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室内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张竞立;罗小军;冼英华;杨冠东;石笛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 空气消毒, 气溶胶, 白色葡萄球菌
摘要:目的 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室内空气消毒效果.方法采用仪器采样法,对气溶胶喷雾法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室内空气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用气溶胶喷雾器,按10 mL/m3的用量向气雾室内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原液,作用10 min,对气雾室内空气中人工污染的白色葡萄球菌平均杀灭率为99.90%.按相同用量对现场(厂房和库房)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 min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平均消除率为91.58%.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气溶胶喷雾对室内空气中人工污染白色葡萄球菌和自然菌均有一定杀灭作用.
中国消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药基因检测及其对消毒剂抗性研究

    目的 研究医院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对消毒剂的抗性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和肉汤稀释法,分别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qacA基因及其对消毒剂抗性进行了检测.结果从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手上分离的6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检出12株携带qacA基因,检出率为19.05%.聚维酮碘对12株携带抗药基因的菌株MIC值在250~500 mg/L之间,对其中3株菌的MBC为1 000 mg/L,超过标准菌株的500 mg/L.12株携带抗药基因的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中,二氯异氰尿酸对其中3株菌的MIC值为500 mg/L、对其中5株菌的MBC值为500 mg/L;三氯异氰尿酸对其中7株菌的MIC值介于500~1000 mg/L之间、有3株MBC值为1 000 mg/L,均超过标准菌株的250 mg/L.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药基因携带率为19.05%,携带qacA基因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部分菌株分别对含碘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的抗性有所增加.

    作者:林玲;李俐;孟琳;裴迎新;谭金煜;尹世辉;王炜红;肖佳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疗机构消毒产品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本市医疗机构使用中消毒产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随机抽样部分医疗机构,通过现场查看和审核,调查了解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所使用的消毒器械、消毒剂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情况.结果该市辖区内二、三级医院消毒产品索证齐全合格率为90.23%,县市及其以下医疗机构做到索证齐全的单位只有20.18%;医疗机构级别越低,索证合格率越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员消毒剂使用方法基本正确,合格率达到100%;除基层诊所之外,其他级别医疗机构使用正确率也达到95%以上.结论廊坊地区医疗机构对消毒产品管理有待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产品索证和检查验收达标率较低,存在安全隐患,应加强监督管理.

    作者:于建水;庞师冠;刘芳;王美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科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医院感染暴发及控制

    目的 了解医院儿科病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暴发原因,为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本医院儿科病房一起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本医院儿科病房在2010年10月下旬的15日内连续发生8例小儿急性胃肠炎病例,经调查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本次医院感染轮状病毒是由病房收治1例患儿呕吐物和排泄物污染致同病房接触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经及时采取消毒隔离和积极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发展.结论此次儿科轮状病毒消化道医院感染暴发是由病房内病人未及时隔离而造成的传播,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了疫情.

    作者:李慧柳;吴碧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东省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新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广东省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托幼机构监测数据,对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21个地市2007 - 2009年共采集316 510份样本,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总平均合格率为89.48%.各种监测对象中,以紫外线灯辐射强度和工作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低,分别为77.03%和79.95%.结论广东省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总体较好,但工作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较低,应引起重视.

    作者:韩佳音;黄旭和;沈秀婷;邹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院卫生勤杂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的 了解医院勤杂人员医院感染防护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管理.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和实际考察,分析本医院勤杂人员卫生防护情况,制定管理措施.结果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对所有勤杂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通过强化管理提高勤杂人员执行各项防护措施的执行率和认识水平.结论通过强化管理,使医院勤杂人员重视医院感染防护,提高了医院感染整体管理水平.

    作者:林建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层医院消毒质量监测及改进措施

    目的 了解东至县医院消毒质量状况,以便改进和提高.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近3年消毒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监测4 454份,合格4 269份,平均总合格率为95.85%,2007 - 2009年合格率依次为92.23%、95.77%和98.63%.结论通过加强消毒质量监测及持续改进,消毒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医务人员手合格率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杨代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循环取消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取消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方法通过分析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取消21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结果灭菌循环取消的原因是物品未彻底干燥、包装或装载不规范、放入了不兼容的材料等,采取相应措施后,灭菌循环取消次数明显减少.结论保证物品的干燥及正确装载、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可以有效避免灭菌循环的取消,顺利完成灭菌程序,保证灭菌质量.

    作者:李惠英;胡玲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针灸针消毒与灭菌的管理现状

    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粹之一.针灸疗法目前存在的大问题在于针灸针的反复使用,而从不消毒或灭菌.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人数相对较多,作为直接进入人体的针灸针,难免要刺到皮下毛细血管,给患者增加了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隐患.依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灭菌管理相关规范规定,针灸针属于高危险性物品,因此针灸针的消毒与灭菌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张洪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醛类消毒剂及其发展

    醛类消毒剂是使用早的一类化学消毒,早在1860年Butlero就发现了甲醛,1888年Loew第一次报道了甲醛的灭菌特性.甲醛的液体和气体均具有较好的杀灭各种细菌和细菌芽孢以及杀灭病毒的作用,因此甲醛成为第一代化学灭菌剂.1908年Harries和Tank首次合成了戊二醛,其后研究发现戊二醛的杀灭细菌芽孢作用强,是继甲醛和环氧乙烷之后在化学消毒剂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醛类化学消毒剂即邻苯二甲醛,并在美国FDA注册,2004年首次在我国经卫生部批准注册作为用于医疗器械消毒的消毒剂.

