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侠
目的:探讨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对糖尿病病人情感特质以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糖尿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施行传统护理照护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2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2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8周末接受由Hunley shea所研发的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评.结果:2组病人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2组病人在干预前的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足部护理和急症处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后2组的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足部护理和急症处理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引入基于病友同伴支持为导向的互助模式,能改善病人的情感特质,且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海霞;周维华;王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病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96例为观察组,同期仅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前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分割放疗、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取未行新辅助放化疗前及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对照组取手术前病检标本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MVD、PCNA及VEGF表达及临床效果与预后情况.记录3年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病人MVD、PCNA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对照组复发率为9.3%,观察组复发率为2.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直肠癌病人MVD及PCNA表达.
作者:李兴;马丽娜;彭大为;王美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确诊为DTC肺转移的病人给予相应剂量的131 I治疗,对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局部淋巴结转移、肺外远处转移、清灶治疗前血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和肺部摄取131 I形态等9个因素进行分析,评价131 I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病人的年龄、清灶治疗前血Tg水平及肺外远处转移与疗效有关(P<0.05~P<0.01);经多因素分析,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较好,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DTC肺转移疗效的确切因素.
作者:胡永全;申勇;袁超;陶新全;刘恒超;李卫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参数缺失的影响.方法:抽取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其部分参数缺失的病人150例作为测试组,血小板计数正常且参数完全显示的病人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测试组与对照组红细胞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红细胞参数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与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相比,测试组MCV、MCH、MCHC较低,而RDW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试组中,MCV低于正常者占70.00%(105/150),而RDW高于正常者占78.00%(117/150),MCH和MCHC也多发生降低.结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对除血小板计数外的其他参数缺失分析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吴冬会;金强;姚晓玲;杨晓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Castleman病误诊为肺门淋巴结结核病人的临床诊治资料,并结合误诊文献复习分析其常见误诊疾病,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结果:该病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肺癌、结节病、淋巴瘤、骨髓瘤、腹部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必要时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该病例终诊断为Castleman病(浆细胞型),予以CHOP方案化疗,病情稳定,短期随访未见复发.结论:Castleman病为一种慢性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少见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易误诊为多种临床常见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和化疗.
作者:刘佳慧;李艳;李陆风;张润;李殿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研究直肠腺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M)是否存在及其相关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76例直肠腺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的方法,观察其中是否存在VM,将其分成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VM的存在是否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有关.结果:176例组织标本中35例VM为阳性,阳性率为19.89%,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M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VM存在于直肠腺癌中,且VM的形成对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慈红非;武世伍;柴大敏;马莉;秦燕子;陶仪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析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晚期孕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产前出血分为对照组(82例,产前未出血)和观察组(28例,产前出血).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孕产妇发生妊娠晚期产前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比较2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28例孕晚期出血原因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颈疾病及其他,发生率分别为50.00%、32.14%、14.29%和3.57%.2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和子宫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观察组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和死胎发生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孕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概率将显著增加,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及时对其展开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
作者:徐静;陈艳琴;王家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并行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病人8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根治手术后直接行游离组织皮瓣治疗;观察组45例,根治术后应用VSD覆盖创面,术后给予持续负压引流72 h,压力为6.65~7.98 mmHg,72 h后给予间歇性负压引流治疗,根据术后创面恢复的情况,术后1~2周停止负压引流,并根据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给予创面的植皮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创面修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39例病人于术后2周内停止了创面的VSD,创面肉芽组织存活良好,完全覆盖了颈部的重要组织和血管,没有脓液分泌,及时进行了创面植皮,植皮后皮肤愈合良好,另外6例于术后2周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欠佳,经过1~2次清创、再次负压引流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顺利进行了植皮术.对照组有13例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经反复换药伤口终愈合,但遗留明显瘢痕,7例病人出现了移植皮瓣坏死,需再次行清创、皮瓣移植.2组间伤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1);观察组皮肤愈合时间(3.57±1.8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5±2.42)周(t=7.00,P<0.01).结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应用VSD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减少感染概率、促进创面愈合、病人耐受度高等优点,是巨大甲状腺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杰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制执笔式静脉穿刺拔针按压器(按压器)在肿瘤病人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5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4例,B组31例,C组30例.A组采用传统按压方法,拔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止血;B组采用保留刺点上方的输液贴,拔针后使用按压器按压针眼止血的方法;C组采用拔针后保留穿刺处输液贴用手指按压针眼止血.结果:3组病人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C组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按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瘀斑、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按压器应用于肿瘤病人静脉输液拔针时按压舒适、疼痛感小,止血效果好,按压时间优于传统手指按压.
作者:李少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癌术后胃肠反流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具体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35例行腹腔镜胃癌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胃十二指肠吻合(毕Ⅰ式)386例,胃空肠吻合(毕Ⅱ式)1002例,胃空Roux-en-Y吻合412例,三角吻合35例.结果:毕Ⅰ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3例,Ⅱ级反流21例,Ⅲ+Ⅳ级反流5例.毕Ⅱ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39例,Ⅱ级反流67例,Ⅲ+Ⅳ级反流71例.胃空Roux-en-Y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9例,Ⅱ级反流7例,Ⅲ+Ⅳ级反流3例.三角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例,无Ⅱ、Ⅲ、Ⅳ级反流者.结论:三角吻合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具有较为明显抗反流的优势.
