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移位对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

孙明;律娜;张令达;黄代营;陈松龄

关键词:骨生成, 牵张, 双向牵张器, 牙槽骨增高, 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 研究牙槽骨垂直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较大距离对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 d后以1 mm/d速度牵张,垂直牵张高度为6 mm.垂直牵张完成后,每只犬的随机一侧作为实验侧,于牵张结束后第2天一步将移动骨段颊向移位3 mm,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改变移动骨段的颊向位置.完成垂直牵张后7 d处死动物并行墨汁灌注,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结果 实验动物均能顺利完成实验,实验侧移动骨段在垂直牵张后可较容易颊向移位3 mm,实验侧与对照侧牵张区内都有新生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查实验侧与对照侧有平行于牵张方向的血管生成,未见明显的血管破坏,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牙槽骨垂直牵张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可对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塑形,避免轴向移位.这种操作并未明显破坏其早期的血管生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移位对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研究牙槽骨垂直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较大距离对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 d后以1 mm/d速度牵张,垂直牵张高度为6 mm.垂直牵张完成后,每只犬的随机一侧作为实验侧,于牵张结束后第2天一步将移动骨段颊向移位3 mm,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改变移动骨段的颊向位置.完成垂直牵张后7 d处死动物并行墨汁灌注,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结果 实验动物均能顺利完成实验,实验侧移动骨段在垂直牵张后可较容易颊向移位3 mm,实验侧与对照侧牵张区内都有新生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查实验侧与对照侧有平行于牵张方向的血管生成,未见明显的血管破坏,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牙槽骨垂直牵张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可对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塑形,避免轴向移位.这种操作并未明显破坏其早期的血管生成.

    作者:孙明;律娜;张令达;黄代营;陈松龄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汉族儿童异位性皮炎不同血清tIgE水平的临床特征差异

    目的 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AD)临床特征与总IgE(tIgE)的关系.方法 收集1 030例儿童A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Allergy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tIgE.结果 tIgE水平升高患儿与tIgE水平正常的患儿相比,升高组的患儿发病年龄晚(P<0.01),合并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AD患病率高(P<0.01),更易出现重度AD(P<0.01).Hanifin-Rajka诊断标准中的部分体征(如早年发病、出汗时瘙痒、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等)的发生率在tIgE升高组和tIgE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IgE升高组和正常组的AD患儿在临床特征上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裴小平;姜新;邵莉梅;李存涛;叶文正;张丽君;黄菲;张成;李珊珊;肖风丽;孙良丹;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IL-23R基因多态性rs3762318位点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家族史及皮损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 883例银屑病患者和6 180例正常对照的rs3762318位点基因分型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rs376231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基因型=1.92×10-5,P等位基因=2.23×10-6),在少儿发病与成年发病患者之间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家族史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急性点滴型患者与慢性斑块型患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3762318遗传多态性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性相关,且与发病年龄相关,但与家族史及皮损类型可能无关.

    作者:李珊珊;邵莉梅;张丽君;姜新;崔婧;左先波;崔勇;孙良丹;杨森;刘建军;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近期疗效观察及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TE)与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的近期疗效,观察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对化疗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 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TE和TEC方案化疗,观察化疗后病理反应并评价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C前后Ki-67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改变原因和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TE组与TE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4%(27/32)、87.1%(27/31),差异无显著性.TEC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较TE组高(P<0.05),化疗前Ki-67的表达高于化疗后(P<0.01).Ki-67表达的改变与NAC的临床疗效有关(P<0.05).结论 TE与TEC方案在乳腺癌NAC中的疗效相似,但TE方案骨髓抑制较TEC方案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Ki-67表达的改变与NAC的临床疗效有关,可能是预测化疗疗效的敏感因子.

    作者:桑果;王本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CT检查方法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TA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TA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总结TA的CT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CT诊断TA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并结合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血管管腔的改变,表现为管腔狭窄、闭塞及瘤样改变,病变活动期患者血管管壁厚度较非活动期患者明显增厚.结论 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诊断TA有重要价值,CT血管成像可作为TA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余杨红;邓克学;许实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估308 nm准分子激光局部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准分子激光局部照射治疗125例共168处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皮损,每周照射2~3次,治疗20次以上开始疗效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25例共168处皮损白癜风患者经20次以上照射,显效率52.4%,有效率88.7%.面、颈项部和躯干部皮损起效比四肢末端快;准分子激光局部照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红斑,偶有瘙痒、水疱.结论 308 nm准分子激光局部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其疗效与皮损部位、病程有关.

