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红;尤平涛;何锋
目的 调查殡仪馆遗体表面微生物的状况,研究适用于遗体清洁与消毒方法,减少殡仪场所交叉感染.方法 采用棉拭采样检验方法对北京、河北等6省、市、区的25个殡仪馆的遗体表面进行了检测.结果遗体口与鼻部位污染细菌总数分别为52 273 cfu/cm2和36 322 cfu/鼻;耳部细菌总数为17 241cfu/只,面部细菌污染总数平均为1333 cfu/cm2;手部携带细菌总数平均为23 cfu/cm2.结论 殡仪场所遗体表面微生物污染严重,殡仪职工在处理遗体的过程中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和消毒问题.
作者:杨德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老年病区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存在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和纸片法对肺炎克雷伯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和药敏进行了检测.结果 该医院老年病区病人标本中分离的80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携带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63株,检出率为78.8%.分离的8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替卡西林和环丙沙星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00%;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100%.结论 该医院老年病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多数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提示临床耐药菌株可能同时对消毒剂存在抗性.
作者:金法祥;钟建平;李水法;王华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预防或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院应对的综合能力,我们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加强由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加强医护人员与病人的沟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重视证据的保全、感染前重预防、感染后重视治疗等,做到依法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对医院感染相关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蒋景华;陈文光;章泽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病房传呼器手柄消毒方法.方法 采用棉拭涂抹采样和细菌检验方法对不同方法消毒后的传呼器手柄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 医院使用的传呼器手柄污染菌数平均为38cfu/cm2.用75%酒精对传呼器手柄作擦拭消毒至少2遍,对其表面上自然菌消除率为98.38%,消毒后平均存活菌数为0.62cfu/cm2.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对其表面上自然菌平均消除率为98.39%,消毒后平均存活菌数为0.58cfu/cm2.结论 医院使用的传呼器手柄污染严重,用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作擦拭消毒均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周红;薛菊兰;王月云;段六生;王靖;赵应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集中空调系统在公共场所的广泛应用,由此而引发的潜在公共卫生危害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规范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与卫生,国家制定颁布了多部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现就如何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管理和消毒监测标准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商榷.
作者:李怀银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医院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模式是将医院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回收到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由有经验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我院供应室于2006年12月开始由原来的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式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利用消毒供应室的卫生资源,对复用器械进行统筹管理,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倪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储存室采用层流空气净化,取消了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建立健全层流无菌室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一次性物品和再生无菌物品储存和发放管理,确保了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
作者:钟雪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生活、学习、集中活动的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同时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较弱,更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为了解托幼机构消毒工作状况,加强日常消毒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我们对2003~2007年奉贤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进行了监测.
作者:徐春华;戴辉;王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杆菌芽孢的作用.方法 借助OD650值测定蜡样杆菌芽孢萌发率,采用定量杀菌试验方法测定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结果 经测定,本研究用乳酸链球菌素浓度为672 μg/ml.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萌发剂(L-丙氨酸)100 mmol/L,于37℃条件下作用15 min,可以促使95%以上的芽孢萌发变成繁殖体.用100 mmol/L萌发剂与含量420 μ/ml的乳酸链球菌素作用15 min,对萌发蜡样杆菌芽孢的平均杀灭率达到99.62%.在作用体系中加入萌发剂,可使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杆菌芽孢杀灭率提高5倍.结论 乳酸链球菌素配合萌发剂对处于萌发状态的蜡样杆菌芽孢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在作用体系中加入萌发剂可明显提高乳酸链球菌素杀灭细菌芽孢的作用.
作者:李曼;侯利华;曹晓梅;陈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了解驻马店市驿城区和开发区两城区内餐饮业专间(凉菜间、蛋糕裱花间、餐具洗消间)紫外线消毒灯使用状况,对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256家餐饮业专间内紫外线消毒灯功率、紫外辐照度、功率与专间面积比、安装高度、开关安装位置、开启时间和照射消毒时间等进行调查,并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孙先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如今,一次性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供应室针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指导临床科室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发放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整个过程处于严格细致、科学有序的运作之中,保证了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菌质量的安全性、可靠性.
作者:周黔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灭菌包装材料是医院必备的耗材,主要用于临床诊疗器材灭菌前的包装,避免灭菌后的器材在进行无菌存放和无菌传递过程中受到污染,在打开包装使用时还保持无菌状态.一次性医用纸塑卷袋是近年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常用的无菌物品包装材料.
作者:马秀荣;康晋萍;孙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无菌医疗器材的质量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甚至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为加强复用医疗器材的全程质控管理,建立复用医疗器材下送回收的绿色通道,以保证复用医疗器材的质量安全.为此,抓好复用医疗器材的质量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其优质供应,建立起复用医疗器材从回收、洗涤、包装、灭菌到储存、发放、使用的绿色通道,有效地避免了无菌医疗器材使用前的再污染,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葛常英;刘杜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市售含中草药类抗菌洗液杀菌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结果 醋酸氯己定含量为125 mg/L和702 mg/L分别与中草药组成的肤阴洁抗菌洗液和洁阴舒洗液对大肠杆菌作用2 min,杀灭率达到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要作用5和10 min,杀灭率可达到100%.舒敛爽抗菌洗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淋病球菌作用5 min,杀灭率均可达到100%.妇阴康洗液对4种试验菌杀菌效果均比较差.结论 4种含中草药的抗菌洗液均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其杀菌作用与含氯己定及其浓度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刘仲霞;林红;苏伟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医用生物蛋白缝合线的灭菌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载体浸泡定性杀菌试验法和无菌检验技术对低浓度过氧化氢复方消毒剂浸泡灭菌医用生物蛋白缝合线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 用该复方消毒剂处理的缝线在室温条件下存放四年后,其线径平均增大6.40%,抗张强力平均下降7.37%.经多批次无菌试验证实,处理后的产品符合无菌要求.该复方消毒剂原液对染于不锈钢载体上和医用缝合线上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作用8h,可达到完全杀灭.结论 该复方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杀灭细菌芽孢作用,对缝线的性能指标影响较小,可用于医用生物蛋白缝合线的灭菌处理.
作者:张冬生;梁金平;缪军;陈和周;户华雄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消毒灭菌工作是预防病原体从病人、带菌者及医疗器械等传染给他人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于2007年4月、10月对辖区31家公、私立医院、个体诊所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
作者:王宁红;尤平涛;何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了解部队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对2004~2007年我国西南地区某部队中心医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和部分门诊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了监测.
作者:张有植;胡小兵;邓成玉;薛群力;安得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损伤情况,找出原因,加强防护.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际调查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200名护士一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损伤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针刺伤320次,安瓿玻璃损伤184次,其它如刀、剪、开瓶盖损伤120次.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有67人,占41.1%;其中52人在受伤前不知道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操作的护士达123人,占75.5%.多数护士在发生锐器损伤时进行了不同程度处理,其中有22%损伤者能及时挤出伤口血液,有70%伤者对伤口进行了清洗和消毒处理.结论 该医院临床一线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较高,多数在损伤后对伤口进行了初步处理,但存在未知感染因子的隐患.
作者:陈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医院病房需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要求每日进行空气定时消毒.目前的方法是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由人工拉动开关控制照射时间.当有关护理人员工作较忙时,会忘记开灯照射或开灯后忘记关,前者造成不能及时消毒.
作者:王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人禽流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属乙类传染病,但在发生疫情时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采取相应级别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作者:林锦炎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