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探讨

申小平

关键词:老年呼吸道感染, 病原性细菌, 临床检验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某院接收的患有老年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共192例,对其病原学细菌进行检验,并分析结果。结果:检验出来的病原菌一共有184株,其中真菌株一共有16株,占总体的8.7%;革兰氏阳性菌株一共有60株,占总体的32.61%;革兰氏阴性菌一共有108株,占总体的58.7%,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的致病菌。结论:老年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大部分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在临床检验中能够发现,对病人痰液样本真菌的检出率相对比较高,同时多重耐药株的比例也相对比较高,并呈现上升趋势,这可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探索不同术式对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12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按传统开腹(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分组,两组患者术前病情、发病时间、经济条件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LC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进餐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低于OC组(P<0.05),而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和OC比较疗效相当,但手术时间、进餐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也较少,在病情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LC术式。

    作者:李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教学医院师德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应用探究

    教学医院师德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促进教师道德自我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量化考核原则,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师德建设目标,构建教学医院师德建设目标管理模式是教学医院师德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作者:盛守琴;桑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儿心脏病介入治疗24例的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心脏病采取介入治疗时护理方面应给予的措施。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入院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8例,且均在该院接受介入治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分析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病率为16.7%;对照组患儿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采取介入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时要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保证介入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从而提升小儿的生命生活质量。

    作者:邬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社区医院积极开展儿童视力筛查的意义

    目的:探讨区医院积极开展儿童视力筛查意义。方法:某社区中心针对本社区的1591例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且对其视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在1591例本社区儿童中;其中有共计检查出242例视力异常的儿童,占15.2%的比例;经过视力筛查之后,建议其中的227例儿童3个月后进行复查,占93.8%的比例;建议另外15例儿童转到上级医院就诊,占6.2%的比例。3个月之后对其进行复查,其中共计有227例儿童的视力得以好转,占93.8%的比例。结论:通过儿童视力筛查的工作可以及时的发现社区儿童存在的散光、远视和近视等视力异常问题,有利于做好早期干预治疗的工作。

    作者:杨亮;李娟;彭美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组织学与胚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与思考

    《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首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找准课程受众目标和定位,在相关教学资源储备的基础上,搭建课程网络平台,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网站建设和使用效果,不断改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课程网络平台扩展了受众人群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刘梅梅;许骏;方琼;方安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用于口腔固定正畸中牙菌斑形成预防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用于口腔固定正畸中牙菌斑形成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行口腔固定正畸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矫治前后牙菌斑指数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治后3个月和6个月牙菌斑指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矫治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用于口腔固定正畸患者可有效预防牙菌斑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余解;王芳云;沈和云;夏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方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的结果分析

    目的:比较直接涂片法、真菌培养法及血浆(1-3)-β-D-葡聚糖(G实验)三种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被怀疑IFI的病人。在高热当天留取病人痰液、血液及其他体液同时做实验并记录相应结果。结果:在103例病人中,确诊9例,G实验阳性率89%临床诊断G实验阳性率为77.3%,非IFIG实验阳性率为10.7%。而真菌培养在确诊中实验阳性率为67%,临床诊断实验阳性率50%,非IFI实验阳性率为3.6%。直接涂片法在确诊中实验阳性率为56%,临床诊断实验阳性率44%,非IFI实验阳性率为0%。结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涂片法特异性强,能减少假阴性,G实验的灵敏度高且快捷方便,G实验阳性时间早于真菌培养2~6天,对于IFI的早期诊断及其病情变化动态监测及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芝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栗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随访管理下沉项目经验交流

    对于艾滋病,不论是流调管理,还是行为干预、关怀救治等,单靠原有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合当前的工作的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2015年上栗县本着“老病人自主选择,新病人全部下沉”的原则将艾滋病随访管理下沉基层;利用辖内各乡镇具有独立的防保站,防保人员具备随访管理资职和能力,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齐全的优势开展管理防治,管理更细更到位。通过一年来的随访管理下沉工作的探索,工作进展相对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建立了村级网点,乡、村信息互享,及时掌握病人动态;且下沉管理病人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原模式管理的指标,也高于去年随访管理相关指标的同期水平。

