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丹;彭丽朵;乔金平;徐元宏
目的 比较拉布拉多犬牙槽骨干细胞 (Al-BMSC) 与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I-BMSC) 促进犬种植体近中临界骨缺损修复以及与种植体实现骨结合的能力.方法 构建拉布拉多犬下颌骨种植体近中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植入 β-TCP+ Al-BMSC、β-TCP+ I-BMSC及单纯 β-TCP.术后4周、8周、10周分别注射荧光标记物四环素、钙黄绿素与茜素红,术后12周获取标本进行荧光标记组织学分析以及硬组织切片组织学分析.结果 荧光标记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β-TCP+Al-BMSC 组和 β-TCP + I-BMSC 组的荧光表达量均比单纯β-TCP组多(P<0.05). β-TCP+Al-BMSC组与β-TCP+I-BMSC组的荧光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β-TCP +Al-BMSC 组和 β-TCP+ I-BMSC组的新骨形成面积均比单纯β-TCP组多( P<0.05),β-TCP+Al-BMSC组和 β-TCP+I-BMSC组间的新骨形成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TCP+I-BMSC组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率高于β-TCP+Al-BMS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BMSC和I-BMSC均可促进种植体近中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两者的成骨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I-BMSC可以促进更多的种植体周围骨结合.
作者:顾旷;周洁;周咏;吴涛;徐孟丹;王默涵;郑文龙;邹多宏;王元银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吗啡后处理(PC)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PC组( M组),每组16 只.采用Langendorff心脏灌流装置构建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C组持续灌注110 min,另两组平衡灌注20 min后实行30 min缺血、60 min再灌注;M组于再灌注开始前即刻给予1 μmol/L吗啡灌流15 s、洗脱15 s,共重复4次.再灌注末,检测冠脉流出液肌酸激酶(CK)活性,分析心肌梗死面积,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 轻链3-Ⅱ/Ⅰ(LC3-Ⅱ/Ⅰ)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磷酸化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与 I/R组比较,M组CK活性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心肌病理学改变较轻,LC3-Ⅱ/Ⅰ比值明显降低(P<0.01)、p-mTOR表达增高(P<0.01).结论 吗啡PC通过激活mTOR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自噬,并进一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赵其宏;张颖;沙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西黄丸对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 STAT3)异常激活的抑制效果.方法 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西黄丸血清,考察西黄丸对HepG2细胞株增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对STAT3异常激活的抑制效果.结果 MTT结果显示,西黄丸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西黄丸低、中及高剂量组肝癌细胞的侵袭作用均显著减弱,MMP-2 mRNA、MMP-9 mRNA及p-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 P<0.05).结论 西黄丸可显著抑制HepG2 肝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异常激活有关.
作者:朱正春;姚梦群;严芳莉;仲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础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 039例IVF-ET助孕治疗患者资料,为排除年龄因素干扰将患者分为低龄组(≤35 岁)和高龄组( >35 岁)两组,每组再根据TSH水平分为两个亚组:TSH≤2.5 mIU/L组(对照组)、2.50.05).结论 TSH 2.5~4.0 mIU/L对IVF-ET结局影响不明显,是否需要行IVF-ET助孕前预治疗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娄华;马倩;付喜玲;王宝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病灶与腺体的VTQ比值在乳腺肿块BI-RADS分类校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5 例患者共160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分别进行病灶VTQ值测量和腺体VTQ值测量.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价乳腺病灶与腺体的VTQ比值的诊断价值,并对BI-RADS分类进行校正.结果 乳腺病灶与腺体的VTQ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为0.92,95% CI:0.87 ~0.97,诊断界值为2.68. BI-RADS校正前、后的敏感度为100% 、97.5% ,特异度为51.9% 、77.2% ,准确性为76.3% 、87.5% ,阳性预测值为68.1% 、81.4% ,阴性预测值为100% 、96.8% .结论 乳腺病灶与腺体的VTQ比值可以明显提高BI-RADS的诊断效能,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作者:裴蓓;隋秀芳;张杰;张行;叶显俊;章生龙;王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组织中血管活性肽(VIP) 表达及其与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极化的关系.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查9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癌组织和癌组织2 cm以外正常组织内的VIP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相应炎症细胞中TAM和两个亚型标志物CD68、CD206、CD11c 蛋白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实时定量 PCR (qRT-PCR)法检测VIP在20对新鲜冰冻标本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结果示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肝癌组织中 VI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 P<0.01).免疫组化显示VIP在肝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 (72/9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29% (26/90). VI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患者临床因素中肝硬化、年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3、4.756,P<0. 05),而与肝癌患者的肿瘤包膜、肝癌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中VIP的表达强度与TAM标志物CD68 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而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c呈负相关性.结论 VI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与患者肝硬化及患者年龄相关,提示VIP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VIP可能促进TAM向M2型极化来影响肝癌的生长.
