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武加标;任敏;施冶青;赵东宝

关键词: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成人Still病, 非霍其金淋巴瘤
摘要:目的:总结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RHS)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2例诊断为RHS病人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同时以骨髓细胞学证实发生嗜血细胞与否分组,比较2组之间的异同情况.结果: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发生率95.5%,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生率81.8%,血液系统受累、贫血发生率72.7%,血小板减少50.0%,RHS发生时WBC(19.5±8.1)×109/L,血红蛋白(95.2±14.4)g/L,白蛋白(26.1±4.4)g/L,三酰甘油(3.2±2.1)mmol/L,纤维蛋白原(1.5±0.7)g/L.经骨髓细胞学明确见到嗜血现象11例,嗜血组和非嗜血组病人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11/22)病人经治疗后缓解出院(其中1例失访),病死10例,其中成人Still病5例,淋巴瘤1例,皮肌炎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肠系膜脂膜炎1例.呼吸衰竭是主要死因.结论:风湿性疾病导致的RHS以成人still病多见,其他RHS常见的为淋巴瘤,该病预后差,死亡发生率较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因.抓住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RHS的早期识别.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控制疾病的进程.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蚌埠市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蚌埠市女大学生关于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增强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的防范意识,降低乳腺癌对女大学生的威胁.方法:随机选取蚌埠市4所高校721名在校女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状况.结果:反映乳腺癌知识掌握程度的22个问题有11个问题的知晓率在60%以下,乳腺癌防治知识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差,低为25.7%;在防治态度上,96.3%的学生认为早期发现对挽救乳腺癌病人生命非常重要;在行为方面,15.8%的女生有过乳房自检行为;在乳腺癌防治资源获取方面,只有25.8%的女生接受过乳腺癌知识健康教育.结论:蚌埠市高校女生了解乳腺癌知识不够充分,虽然防治态度总体比较积极,但行为执行程度较低,知信行处在较低水平.

    作者:刘丁琦;张顺花;梅伟梦;杨昭;方宏坤;卢天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对糖尿病病人情感特质以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对糖尿病病人情感特质以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糖尿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施行传统护理照护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2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2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8周末接受由Hunley shea所研发的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评.结果:2组病人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2组病人在干预前的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足部护理和急症处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后2组的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足部护理和急症处理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引入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能改善病人的情感特质,且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海霞;周维华;王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小红细胞对血小板参数缺失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参数缺失的影响.方法:抽取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其部分参数缺失的病人150例作为测试组,血小板计数正常且参数完全显示的病人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测试组与对照组红细胞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红细胞参数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与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相比,测试组MCV、MCH、MCHC较低,而RDW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试组中,MCV低于正常者占70.00%(105/150),而RDW高于正常者占78.00%(117/150),MCH和MCHC也多发生降低.结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对除血小板计数外的其他参数缺失分析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吴冬会;金强;姚晓玲;杨晓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析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晚期孕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产前出血分为对照组(82例,产前未出血)和观察组(28例,产前出血).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孕产妇发生妊娠晚期产前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比较2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28例孕晚期出血原因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颈疾病及其他,发生率分别为50.00%、32.14%、14.29%和3.57%.2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和子宫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观察组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和死胎发生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孕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概率将显著增加,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及时对其展开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

    作者:徐静;陈艳琴;王家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病人术后临床效果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病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96例为观察组,同期仅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前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分割放疗、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取未行新辅助放化疗前及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对照组取手术前病检标本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MVD、PCNA及VEGF表达及临床效果与预后情况.记录3年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病人MVD、PCNA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对照组复发率为9.3%,观察组复发率为2.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直肠癌病人MVD及PCNA表达.

    作者:李兴;马丽娜;彭大为;王美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确诊为DTC肺转移的病人给予相应剂量的131 I治疗,对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局部淋巴结转移、肺外远处转移、清灶治疗前血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和肺部摄取131 I形态等9个因素进行分析,评价131 I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病人的年龄、清灶治疗前血Tg水平及肺外远处转移与疗效有关(P<0.05~P<0.01);经多因素分析,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较好,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DTC肺转移疗效的确切因素.

    作者:胡永全;申勇;袁超;陶新全;刘恒超;李卫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总结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RHS)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2例诊断为RHS病人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同时以骨髓细胞学证实发生嗜血细胞与否分组,比较2组之间的异同情况.结果: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发生率95.5%,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生率81.8%,血液系统受累、贫血发生率72.7%,血小板减少50.0%,RHS发生时WBC(19.5±8.1)×109/L,血红蛋白(95.2±14.4)g/L,白蛋白(26.1±4.4)g/L,三酰甘油(3.2±2.1)mmol/L,纤维蛋白原(1.5±0.7)g/L.经骨髓细胞学明确见到嗜血现象11例,嗜血组和非嗜血组病人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11/22)病人经治疗后缓解出院(其中1例失访),病死10例,其中成人Still病5例,淋巴瘤1例,皮肌炎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肠系膜脂膜炎1例.呼吸衰竭是主要死因.结论:风湿性疾病导致的RHS以成人still病多见,其他RHS常见的为淋巴瘤,该病预后差,死亡发生率较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因.抓住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RHS的早期识别.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控制疾病的进程.