作者:韩晓鹏;许威;李正凯;陶瑞雨;余稳稳;于建平;李洪涛;刘宏斌;马小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中巨泌乳素(M-PRL)对泌乳素(PRL)检测的干扰及应用血清稀释聚乙二醇(PEG)沉淀法筛查M-PRL血症(MP)的可行性.方法:收集84例PRL>30.0 ng/mL病人血清标本,分别使用25%PEG沉淀法及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测定高泌乳素血症病人的PRL水平,以回收率<50%为判断MP的临界值.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对MP的诊断价值.结果:使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对真泌组和巨泌组的PRL回收率分别是116.0%和63.0%,分别高于传统的PEG沉淀法中PRL的回收率的42.0%和101.0%(P<0.05和P<0.01);且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对真性高泌乳素血症检出率98.53%,高于PEG沉淀法的检出率88.23%(P<0.05).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诊断M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851~1.0)和0.932(0.828~1.0).结论:采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可以增加PRL的回收率,提高真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检出率.
作者:杨青青;张晓梅;李辉;张士荣;周静;严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麻醉方案,观察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缓慢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2组病人手术后躁动评分以及苏醒期恢复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拔管、躁动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术毕时HR、MA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拔管时HR、MAP较术毕时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拔管时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HR、MAP拔管后30 min均较术前降低(P<0.01);2组病人拔管时SpO2显著降低(P<0.01),拔管后30 min较拔管时恢复(P<0.01).手术后不同时刻,观察组病人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内术后不同时刻躁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高于苏醒时和拔管后30 min(P<0.01).2组病人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间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能有效减少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苏醒期躁动,而病人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有所增加.
作者:李真;祁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在骨科重症创伤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科创伤重症病人120例,随机分为精益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精益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护理管理,比较2组病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和焦虑状态.结果:精益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精益组干预后7、14 d的SAS评分、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和P<0.05).结论:基于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骨科创伤重症病人的焦虑状态,提高病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戴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优化广玉兰果实的有效成分双和厚朴酚A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提取溶媒中双和厚朴酚A的含量.以双和厚朴酚A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浸泡时间及提取次数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双和厚朴酚A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正己烷为提取溶媒,料液比为1:30、浸泡时间为48 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的双和厚朴酚A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
作者:张松松;靳伟;李红梅;吴成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调查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肥胖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儿童家庭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对咸阳市随机抽样的1000名儿童及其家长从基本信息及儿童期生活方式、饮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000名调查对象中,共检出肥胖儿童82例,男女童肥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女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童肥胖率均呈升高趋势.家族肥胖史、家庭收入、母亲口味偏好与儿童肥胖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而母亲学历与锻炼时间与儿童肥胖呈负相关关系(P<0.01和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较严重,应当从饮食行为、生活方式方面进行有效干预.
作者:孙娜;思广慧;郭亚收;辛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广泛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其中骨髓中的含量多.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创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MSCs不仅能转化成恶性肿瘤细胞,并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影响. MSCs在肿瘤局部的作用可表现为促进肿瘤生长,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凋亡,刺激血管生成、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而MSCs具有向肿瘤组织趋化迁移的特性,可以将MSCs作为肿瘤治疗的载体,通过病毒载体将各种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转染到MSCs来达到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的作用,因此MSCs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本文就MSCs生物学特性、肿瘤趋向性及与肿瘤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邵俊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对喉癌病人临床疗效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喉功能保全术的喉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手术情况、应激反应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T2、T3、T4、T5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频率较T1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T3、T4、T5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微创气管切开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T'2、T'3、T'4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血糖、皮质醇、IL-6和C反应蛋白)较T'1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T'3、T'4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血糖、皮质醇、IL-6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皮肤凹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对喉癌病人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减少术中出血以及手术时间,能够有效降低病人应激反应指标和术后不良反应概率,避免术后皮肤凹陷.
作者:罗通勇;杨华清;徐开伦;岳胜清;贾全凡;袁龙;文晓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伴有修复性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临床极为少见,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局部侵袭性. 本病多发生于颌面骨,很少涉及颌骨外组织[1-2]. 近几年国内外陆续有学者文献报道发生于颌骨外的病变[3-6] ,对于原发于鼻腔、鼻窦的病例国内罕见报道,而应用放射治疗该病的报道更少. 现报道收治的1 例鼻腔、鼻窦GCRG术后复发广泛侵犯颅脑的病例,该病人经放射治疗后病变退缩显著. 本文再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同时提出放射治疗对该病的实际价值的思考.
作者:张琪;江浩;沈学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检测136例儿童肺泡灌洗液标本感染肺炎支原体(MP)的情况并初步了解安徽合肥地区MP基因型情况.方法:采用普通PCR技术从136例儿童的肺泡灌洗液标本筛查出已感染MP的标本,并通过巢式多重PCR技术对MP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型分析,对照试验采用FH-MP标准株为DNA模版.巢式多重PCR扩增后的DNA片段构建T载体重组质粒做基因测序验证.结果:普通PCR检测显示有52例MP阳性标本(136例肺泡灌洗液标本).巢式多重PCR技术检测显示MP阳性标本基因型均为P1-Ⅰ型,而标准株FH-MP的基因型为P1-Ⅱ型.重组质粒经过测序后进行片段对比验证其扩增条带均正确.结论:合肥地区儿童MP流行株基因型为P1-Ⅰ型,感染MP的阳性率为38.2%.
作者:汪小五;丁圣刚;王林定;唐振华;朱义朗;高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视网膜血流的变化对预后判定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72例(72眼)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72名(72眼)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体检时进行视网膜血流检测;观察组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曲雷珠单抗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视网膜血流的超声检测,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阻力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治疗前(P<0.01);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患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与预后视力状况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雷珠单抗注射液的应用治疗能有效改善视力与视网膜血流状况,同时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变化对病人疗效评估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云;王娜娜;周霞;冯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