作者:王涛;葛勇胜;刘文斌;束清华;石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iR-362-5p在胃癌组织、胃癌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以及miR-362-5p组织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TRIzol 法提取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细胞SGC7901、AGS和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RNA后,采用茎环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方法,分别检测miR-362-5p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细胞和胃黏膜细胞的表达水平;通过重组慢病毒转染法构建稳定过表达、敲低 miR-362-5p的细胞系,采用MTT法、迁移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结果 miR-362-5p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P<0.05);miR-362-5p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AGS 的表达量均高于胃黏膜细胞 GES-1 ( P <0.05). miR-362-5p在TNM分期较晚、分化程度较低、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的表达量要高于TNM分期较早、分化程度较高、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在胃癌细胞 SGC7901、AGS 中敲低miR-362-5p 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在胃黏膜细胞GES-1中上调miR-362-5p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miR-362-5p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促癌作用.
作者:魏小丽;Ahmed Yaser;赵奇红;王华;顾康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在骨髓谱系细胞中特异性敲除膜铁转运蛋白(Fpn)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为 Fpn基因敲除小鼠,对照组为含Fpn基因的小鼠,分别对两组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进行培养并诱导其分化成破骨细胞,且分为巨噬细胞组、前体细胞组、破骨细胞组.通过TRAcP染色、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探讨Fpn的缺失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染色显示实验组中成熟破骨细胞的阳性表达强于对照组.实验组NFATc1、PGC-1β的mRNA表达量及CTSK、NFATc1、PGC-1β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在骨髓谱系细胞中膜铁转运蛋白的缺失会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
作者:周剑;王磊;储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研究一种新型个性化钛网( TM)的数字化建模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结构受力特性、设计合理性进行一定的生物力学分析.实验依据1名志愿者影像学数据,通过软件重建出上颌骨三维模型,对中切牙及部分牙槽骨进行虚拟切除,并重建切除部分牙槽嵴形态,设计出具有牙槽嵴形态的个性化TM.然后,对比传统打印TM,建立使用两种TM修复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荷载,模拟咀嚼运动,观察两种TM修复后各部分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实验设计出具有近似牙槽嵴美学形态的个性化TM,经有限元对比分析可知,TM修复后的上颌骨整体应力值降低约50% ;个性化TM修复后,前牙区、TM、种植体、前牙修复体的范式等效( Von Mises)应力稍微高于传统打印TM修复,差异约在0.63% ~24.03% .两者的应力云图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应力值变化范围在4.43 ~5.53 MPa;各结构的位移变形差异不明显,基本在0.05 mm内.新型个性化TM具有独特的牙槽嵴形态,其特殊结构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有利于种植体后期的美学重建,有限元分析(FEA)方法对于上颌骨临床美学设计及修复重建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超;夏荣;刘芮;肖楠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NMIBC)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的术后复发率及进展率,研究NMIBC复发及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二次电切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NMIBC患者95例.按照术前制定的筛选标准,将患者分为TURBT组55例及Re-TURBT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① Re-TURBT组在术后复发率及进展率方面均优于TURBT组,TURBT组及Re-TURBT组术后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6.94个月vs 21.86个月( P<0.05),术后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 RFS)分别为:65.8% vs 86.9% ,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 20.56 个月 vs 23.73 个月( P <0.05),术后18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3.7% vs 86.3% (P<0.05);②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组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是肿瘤复发及进展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别、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为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组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为肿瘤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③ Re-TURBT组患者根据两次手术间隔时间长短分为两组:≤6周和>6周,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4.00个月vs 16.93个月(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4.00 个月vs 21.00个月(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次电切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膀胱癌复发及进展的风险.对于体积较大(≥30 mm),分期较高(≥T1期),病理级别为高级 别的肿瘤应行Re-TURBT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行二次电切手术的患者,第二次手术应在第一次手术后的6周内进行.