    作者:武加标;任敏;施冶青;赵东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单双相抑郁障碍病人躯体化症状的状况

    目的:调查单双相抑郁障碍病人的躯体化症状的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一般情况问卷、躯体症状问卷(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94例抑郁障碍病人的一般资料、躯体化症状、抑郁情绪进行调查.所有资料输入SPSS20.0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病人躯体症状的均分为(48.16±15.121)分,26.6%的病人的躯体化症状已达中重度.抑郁障碍病人的躯体症状与饮食情况、重大生活事件、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有关(P<0.05~P<0.01);饮食状况良好者其躯体症状总分和非疼痛躯体症状分数明显低于饮食情况一般和食欲下降者(P<0.05~P<0.01);一年内经历2次以上重大生活事件者,其疼痛症状分数明显高于未经历或经历1次生活事件者(P<0.05);存在3种及以上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人,其躯体化症状总分和非疼痛症状分数显著高于无药物不良反应或仅有1种不良反应者(P<0.01);躯体症状总分、疼痛维度和非疼痛维度躯体症状和病人的抑郁程度均呈正相关(r=0.337、0.325、0.316,P<0.01).结论:躯体症状在抑郁障碍病人中较为普遍.护理人员重视病人饮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及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病人的情绪管理,从而促进抑郁障碍病人的全面康复.

    作者:李萍;贾守梅;苗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过表达Periostin蛋白对内皮前体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Periost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对内皮前体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中获取EPCs,并进行鉴定.采用Oligos设计获得目的基因,构建慢病毒载体LV5/Periostin.慢病毒感染EP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感染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Periostin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被感染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被感染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情况.结果:被重组慢病毒感染的EPCs明显表达GFP;过表达慢病毒组细胞增殖活性较阴性对照组低,而凋亡细胞较阴性对照组多(P<0.05);过表达慢病毒组细胞的迁移率较空白对照组细胞高,侵袭细胞数目较多(P<0.05).结论:可以从小鼠骨髓中成功分离和培养EPCs,过表达Periostin蛋白会降低EPCs体外增殖的活性,促进其凋亡;但会增加EPCs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蔡瑶;高涌;余朝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HNA-3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HEK-293细胞的表达

    目的:构建人HNA-3a基因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探索一种检测抗人HNA-3a抗体的实验方法,观察HNA-3a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参照GeneBank中人HNA-3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RT-PCR方法反转录HNA-3a基因外显子片段全长,定向克隆到pEGFP-N3载体中,然后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将含目的基因的pEGFP-N3表达载体转染至HEK-293细胞中进行稳定表达,并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HEK-293细胞中获高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HNA-3a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为检测人血浆中抗HNA-3a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丽;周浩;何宏天;管政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山莨菪碱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方法:48只SD健康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山莨菪碱预处理组(A组),各16只.S组只做解剖肝门,IR组和A组制备70%大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阻断肝血流前30 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 mg/kg,S组和IR组静脉注射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大鼠于再灌注后3 h处死,取肺脏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氢还原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IR组和A组肺损伤较S组重,A组肺损伤较IR组轻;与S组比较,IR组和A组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MPO活性、HO-1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IR组比较,A组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MPO活性、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HO-1蛋白表达和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山莨菪碱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肺损伤.

    作者:薛小红;李璐;周荣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高泌乳素血症中巨泌乳素筛查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中巨泌乳素(M-PRL)对泌乳素(PRL)检测的干扰及应用血清稀释聚乙二醇(PEG)沉淀法筛查M-PRL血症(MP)的可行性.方法:收集84例PRL>30.0 ng/mL病人血清标本,分别使用25%PEG沉淀法及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测定高泌乳素血症病人的PRL水平,以回收率<50%为判断MP的临界值.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对MP的诊断价值.结果:使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对真泌组和巨泌组的PRL回收率分别是116.0%和63.0%,分别高于传统的PEG沉淀法中PRL的回收率的42.0%和101.0%(P<0.05和P<0.01);且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对真性高泌乳素血症检出率98.53%,高于PEG沉淀法的检出率88.23%(P<0.05).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诊断M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851~1.0)和0.932(0.828~1.0).结论:采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可以增加PRL的回收率,提高真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检出率.

