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铃薯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张秋实;张振香;杨亚平;林蓓蕾;高峰

关键词:马铃薯, 静脉炎, 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马铃薯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作用效果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采用20%的甘露醇制作化学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生理盐水组输注生理盐水,干预组分别给予50%硫酸镁湿敷、马铃薯片外敷和马铃薯泥外敷.通过监测各组炎症反应程度和VEGF的表达量,比较3种方法的干预效果,并分析炎症反应程度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实施干预的3组炎症反应程度和VEGF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铃薯泥组VEGF表达量(6.30±0.94)明显低于马铃薯片组和硫酸镁组(分别为9.12±1.34、9.03±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镁组、马铃薯片组、马铃薯泥组炎症反应程度与VEGF表达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7、0.684、0.742,均P<0.05).结论 马铃薯贴敷是有效防治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方法,将其捣成泥后贴敷作用效果优于硫酸镁湿敷和马铃薯片外敷,静脉炎炎症浸润程度同VEGF表达呈正相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1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1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构成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糖尿病医疗费用提供参考.方法 从2003-2007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中抽取1型糖尿病的全部病例,按年份从中随机抽取15%的病例,共收集有效病例737例,采用统计描述、秩和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8 473.23元,中位数为6 432.12元,药费所占比重大(56.27%),其次为检查费(17.35%).住院天数、医院类别、药费比例、并发症数目是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1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不尽合理,缩短住院时间,合理控制用药和医疗检查,提高医疗保险监管力度,是控制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于瑞均;朱宝;马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尼群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们采用尼群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诊断及分级标准

    作者:李明;宋唤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短期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方法 随机选择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病程不同分为2型糖尿病新诊断组(A组,22例,病程<3个月)、病程<5年组(B组,26例)、病程≤10年组(C组,24例).患者均进行短期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并测定负荷后30、120 min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组口服糖耐量试验0、30、120 min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口服糖耐量试验0、30min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组各时间点胰岛素、C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oma-IR水平为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能改善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但改善程度随病程延长而下降.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胰岛素功能改善.

    作者:尹冬;张吉平;惠媛;王国凤;徐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效果评价及其在烟草控制项目中的应用

    效果评价[impact evaluation( assessment)]是指系统地收集项目活动、特征及产出结果方面的信息,进而综合判断项目实施效果的一种评价方法,通常在项目结束后用来评估项目的作用,证实项目的价值,进而为改善项目方案和获取后继支持提供依据[1].有关效果评价的描述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Suchman[2]提出要对项目进行评价以判断项目的有效性,初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和教育领域[3].

    作者:刘惠琳;万霞;杨功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不同给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慢性盆腔炎条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观察组(67例),对照组于每个月经周期第1~7天单纯口服抗生素,连续4个疗程;观察组口服抗生素的同时,采用中药口服后续中药灌肠治疗的方法.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4%,无不良反应发生,疾病复发率为4.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8%,疾病复发率为19.4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联合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运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肺动脉高压对结缔组织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AH)对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缔组织病患者3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者(CTD-PAH组)18例,未合并肺动脉高压者(CTD组)16例.选取正常对照组18例.采集左室侧壁(left ventriculer lateral wall,LVLW)二尖瓣环位点组织多普勒频谱(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和二尖瓣、主动脉瓣口血流脉冲多普勒频谱(pulse wave Doppler imaging,PW),测量左室等容舒张期(IRT)、等容收缩期(ICT)、射血期(ET)并计算左心室Tei指数(LVLWTei,PWTei).结果 CTD-PAH组与CTD组、正常对照组比较,CTD-PAH组左心室Tei延长(P<0.05);左心室LVLWIRT、PWIRT延长(P<0.05);LVLFET、PWET缩短(P<0.05);CT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肺动脉高压明显损伤结缔组织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

    作者:宋倩;黄灿亮;杜鑫;周贵明;贾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延缓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血糖控制是重要治疗目标之一.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每降低1.0%,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外周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和死亡风险降低43%,微血管病变风险降低37%[1].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有助于患者了解血糖水平,促进血糖控制.本文中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SMBG的发展、方案、作用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谢晨;王文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成都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成都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9-1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7 238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有效人数为7 179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1.62%(1 552/7 179),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93% (806/1 552)、94.17%(759/806)、42.29%(321/759).近郊区县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3.15%)高于主城区(2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5,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趋势x2=32.50,P<0.01).对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高,达73.73%.主城区居民对吃盐多和肥胖是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均高于近郊区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56、7.74,P<0.05,P<0.01).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肥胖、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史等为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吸烟对男性高血压患病无显著影响.结论 成都市高血压患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似,应加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患病率.

    作者:姚思君;曾伟;魏咏兰;王琼;鹿茸;夏劲节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探索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制定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相关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维持患者原生活习惯,不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行为形成率和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干预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行为形成率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糖尿病相关知识率(80.00%)和健康生活行为形成率(87.6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0%、3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水平[(6.29±1.10) mmol/L]也低于对照组[(7.22±2.0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优化患者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新明;满琛;张志玲;王玉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四川省西昌市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四川省西昌市汉族居民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确诊的1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按照年龄与性别频数匹配确定120例非代谢综合征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代谢综合征病例组中代谢异常组分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血脂紊乱(98.3%)、高血压(92.5%)、超重或肥胖(90.0%)和高血糖(33.3%).文化程度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461,95% CI:0.234~0.908),而相关疾病家族史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87,95% CI:1.722~6.275).结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常见的组合类型是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文化程度与相关疾病家族史是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作者:黎晓彤;王斌;卫大英;张建华;王淳秀;潘利;马名驹;薛芳;单广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