    作者:佟颖;安伟;邓小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微波对口腔科抛光布轮消毒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微波消毒法对口腔抛光布轮的消毒效果.方法将被枯草芽孢杆菌及乙肝病毒污染的布轮分别用微波炉(700W×17%)消毒,通过细菌培养及核酸扩增方法进行检测,评价不同时间的消毒效果.结果微波炉消毒5 min,枯草芽孢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0;微波炉消毒3 min,乙肝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0,微波炉在低火状态下5 min可杀灭口腔科抛光布轮上所有的细菌和病毒.结论微波炉可做为口腔科抛光布轮的常用消毒灭菌工具,从而简化了常规的消毒程序.

    作者:赵莹;郝玉梅;肖瑞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PCDA管理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带教中的应用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医院感染重点科室,是一个技术性及专业性很强的特殊科室.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经常会接受该专业的学生实习,并且要求在2周内达到实习大纲要求,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安排教学是实现实习大纲的关键.

    作者:蔡碧芳;陈春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固原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目的 掌握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质量,为进一步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 - 2009年辖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剂及消毒器械等的抽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采样1587份,平均总合格率为76.75%,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室内空气、消毒剂及消毒器械合格率分别为72.90%、78.13%、72.84%和86.05%;2007 -2009年合格率分别为74.68%、77.71%和79.92%.结论 固原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体较差,尤其是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建议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大监督监测力度,严格执行消毒法规,提升消毒灭菌质量.

    作者:张兆宏;鲜锦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综合医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管理

    本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传染病定点医院承担着本地传染病监测与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2010年度春夏季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共收治手足口病312例,其中有72例住院治疗,还出现3例重症病例.经过临床积极救治和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措施,在整个收治病人期间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

    作者:李小雷;张瑞芳;王占国;杜凤芹;齐亚利;张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平罗县托幼机构消毒监测

    目的 了解托幼机构卫生状况及预防性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8 -2010年全县托幼机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结果2008-2010年总合格率为89.83%,餐饮具合格率为95.00%,紫外线灯合格率为97.27%,室内空气合格率为80.83%,物体表面合格率为88.40%.结论2008 - 2010年全县托幼机构各类消毒样品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县级托幼机构各类样品消毒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民营托幼机构.

    作者:高金梅;吴慧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规范和加强管理.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调查和分析,制定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调查发现,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筑布局不合理,儿科医务人员感染管理意识不强,手卫生措施不到位.经过完善管理体系,改进建筑布局和专项培训,增强了医务人员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规程,强化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结论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尚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应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作者:张化庆;潘朝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酒店布草集中式消毒质量监测

    目的 了解南宁市集中式消毒酒店布草的卫生状况,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提供酒店的集中式消毒企业的布草进行卫生质量监测.结果3年共采样502件,合格479件,平均总合格率为95.42%,2007 - 2009年合格率分别为98.99%、93.89%和91.94%;床上用品、毛巾、浴巾的合格率分别为95.52%、96.19%、94.39%,不合格项目均为细菌总数超标.结论南宁市集中式消毒的酒店布草卫生质量较高,但仍存在一些卫生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作者:尹俐;冯景强;黄世美;雷鸣;雷霖;梁雪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上岗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荆门市石化医院新上岗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规范新上岗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手卫生知晓率、执行率及影响手卫生因素等方面,对140名本院2008 - 2009年新上岗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新上岗医护人员接受过手卫生知识培训的占77%,手卫生总执行率为24.62%,接触患者前执行率为27.41%,接触患者后执行率为62.33%.结论应加强新上岗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教育和监管,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罗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室内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室内空气消毒效果.方法采用仪器采样法,对气溶胶喷雾法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室内空气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用气溶胶喷雾器,按10 mL/m3的用量向气雾室内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原液,作用10 min,对气雾室内空气中人工污染的白色葡萄球菌平均杀灭率为99.90%.按相同用量对现场(厂房和库房)喷雾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 min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平均消除率为91.58%.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气溶胶喷雾对室内空气中人工污染白色葡萄球菌和自然菌均有一定杀灭作用.

    作者:张竞立;罗小军;冼英华;杨冠东;石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奉化市农家乐餐饮业餐具消毒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奉化市农家乐餐饮业餐具消毒现状,加强对农家乐餐饮业餐具消毒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通过不洁餐具发生和传播.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个镇(街道)不同经营规模的76户农家乐餐饮业餐具消毒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对餐具消毒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农家乐餐饮业单位被调查项目中餐具消毒管理制度的建立率高,达90.8%;其次为餐具消毒设施的配置率,为89.5%;专职餐具洗消人员配置率低,仅为17.1%,餐具消毒检测结果总体合格率为61.5%.结论农家乐餐饮业餐具消毒管理及餐具消毒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应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

    作者:孙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肠道真菌医源性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肠道真菌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便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医院2009 - 2010年住院病人中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调查的2年时间内,共有住院病人48 697例,查出肠道真菌医院感染患者共计129例.从129例肠道感染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真菌131株,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5.73%.在本组病例中,年龄超过65岁者占48.83%,有39.53%的患者接受联合应用抗生素,且很大部分患者伴有较严重的基础病.结论肠道真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高龄患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严重基础病是引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邱晓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主管:消毒与灭菌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