    作者:杨青青;张晓梅;李辉;张士荣;周静;严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广泛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其中骨髓中的含量多.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创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MSCs不仅能转化成恶性肿瘤细胞,并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影响. MSCs在肿瘤局部的作用可表现为促进肿瘤生长,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凋亡,刺激血管生成、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而MSCs具有向肿瘤组织趋化迁移的特性,可以将MSCs作为肿瘤治疗的载体,通过病毒载体将各种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转染到MSCs来达到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的作用,因此MSCs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本文就MSCs生物学特性、肿瘤趋向性及与肿瘤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邵俊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师范院校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目的:以留守经历为切入口,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以期从实证角度帮助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安庆市部分师范院校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学生留守经历状况,并综合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父母外出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年限、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与父母团聚频率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双方均外出、父母外出打工年限超过1年、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在小学及以前、与父母团聚频率在半年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父母其中一人外出、父母外出打工年限在1年以下、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在初中以上、与父母团聚频率在半年以内的学生(P<0.01).结论: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影响,作为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杨影;蒋祥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正交试验比较金银花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金银花的提取工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快捷检测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的方法.方法:以HPLC同时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为指标,通过比较醇浓度、回流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时间4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超声波辅助醇法提取金银花的工艺.结果:以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佳提取工艺是60%乙醇超声(功率500 W)45 min,再回流提取1 h.结论:建立了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优化的提取工艺经济、高效,能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汤洁;程庆兵;付恩桃;刘修树;范高福;方丽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部巨大甲状腺癌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并行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病人8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根治手术后直接行游离组织皮瓣治疗;观察组45例,根治术后应用VSD覆盖创面,术后给予持续负压引流72 h,压力为6.65~7.98 mmHg,72 h后给予间歇性负压引流治疗,根据术后创面恢复的情况,术后1~2周停止负压引流,并根据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给予创面的植皮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创面修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39例病人于术后2周内停止了创面的VSD,创面肉芽组织存活良好,完全覆盖了颈部的重要组织和血管,没有脓液分泌,及时进行了创面植皮,植皮后皮肤愈合良好,另外6例于术后2周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欠佳,经过1~2次清创、再次负压引流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顺利进行了植皮术.对照组有13例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经反复换药伤口终愈合,但遗留明显瘢痕,7例病人出现了移植皮瓣坏死,需再次行清创、皮瓣移植.2组间伤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1);观察组皮肤愈合时间(3.57±1.8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5±2.42)周(t=7.00,P<0.01).结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应用VSD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减少感染概率、促进创面愈合、病人耐受度高等优点,是巨大甲状腺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杰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肥胖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儿童家庭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对咸阳市随机抽样的1000名儿童及其家长从基本信息及儿童期生活方式、饮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000名调查对象中,共检出肥胖儿童82例,男女童肥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女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童肥胖率均呈升高趋势.家族肥胖史、家庭收入、母亲口味偏好与儿童肥胖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而母亲学历与锻炼时间与儿童肥胖呈负相关关系(P<0.01和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较严重,应当从饮食行为、生活方式方面进行有效干预.

    作者:孙娜;思广慧;郭亚收;辛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腹腔镜胃癌术后反流的影响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癌术后胃肠反流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具体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35例行腹腔镜胃癌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胃十二指肠吻合(毕Ⅰ式)386例,胃空肠吻合(毕Ⅱ式)1002例,胃空Roux-en-Y吻合412例,三角吻合35例.结果:毕Ⅰ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3例,Ⅱ级反流21例,Ⅲ+Ⅳ级反流5例.毕Ⅱ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39例,Ⅱ级反流67例,Ⅲ+Ⅳ级反流71例.胃空Roux-en-Y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9例,Ⅱ级反流7例,Ⅲ+Ⅳ级反流3例.三角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例,无Ⅱ、Ⅲ、Ⅳ级反流者.结论:三角吻合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具有较为明显抗反流的优势.

    作者:韩晓鹏;许威;李正凯;陶瑞雨;余稳稳;于建平;李洪涛;刘宏斌;马小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精准化护理

    目的:探讨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抗凝治疗中进行风险评估和精准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抗凝风险评估与精准护理小组,实施风险评估和精准化护理.观察2组病人在抗凝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近期生存质量、出血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病人在抗凝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近期生存质量4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P<0.01),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抗凝治疗过程中实施风险评估及精准护理可以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明显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改善病人的近期生存质量,提高抗凝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保障护理安全.

    作者:陈景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某综合医院灾害易损性现状研究

    目的:对医院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顺位,确定该院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事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该院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策略,把医院灾害易损性降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于每一风险事件,均从发生可能性、严重性(损伤-防范)方面建立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选择综合指标法进行灾害易损性调查,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事件进行排位.结果:该院高风险危害依次为医疗纠纷风险(R=129.28)、网络舆论事件(R=101.46)、电梯意外事件(R=90.01)、网络信息系统瘫痪(R=89.47)和医院感染(R=84.81).结论:该院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事件主要为医疗纠纷风险、网络舆论事件、电梯意外事件、网络信息系统瘫痪和医院感染.应对风险事件,医院可通过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预警体系,有针对性的制定或完善相应预案,组织开展培训及演练,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减小灾害对医院运行和医疗工作造成的影响.

    作者:黄新年;吴学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