    目的 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深圳市2所综合性医院的30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法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错分概率Risk值、索引图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共包括4层,共19个结点,共筛检出6个解释变量;其中为重要的预测因素为体育锻炼和高血压病史.模型错分概率Risk值为0.207,利用预测概率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与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结论 分类树模型不仅能有效地拟合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还可以有效地筛检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作者:刘建平;程锦泉;张仁利;耿艺介;聂绍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慢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整群抽取深圳市某区社区医务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筛选出203名慢病高危医务人员,实施为期12个月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健康行为、体格检查结果和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慢病高危人群的膳食结构趋向合理、用餐更有规律、身体活动积极性提高,睡眠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慢病高危人群烟酒暴露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慢病高危人群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慢病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改善体格检查指标和血糖、血脂水平,是减少和控制慢性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作者:楼君芳;宋平;潘建清;丁元林;孔丹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09年辽宁省部分地区成年居民饮酒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2009年辽宁地区18岁及以上居民饮酒行为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部分资料,研究辽宁省成年居民饮酒现状、饮酒频率、饮酒类型、每日酒精消费量及分级.结果 18岁及以上居民饮酒率为34.0%,男性为58.0%,女性为11.7%.饮酒者中每日酒精消费量为13.4 g/d,男性为15.7 g/d,女性为5.1 g/d.不同年龄组中,男性45~岁年龄组饮酒率和每日酒精消费量高(62.5%和18.9 g/d),女性18~岁年龄组饮酒率和每日酒精消费量高(16.1%和5.7 g/d);4类地区中,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居民的饮酒率分别为34.9%、35.3%、32.7%和33.6%,每日酒精消费量农村高(16.3 g/d),郊区低(8.4 g/d);不同教育程度中,小学及以下饮酒率低(24.2%),而酒精消费量高( 17.3 g/d).饮酒频率中,以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高(32.1%),每月少于1次的比例低(11.9%).男性主要以几乎每天饮酒(35.9%)和每周饮酒1~2次(28.1%)为主;女性主要以每月饮酒少于1次(30.2%)和每月饮酒1~3次(28.6%)为主.饮酒类型中,以饮啤酒、白酒为主,比例为71.3%和59.1%,饮葡萄酒的比例低(12.2%),其中女性饮葡萄酒比例(31.7%)约为男性(8.0%)的4倍.每日酒精摄入量分级中,适量饮酒比例为66.2%(男性为64.0%,女性为76.2%),过量饮酒、危险饮酒和有害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3.1%、10.8%和9.9%.结论 2009年辽宁地区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饮酒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教育程度间饮酒行为存在差别.

    作者:李欣;李绥晶;李辉;栾德春;刘钟梅;金旭伟;刘向军;石铁跃;王瑞珊;李卓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4例,分别给予维生素C和α-硫辛酸静脉滴注,均治疗14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hs-CRP:(4.4±2.5) mg/L、ET-1:(58.8±16.0)mg/L、NO:(44.8±17.6) μmol/L]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s-CRP、ET-1水平均下降[分别为(2.3±1.4)、(41.5±9.4) mg/L],NO水平[(54.6± 17.9)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ET-1、NO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莉;孙殿静;荣义华;耿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深圳市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反向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技术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近5年参加子宫颈癌筛查的HPV感染者基因亚型进行分析.结果 参加宫颈癌筛查9 683人,HPV阳性1 455例,感染率为14.5%,平均年龄为(34.1±9.0)岁.25岁以下年龄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2010年感染率显著高于2006-20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3位高危基因亚型是HPV 16(22.4%)、52(12.1%)、58(11.3%);2联及以上混合感染178例,占12.2%;混合感染前10位HPV基因亚型构成中以高危基因亚型为主;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HPV多重基因亚型混合感染发生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趋势x2=32.350,P<0.01).结论 深圳市女性人群HPV阳性率较高,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常见的高危亚型中,HPV18并不占主导地位;低年龄组HPV感染率和多重基因亚型混合感染率高;混合感染中以高危亚型联合其他基因型感染为主.

    作者:王月云;彭绩;周海滨;谢建生;刘植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为炎性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清hs-CRP和FIB水平升高已经被证实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hs-CRP和FIB水平的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1].我们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和FIB水平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与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

    作者:张国平;姚济荣;赵星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优质护理在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部于2010年3月在全国卫生系统正式启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其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三病区作为北京市卫生局“优质护理”示点病房之一,在开展活动中,紧密围绕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0]13号》文件精神要求,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全面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感,为患者实施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姚济荣;齐丹青;祝红梅;刘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心功能及结构改变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DM)模型大鼠心脏功能、心脏指数、心肌形态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8周组和12周组,DM模型大鼠8周组和12周组,每组10只.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采用链脲佐菌素50 mg/kg诱发DM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室内压上升达大速率所需时间(t-dp/dt)和心脏指数,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8周时DM组大鼠LVEDP明显升高,-dp/dtmax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周时LVEDP进一步升高,-dp/dtmax进一步降低,LVSP、+dp/dtmax显著降低,t-dp/dt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周时DM组大鼠体重、心脏重量和左心室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但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DM组体重几乎无增长,心脏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12周时,DM大鼠均有明显的心肌结构的改变,以12周改变更为明显.结论 糖尿病大鼠出现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左室肥厚及心脏功能受损,且随病程的延长而进一步加重.

    作者:张玥;韩威;张璐;关有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10年蓬莱市伤害监测情况分析

    为了解蓬莱市居民伤害发生情况,为政府制定预防伤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10年蓬莱市5家医院的伤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蓬莱市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

    作者:宁福江;牛田华;贺巧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