    作者:李小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对49例证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住院患者通过介入方法进行腔内隔绝术的治疗和配合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支架置入成功,患者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程时间短。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是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前提,多学科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柏义萍;穆燕;栾玉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空心螺钉结合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论证空心螺钉结合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空心螺钉结合钢丝治疗髌骨横行骨折和简单髌骨粉碎性骨折的25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2例;左侧髌骨12例,右侧髌骨13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所有患者髌骨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优良率100%,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落以及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以及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空心螺钉结合钢丝治疗髌骨横行骨折和简单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牢固程度,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洪波;郑登权;王春年;李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迎接省外专局调研指导

    7月5日下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迎来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外专局潘局长及省卫计委国合处徐处长一行7人莅临,就医院古巴眼科专家工作状况开展调研。院长张兵会见并进行座谈,中古友谊眼科诊疗中心古巴专家胡安、豪尔赫、雷格拉参加座谈,副院长王延照、周道平和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见。

    作者:宣传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方法:对2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依据年龄阶段的各不相同将其分为青年组、中年组以及老年组。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且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与青年组(P<0.05),较之于青年组,中年组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各具优势,两者联合使用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白内障患者术前眼球运动训练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术前眼球运动训练在白内障手术效果的支持。方法:对161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眼球运动训练。结果:161例患者经过术前眼球运动训练,手术效果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进行眼球运动训练,可使患者术中很好的配合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1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及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中食物过敏原IgG(sIgG)水平,了解HSP患儿食物过敏的情况,进而指导HSP患儿的饮食及治疗。方法:选取某医院HSP患儿共218例,进行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sIgG)检测,将sIgG水平分为4级:阴性:IgG<0.05U/L,+(轻度敏感):IgG0.05~0.10U/L,++(中度敏感):IgG>0.10~0.20U/L,+++(重度敏感):IgG>0.20U/L。结果:①218例中181例阳性;②动物源蛋白致敏性明显高于植物源;③要求患儿绝对禁食对应敏感食物3月后复测食物IgG水平,可发现sIgG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食物不耐受IgG水平在HSP患儿中较高,同时通过检测食物sIgG水平可指导HSP患儿的饮食以达到降低食物源性过敏的目的。

    作者:高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梗阻性结肠癌42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使用药物和手术的联合治疗方法治疗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某医院42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只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并在术前不做特殊的治疗措施;实验组在术前进行益维宁或思他宁等药物治疗。对两组老年病患的手术成功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并得出有效结论。结果:术前进行药物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有了显著提高,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根治率也大幅上升(P<0.05);癌症复发率与并发症也减少(P<0.05)。结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互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作用,且在术后并发症的抑制上有突出效果。

    作者:杨宝;李海;王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品管圈活动在减少手术室巡回护士外出次数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品管圈(QCC)活动减少手术室巡回护士外出次数。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圈员投票将减少巡回护士外出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及方法,对影响手术间巡回护士外出次数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手术间巡回护士外出次数由品管圈活动前的8.29次/台降低到5.61次/台,降幅达32.32%。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推进手术室护理管理标准化。

    作者:程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98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实际病例探究腹腔镜技术对胃癌根治的研究,总结相应经验,以使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更加安全有效。方法:总结98例临床胃癌腹腔镜治疗病例,结合患者在术后半年到一年的情况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技术是否成熟。结果:根据这些实用的临床病例来看,患者的伤口小,恢复快,刀口易愈合,感染比例也有明显下降,患者对治疗效果相对满意。结论:腹腔镜对胃癌的根治技术是可行的。

    作者:马文;韩瑞东;王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分析

    目的:分析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血脂检验的意义。方法:选择4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4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对血脂进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血脂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验,有助于糖尿病的诊疗和其他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梁振昌;陈敬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应用及观察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4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实验组(21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治理的前提下,合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IABP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上升,实验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时,引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减少血管闭塞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医生大力推广。

    作者:彭安洋;沈万贵;刘东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我管理及护理干预实践

    目的:从护理方面解决干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自我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321例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并伴随骨病的患者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分析用访谈法收录到的所有患者第一次住院和第二次住院时骨病的有关情况,第一次住院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对策然后对比分析两次住院时骨病的情况。结果: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P<0.01)。患者在接受护理指导后,骨病的认知程度得到提高、饮食习惯得到了改善,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认识也有所提高等。结论:联系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有助于MM伴骨病患者在管理过程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作者:马玉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