氨酸20 mg·kg-1)后,再次冠脉内给予2.5 mol·L-1的氨甲酰胆碱.结果回旋支内灌注1.0 mol·L-1和 2.5 mol·L-1的氨甲酰胆碱导致其支配区域心外膜心电图心室激动-恢复间期分别延长(38±17) ms 和 (58±14) ms(P<0.05).氨甲酰胆碱所致的心室激动-恢复间期延长被L-精氨酸所阻断.结论冠脉内注射氨甲酰胆碱延长心室激动-恢复间期或心室复极时间,内源性一氧化氮很可能介导氨甲酰胆碱心室复极的影响.

    作者:王乐信;孙同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sTRAIL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对人A549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目的人TRAIL基因胞外区片段(114-281氨基酸残基,sTRAIL)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从人胎盘和肺cDNA文库中扩增出全长人TRAIL基因,克隆到pUC19质粒载体上进行测序.然后再采用PCR技术,以全长人TRAIL基因为模板,扩增出sTRAIL基因片段并定向克隆到pET-11a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表达.表达后的产物经变性、复性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sTRAIL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其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从人胎盘和肺cDNA文库中都能扩增出全长人TRAIL 基因,经测序表明与已发表的人TRAIL基因序列一致.扩增出的人sTRAIL基因克隆到表达质粒载体pET-11a,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量占细菌全菌蛋白的50%,纯化后的sTRAIL纯度大于98%,结晶紫法测定对人A549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IC50为(24±5.2) μg·L-1, 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对人A549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明显的效应-时间依赖关系.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克隆了人sTRAIL基因并实现其高表达,摸索出包涵体sTRAIL的变性、复性及其纯化方法,纯化后的sTRAIL蛋白对人A549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范清林;魏伟;邹文艺;宋礼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是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系中为细胞色素P450提供电子的膜蛋白,本文从电子传递、底物作用及其基因调控三方面的特性对其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CPR领域一些待研究的问题.

    作者:程婕;杨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海马M2受体调节杏仁核内谷氨酸的释放与学习记忆的研究

    目的研究海马内M1和M2受体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分别海马内注射等体积的M1-ASODN(M1-AS组)、M2-ASODN(M2-A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以被动逃避反应的步入潜伏期作为衡量学习记忆功能的指标,以CZE-LIFD法检测杏仁核内游离谷氨酸的浓度.结果 M1-ASODN缩短步入潜伏期,为对照组的25%(P<0.01),M2-ASODN使步入潜伏期较对照组增加了75%(P<0.05).双侧海马内注射ASODN后与对照组相比,M2-AS组杏仁核内谷氨酸的含量增加164%(P<0.01),而M1-AS组无变化(P>0.05).结论海马内M受体参与恐惧性记忆的调节,M2受体抑制学习记忆,M1受体促进学习记忆.海马内M2受体可能通过调节杏仁核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介导被动逃避反应的记忆过程.

    作者:王向兵;ZENG Yinming;曾因明;段世明;杨国栋;顾钧;周文华;张亚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苯氟嗪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双苯氟嗪(dipfluzine, Dip)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 CFB)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消化法培养新生SD大鼠CFB,建立AngⅡ诱导新生大鼠CFB纤维化模型.采用MTT法检测Dip对CFB增殖的影响;羟脯氨酸测定检测CFB 胶原含量;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RT-PCR检测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成纤维细胞经典型蛋白激酶C α亚型 (cPKCα) 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1) 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ip能明显抑制AngⅡ诱导CFB的增殖和胶原合成(P<0.05或P<0.01).②CFB细胞 G0/G1期百分率随Dip浓度增加而增加,S期、G2/M期百分率和增殖指数随Dip浓度增加而减少,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③Dip能降低PCNA蛋白表达,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Dip能够明显降低Ⅰ型、Ⅲ型胶原和TGF-β1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p (10、100 μ mol*L-1)组ERK1和cPKCα阳性表达低于AngⅡ组(P<0.05或P<0.01).结论 Dip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CFB增殖和胶原的增加而起到了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抗纤维化作用与其降低TGF-β1基因表达以及抑制cPKCα、ERK1通路有关.

    作者:张伟;杨涛;苏彦欣;苗庆峰;张永健;王永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盐酸埃他卡林对同型半胱氨酸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高浓度同型半胱腹氨酸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高血压病理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盐酸埃他卡林(Iptakalim hydrochloride,Ipt)为新型降血压药物[3~5]。

    作者:段智变;汪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槲皮素-3-O-芹菜糖基芦丁糖苷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抗抑郁剂槲皮素-3-O-芹菜糖基芦丁糖苷(代号:CTN-986)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运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所培养的细胞特性进行鉴定.用MTT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分别观察CTN-986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具有神经前体细胞的特性,药物研究发现,氟西汀和CTN-986(2~250 μmol·L-1 )作用4 d,可以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同时给予5-HT1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WAY-100635(0.1 μmol·L-1)可以对抗CTN-986诱导的促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结论 CTN-986可以促进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并且该作用的发挥与激活5-HT1A受体关系密切.

    作者:张黎明;李云峰;刘艳芹;杨明;赵毅民;宫泽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目的应用高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并探讨吡格列酮对该模型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置于5×10-7 mol·L-1胰岛素培养液中16 h,采用3H-D-葡萄糖参入试验观察高胰岛素对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摄取率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葡萄糖参入率明显低于未用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对照细胞).将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培养液中60 h,其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含有吡格列酮(浓度为1×10-6~1×10-4 mol·L-1)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参入率与葡萄糖消耗量明显高于不含吡格列酮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P<0.01).结论将HepG2置于5×10-7 mol·L-1胰岛素环境中16 h,该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产生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可维持60 h.该方法较为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吡格列酮能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明显改善糖代谢.

    作者:陈秋;夏永鹏;邱宗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鼠缺血性全脑损伤Na+,K+-ATP酶活性及其α亚基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Na+, K+-ATPase活性及其α亚基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测定缺血后脑组织H2O,Na+和K+含量及Na+,K+-ATPase 的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Na+, K+-ATPase α亚基的改变.结果全脑缺血后,脑组织的H2O和Na+的含量明显增加,K+含量及Na+, K+-ATPase活性明显降低,正常大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上主要分布α1和α3亚基,而α2表达较少,脑缺血后,α1和α3亚基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Na+, K+-ATPase α1和α3亚基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郭芳;齐亚娟;王永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高糖培养系膜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糖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3的改变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AT1Ra)缬沙坦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给予高糖和缬沙坦干预,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3(STAT1、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p-STAT1、p-STAT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和IV型胶原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与低糖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系膜细胞p-STAT1和p-STAT3表达明显上调,TGF-β1、FN和IV型胶原含量增加,TGF-β1 mRNA的表达增加.缬沙坦组p-STAT1和p-STAT3的表达明显下调, TGF-β1、FN和IV型胶原的含量减少,同时TGF-β1 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高糖状态下p-STAT1和p-STAT3表达明显升高,缬沙坦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可能部分是通过影响STAT1和STAT3的激活而实现.

    作者:史永红;段惠军;王丽晖;任韫卓;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