    作者:刘盛秀;杨春俊;杨森;唐明俊;李永江;王中影;骆娣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恶性淋巴瘤PRDM1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肿瘤抑制基因PRDM1的突变类型及其与恶性淋巴瘤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66例淋巴瘤PRDM1基因的5'调控区及全部7个外显子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结果 PRDM1第2、4、6、7外显子及5'调控区碱基发生变异,其中第2、4、7外显子中的碱基变异为SNP,第6外显子为新的突变位点,第2、4、6外显子碱基变异为错意突变;PRDM1基因突变/SNP在本组病例中发生率为23.5%,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L)中,PRDM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3%、10.3%;在B细胞淋巴瘤中,PRDM1基因变异率为38.8%,在22例T细胞淋巴瘤中未检测到PRDM1基因突变.结论 PRDM1基因突变可能是淋巴瘤尤其是B细胞淋巴瘤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PRDM1基因突变与B细胞淋巴瘤表型有关.

    作者:夏海龙;陈晓文;程歆;王庆义;鲁海燕;宋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国南北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地域性差异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南北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资料,分析各临床特征的分布在南北方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患者个人异位史、家族异位史、发病季节、疾病严重程度、15项次要症状及5项其他症状在南北方的发生情况有差异(P<0.05).结论 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分布具有显著地域性差异.

    作者:李存涛;邵莉梅;裴小平;左先波;唐先发;汤华阳;肖凤丽;孙良丹;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其合并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比较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PBC患者,其中50例单纯的PBC患者(单纯的PBC组)及13例PBC合并SS的患者(PBC/SS组)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① PBC/SS组口干、眼干的临床表现明显高于单纯的PBC组;PBC/SS 患者Shirmer试验及唾液流率的阳性率达100%和69.2%.② PBC/SS组的抗SSA、抗SSB及抗RNP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的PBC组(P<0.05).③单纯PBC抗SSA抗体阳性组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明显高于抗SSA阴性组(P<0.05).④ PBC/SS组患者IgG、血沉(ESR)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的PBC组;而PBC/SS组的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低于单纯P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BC患者合并SS发生率较高,抗SSA抗体和高IgG水平可能是PBC合并SS患者的血清学特征.

    作者:王美云;李向培;陶金辉;厉小梅;汪国生;钱龙;张宏;马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成年期甲减大鼠海马syntaxin-1表达及甲状腺素干预效应

    目的 观察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ntaxin-1表达及不同剂量甲状腺素干预后的恢复情况,探讨甲减脑损伤及替代治疗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丙基硫氧嘧啶建立成年期甲减大鼠模型(甲减组)共6周,第5周起每100 g体重腹腔注射给予左旋甲状腺素5 μg(常规剂量组)或20 μg(大剂量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共6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3、T4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大鼠背侧海马内syntaxin-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甲减组大鼠血清T3、T4水平降低(P<0.05),常规剂量组血清T3、T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甲减组大鼠背侧海马突触小体内syntaxin-1水平升高(P<0.05),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syntaxin-1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其中大剂量组有进一步恢复的趋势.结论 成年期甲减大鼠海马syntaxin-1表达增加,常规剂量治疗能使syntaxin-1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大剂量干预时表达更接近正常.

    作者:宁丹;朱洋波;沈玉先;朱德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及其与胰腺癌的关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是库尼兹丝氨酸抑制物家族的成员之一,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有结构同源性.TFPI-2可以抑制一系列广泛的丝氨酸蛋白酶,维持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再生,起到维持肿瘤细胞环境的稳定性和抑制肿瘤浸润和生长的作用.另外,在人类恶性肿瘤的细胞系中,TFPI-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的甲基化导致了细胞内编码TFPI-2的mRNA明显减少,同时TFPI-2蛋白的表达亦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郑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EDAG-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构建胚胎发育相关基因-1(EDAG-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EDAG-1,并检测其对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 法从白血病细胞株YAC-1中扩增到EDAG-1基因片段,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 (+)-EDAG-1.利用克隆 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进行验证.将重组 pcDNA3.1(+)-EDAG-1 真核表达载体和阴性对照的空载体 pcDNA3.1 分别转染到 NIH3T3 细胞和 Ba/F3 细胞中,应用软琼脂集落实验检测 NIH3T3 细胞转染前后的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 Ba/F3 细胞不依赖白介素-3(IL-3)抗凋亡能力以及其发生的机制.结果 ①扩增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测序结果与 GenBank 公布一致,克隆成功,且鉴定证实 pcDNA3.1 (+)-EDAG-1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②转染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 (+)-EDAG-1 后的 NIH3T3 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增高,而对照组不能形成集落.转染后 Ba/F3 细胞的不依赖 IL-3 抗凋亡能力明显提高.③在Ba/F3-EDAG细胞中,核因子κB 的DNA结合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细胞,而 Stat3 与 Stat5 的磷酸化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 (+)-EDAG-1,为进一步研究 EDAG-1 基因在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贤芳;杨帆;储著朗;汪思应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放性能的研究

    目的 制备具有控释性能的纳米微胶囊.方法 使用γ-射线引发苯乙烯(St)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细乳液体系制备微胶囊,并用核磁共振1H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以2,2'-联吡啶为标记研究纳米微胶囊的渗透性.结果通过1HNMR表征发现聚NVP和聚苯乙烯(PSt)发生了接枝共聚合.结论 增加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和合适的St/NVP比例有利于纳米微胶囊的形成,且所制备的PSt纳米微胶囊有较好的渗透性.