作者:陈伟;杨诚;梁朝朝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行解冻胚胎移植( F-ET)术前使用阿托西班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F-ET的子宫内膜异症不孕患者,共684例.根据F-ET日是否使用阿托西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9例)于移植前0.5 h 静脉推注小剂量阿托西班(6.75 mg/0.9 ml),对照组(355 例)未使用阿托西班.因年龄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以35岁为界再次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中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组中观察组的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年龄组中观察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阿托西班、患者年龄和移植胚胎数对妊娠结局有影响.使用阿托西班(OR=4.04,P<0.01)、移植胚胎数(OR=1.87,P<0.01)是临床妊娠率的提高因素,患者年龄(OR=0.62,P=0.04)是临床妊娠率的降低因素.结论 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在F-ET日移植前给予小剂量阿托西班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其临床妊娠结局.
作者:王影;胡晶晶;吴荣;王超;李君;魏兆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实验通过建立小型猪的冠脉搭桥模型,并给予高选择性的 p38 MAPK 通路抑制剂 SB203580,探讨 p38 MAPK通路在静脉桥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30头小型巴马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仅模拟手术,不做血管移植;对照组于手术前给予二甲基亚砜( DMSO)灌胃,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验组(SB203580组)在术前给予p38 MAPK的高度选择性抑制剂SB203580(3 mg/kg)灌胃,再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组均于1个月后取出桥静脉,进行 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p38、p-p38 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对照组内膜、中膜增生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膜、中膜增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p38、p-p38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38、p-p38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38 MAPK通路参与了自体移植静脉的再狭窄过程,SB203580可显著减少内膜增生.
作者:黄墨林;张锐;伟俊;郑远彪;葛建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脊髓神经元钾通道在鞘内吗啡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体质量250~350 g并且鞘内置管成功的7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 n=10):假手术组( 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I组)、IRI+非选择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组(NICO+IRI组)、鞘内吗啡预处理组( ITMP组)、ITMP+非选择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组( ITMP+GLI组)、IRI+尼可地尔组的对照组(Sham+NICO组)、ITMP+格列苯脲组的对照组(IRI+GLI组).建立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 后,再恢复灌注120 min. ITMP组在心肌缺血前40 min鞘内输注0.9% NaCl溶液10 μl,缺血前30 min鞘内输注吗啡3 μg/kg 10 μl,持续5 min,再停止5 min,循环3次. IRI+NICO组在缺血前40 min鞘内输注100 μg NICO 10 μl. ITMP+GLI组在吗啡预处理前10 min鞘内输注GLI.记录各组再灌注30 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包括PVCs、VT/VF).再灌注结束后留取心肌标本,使用 TTC 染色,检测梗死区( IS)和缺血危险区(AAR)的体积,计算IS/AAR比值.结果 IRI组室性早搏及室速/室颤的发生次数和IS/AAR比值,较Sham组均增加(P<0.05). IRI+NICO组、ITMP组室性早搏及室速/室颤和发生次数和 IS/AAR 比值,较 IRI 组均减少( P <0.05).ITMP+GLI组室性早搏及室速/室颤的发生次数和IS/AAR比值,较ITMP组均增加( P<0.05).结论 脊髓神经元钾通道开放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元钾通道参与了鞘内吗啡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过程.
作者:刘润宇;张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透出液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RP)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PDRP患者( G+菌组24例、G-菌组16例、培养阴性组20例)为腹膜炎组,同时选择30例腹透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透出液培养结果并检测透出液中 NGAL、白细胞计数(WBC)、多核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全血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CRP)、WBC,分析NGAL与腹膜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腹膜炎组患者透出液中的NGAL、WBC、多核细胞百分比、IL-6 及全血中的CRP、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而血白蛋白、血肌酐、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G+菌组、 G-菌组、培养阴性组透出液中的 NGAL、WBC、多核细胞百分比、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与培养阴性组比较,G+菌组与G-菌组透出液中的NGAL、多核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但G+菌组与G-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腹膜炎组透出液中的NGAL与WBC呈正相关性( r=0.492,P<0.05);而IL-6 与WBC无相关性(r=0.034,P>0.05).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透出液中NGAL与腹膜炎发生( OR =1.028, P <0.05 )及培养阳性( OR =0.998,P<0.05)显著相关,但在鉴别G+菌与G-菌性腹膜炎中的作用无相关性.结论 腹透透出液中NGAL可作为诊断PDRP及区分培养阳性腹膜炎及菌阴性腹膜炎的指标.
作者:王娟;姚运娇;吴永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合肥地区常规体检女性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在 Luminex 200 平台上,用透景27型HPV分型试剂盒对2 558例常规体检女性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型检测,按照年龄段分类统计数据,计算感染的阳性率,同时统计其亚型分布特点.结果 HPV阳性者397例,阳性率15.52% .样本被分为4个年龄段组:21~30岁组、31 ~40 岁组、41 ~50 岁组、>50 岁组,阳性率分别为13.85% 、14.01% 、16.39%和17.16% ;高危型HPV例数与低危型HPV例数的阳性率分别为13.02%和6.61% . χ2检验的结果显示,各年龄段之间,总阳性率(χ2=3.624,P=0.305)、高危型例数的阳性率(χ2=1.975, P=0.578)和低危型例数的阳性率(χ2=4.507,P=0.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单一感染率均高于多重感染率.高危型中 HPV检出率较高的型别是52 (9.76% )、16 (9.16% )、58 (6.77% )、53 (5.98% ),低危型中 HPV检出率较高的型别是61 (6.77%)、81 (5.78%)、55(5.38%).结论 合肥地区女性HPV感染的年龄段和型别分布均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建议本地区人群接种含52、16、58、53型的九价HPV疫苗.
作者:吴丹丹;彭丽朵;乔金平;徐元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Polo样激酶1(PLK1)基因沉默对肺鳞癌SK-MES-1细胞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 PLK1 siRNA 和空白对照 siRNA 转染 SK-MES-1细胞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K-MES-1细胞PLK1 mRNA表达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 SK-MES-1细胞中PLK1、E-cadherin、Vimentin 和 C-myc 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 SK-MES-1 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 实验检测SK-MES-1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采用PLK1 siRNA抑制PLK1 mRNA和蛋白表达后可以下调C-myc蛋白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 /M期;同时可以通过减少Vim-entin蛋白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与空白对照 siRN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LK1在肺鳞癌的生长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PLK1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 Vimentin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细胞转化进程.
作者:陈阁;张耀中;米源;廖海江;王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褪黑素(Mel)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DGF-BB)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T6 (HSC-T6)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HSC-T6 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Mel 1 nmol/L、1 μmol/L、0.1 mmol/L),MTT实验检测Mel对PDGF-BB激活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检测PDGF-BB、PDGFR-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ERK1/2)、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PDGF-BB能显著诱导 HSC-T6 细胞增殖,明显上调 HSC-T6细胞 PDGF-BB、 PDGFR-β mRNA 及 α-SMA、 ERK1/2、 p-ERK1/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Mel能够抑制PDGF-BB激活的 HSC-T6 细胞增殖,同时抑制 PDGF-BB、 PDGFR-β mRNA表达,并下调 α-SMA、 ERK1/2、 p-ERK1/2 蛋白的表达.结论 Mel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HSC-T6 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BB、PDGFR-β表达,进而抑制ERK1/2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张玉洁;洪汝涛;揭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正常肝细胞L-02上清液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的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株(HSC)-LX-2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SC-LX-2、L-02,设立HSC-LX-2正常组、模型组、L-02细胞上清原液组、1/2上清液组、1/4上清液组,分别孵育72 h,噻唑蓝染色法( MTT)检测HSC-LX-2细胞的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α-SMA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α-SMA mRNA的表达.结果 L-02细胞上清原液组、1/2 上清液组 α-SMA mRNA 及 α-SMA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 P<0.05).结论 L-02上清液能抑制HSC-LX-2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作者:钟毓娟;吴丹;黄光玲;何义;蒋莲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0例)、慢性持续期(28例)患者与对照组(21 例)血清中 YKL-40、免疫球蛋白 E (IgE)、白介素4(IL-4)、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水平及肺功能.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学指标水平高于另外两组,肺功能水平低于另外两组,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中YKL-40水平与IgE、IL-4水平呈正相关性,与FVC% 、FEV1%呈负相关性. YKL-40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可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的靶点.
作者:王聪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行为学改变与海马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 MKP-1)表达的关系.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PTSD 1 d组、PTSD 3 d组、PTSD 7 d 组、PTSD 14 d组,每组各6只,使用国际认定的单次延长应激( SPS)方法制作大鼠PTSD模型.通过旷场试验、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 qRT-PCR)和 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PTSD 7 d组、PTSD 14 d组与Control组相比直立次数、进格次数以及穿台次数减少,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SD 7 d组、PTSD 14 d组与Con-trol组相比,海马组织中MK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TSD样大鼠行为改变、记忆下降考虑与海马组织中MKP-1 基因及蛋白表达增高有关,MKP-1 可能参与了PTSD的发病机制,有望作为PTSD发生发展的参考指标.
作者:邢文龙;刘超猛;王梅子;朱志慧;张桂青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