    作者:陶梅;陈云;胡中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荧光定量PCR法从母体血浆检测胎儿RhCcE血型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FQ-PCR)法从母体血浆中检测胎儿RhCcE血型,用于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诊断.方法 采集孕期8~20周的妇女血浆,采用QIAamp DNA Mini方法从母体外周血中提取游离胎儿DNA,用FQ-PCR法检测胎儿DNA的RhCcE基因型,预测胎儿血型.与胎儿脐带血标本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采用FQ-PCR法从母体检测胎儿 RhCcE 血型的准确性.结果 46例RhE阴性母体血浆中检测出18例RhE血型阳性,与胎儿脐带血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100%;36例Rhc阴性母体血浆中检测出24例Rhc血型阳性,与胎儿脐带血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100%;从35例RhC阴性母体血浆中检测出10例RhC血型阳性,与胎儿脐带血检测结果相比漏检2例,准确率94%.结论 FQ-PCR法能够在孕早期检测出胎儿RhCcE血型,可以用于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诊断.

    作者:李玲;刘忠;杨美霞;邓余翠;刘萍;姚余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脂质体转染TRPM7siRNA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利用小干扰RNA(siRNA)下调瞬时受体电位通道7(TRPM7)基因的表达,研究TRPM7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抑制TRPM7基因的siRNA片段,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到HSC-T6内,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量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TRPM7的mRNA表达.结果 转染siRNA后的HSC-T6增殖受到显著抑制,Ⅰ型胶原、α-SMA及TRPM7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应用RNA干扰靶向抑制TRPM7基因可显著抑制HSC-T6的活化及增殖,下调TRPM7基因的表达可能是潜在的肝纤维化治疗方法.

    作者:贾丽莎;黄成;张磊;吕雄文;谢丹;李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非腔镜和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非腔镜辅助Nuss手术(A组)与24例腔镜辅助Nuss手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和手术效果.结果 5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的麻醉诱导至插管完成时间及手术时间[(10.5±1.2) min、(47.4±11.9)min]均短于B组[(14.2±2.3)min、(62.2±14.6) min](P<0.01).A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出血量、气胸发生率、胸腔积液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非腔镜辅助Nuss手术不但减少了一个切口,其麻醉诱导至插管完成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优于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术式更为合理.

    作者:王云海;于在诚;胡旭;柴惠平;张仁泉;刘晓;宋德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GJB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银屑病易感基因关联分析研究

    目的 研究GJB2基因上单核苷酸多态性rs3751385位点与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 693例患者和10 718例正常对照的rs3751385位点基因分型资料(基因分型采用Illumina 610芯片).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rs375138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3.50×10-9,P=1.90×10-8).病例中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8),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少儿发病与成人发病患者、急性点滴型与慢性斑块型患者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GJB2基因rs3751385位点遗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性相关,尤其是与家族性银屑病有明显相关性,但与发病年龄及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姜新;裴小平;邵莉梅;张丽君;李珊珊;崔婧;朱坤举;高金平;左先波;孙良丹;肖风丽;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TRAF6截短体的构建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构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截短体,鉴定TRAF6截短体及对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区域.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TRAF6 4个截短体(N1、N2、N3、C1)编码基因,分别将其构建在pFlag-CMV2重组载体,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对TRAF6 4个截短体功能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成功将TRAF6截短体编码基因构建至pFlag-CMV2载体,截短体命名为N1、N2、N3、C1,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TRAF6N3对NF-κB信号通路有增强效应.结论 TRAF6通过截短体N3区域对NF-κB信号通路产生增强效应.

    作者:王敏;王晓辉;唐刘君;李长燕;董晓明;周扬帆;杨晓扬;杨晓明;汪思应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日本血吸虫Nanos样蛋白基因的获得、表达及初步鉴定

    目的 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样蛋白基因的cDNA 序列,克隆、表达和纯化原核蛋白并初步鉴定.方法 应用PCR法扩增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样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将该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诱导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分别用 ELISA 和 Western blot法对表达蛋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该基因为日本血吸虫的一个新基因,其编码序列的ORF为672 bp,编码 223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量为25 ku;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显示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虫卵及各期虫体有不同的表达量;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Nanos,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 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 蛋白编码基因的全长ORF,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了日本血吸虫Nanos样基因,并制备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日本血吸虫生殖生物学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前峰;陈红霞;任翠平;刘淼;沈际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

    目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受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尤为严重.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及不合理应用的危害,并总结近年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以期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吴颖其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