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婕;郑海燕;宋迪
含量不是物理量,其含义不确切:商品标志上的含量常指质量或体积,如净含量50 g,净含量243 ml;科技文献中的含量包括有关混合物组成的各种量,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等。在实践中,误用含量的现象很普遍,可采取以下方式规范含量的表示。
作者: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将择期全麻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成D组与C组。 D组为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μg·kg-1·10 min-1,10 min后以0.4μg·kg-1·h-1泵速维持;C组为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方式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所有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将平均动脉压维持于60~70 mmHg;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丙泊酚,并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调整泵注速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观察患者不同时刻血压、心率的变化,记录术中Fromme术野质量评分、手术时间与出血量、丙泊酚及硝酸甘油平均用药量,记录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拔管时、拔管后1h及2 h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拔管后2 h内寒战、过度镇静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出血量少、Fromme术野质量评分较低、手术时间缩短(P<0.05~P<0.01),且控制性降压期间的心率较低(P<0.01),气管插管、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波动小,血流动力学较平稳(P<0.01);D组较C组的丙泊酚及硝酸甘油的平均用药量均显著降低(P<0.01);2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在拔管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1),拔管后1 h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C组(P<0.05),拔管后2 h,2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 h内,D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硝酸甘油用于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术,能显著改善术野评分,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静效果好且无过度镇静现象,具有临床有效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作者:何平;朱德浩;韦鹏;王南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7例,按切开时机分为早切组25例(≤24 h)和非早切组22例(>24 h)。比较2组患者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非早切组(P<0.05),而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非早切组(P<0.05~P<0.01)。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张成;韩超;曹祥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 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不良反应。方法:对40例ALL患儿采用HD-MTX 2.0~5.0 g/m2治疗,观察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临床治疗后,患儿出现了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感染、肝损害、黏膜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皮疹及脱发等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1.3%,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1.9%,感染发生率为38.1%,肝损害发生率为41.3%,黏膜损害发生率为15.6%,心脏损害发生率为10.0%,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为15.0%,皮疹发生率为6.9%,脱发发生率为5.0%;未见明显的肾功能损害。结论:HD-MTX治疗ALL患儿的不良反应较多,要积极对症治疗,加强对MTX血药浓度的监测以及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作者:向君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医学生亚健康状况与锻炼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38名在校医学生,从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进行锻炼行为调查。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3个维度进行亚健康调查。结果:男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总体健康的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43.4%、44.9%、41.2%和41.2%,女生分别为54.5%、53.5%、48.5%和52.0%,女生生理健康维度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男生的锻炼行为特征为长时间、多次数、中大强度锻炼,女生的锻炼行为特征为中等时间、中等次数、中大强度锻炼。低运动行为人群的亚健康检出率高,中运动行为的检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存在较高的亚健康状态,女生高于男生,低运动行为人群亚健康状态更为明显。
作者:严发萍;王红雨;邹兵;赵琦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与心率变异性( HR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HF患者(观察组)和检查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各80例,比较2组RDW-CV、HRV指标差异,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下RDW-CV、HRV指标差异,对RDW-CV与HRV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RDW-CV较对照组升高(P<0.01),观察组中24 h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NN)和5 min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RDW-CV较心功能Ⅱ级明显升高(P<0.01),而SDNN和SDANN均较心功能Ⅱ级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中RDW-CV与SDNN和SDANN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CHF患者RDW-CV变化与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有关。
作者:钱禹林;陆培荣;姚品芳;顾菁;丁瑞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2组均于胎盘娩出后发现出血多时立即子宫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按摩子宫、卡孕栓2枚含化或塞肛。若出血仍多者,对照组子宫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观察组直接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结果:观察组10例有效,有效率90.9%,24~48 h后取出宫腔纱条,无感染、复发出血,1例无效,行子宫切除术,无病死病例;对照组7例出血量得到控制,有效率63.6%,其余4例出血仍汹涌而切除子宫;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出血量和产后输血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较轻,未行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均能自行缓解。结论:子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并不能减少其出血量、输血量及治疗有效率。
作者:王蕾香;万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作者:王曼;曹阳;张灿;辜丽梅;赵灵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 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作者:彭燕;王志华;王晓秋;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例妊娠合并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果:针对2例患者均有多处环节因临床处理不当,导致病情进展。结论:加强对妊娠合并FT1DM的认识,提高临床处理能力,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秦国娟;刘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PTC和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VEGF-C的表达。结果:70例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70.00%、VEGF-C阳性率75.7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 无异位表达;VEGF-C阳性率为15.00%。 PTC的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P<0.01)。 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β-catenin和VEGF-C可能在PTC的淋巴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金海;张琼;董慧明;周锐;王岩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效果并分析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将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住院顺序交替纳入到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2组患者3个月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3.2%和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邵润;李小林;吴少丹;李雪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状况,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某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儿童攻击行为方面,父亲单方打工与父母均打工男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男童(P<0.05),父母均打工留守女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单方打工的留守女童(P<0.05);儿童父母依恋方面,各年级比较显示,四年级男童父、母亲近维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级(P<0.01),而四、五年级女童高于六年级(P<0.05);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四维度关系显示:父母依恋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行为低(P<0.05~ P<0.01)。男童方面,非留守和父亲单方打工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因子影响因素仅为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留守男童的影响因素有父亲信赖和亲近2个维度,父、母均打工男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父、母亲近2个维度;女童方面,父、母依恋4个维度中影响非留守女童的因素仅有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女童的影响维度为父、母信赖,父亲单方打工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与母亲亲近3个维度,父、母均打工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和父、母亲近4个维度。结论:留守因素主要影响女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针对性地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可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作者:姚荣英;刘峰;庄蔚然;张建明;刘馨宇;付连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 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 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作者: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影响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权重,为安徽省蚌埠市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蚌埠市3所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建立理论模型,利用统计学软件,运用信度、效度、相关和多元回归等手段,提炼出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4个因素与临终关怀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56、0.244、0.125和0.075。结论:发现有4个影响因素与开展临终关怀认可度呈正相关关系,按权重排序依次是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
作者:徐令婕;郑海燕;宋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LAV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的临床疗效,探讨LAVH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4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LAVH组和TAH组各32例。观察2组切除子宫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泵使用例数等。结果:2组患者切除子宫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多于TAH组(P<0.01)。 LAVH组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例数均明显于TAH组(P<0.05~P<0.01)。结论:2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LAVA是可行的,具有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国际标准的主单位为mol/m3,常用单位mol/L。其他含有“浓度”的量名称,一般不应简称浓度。例如:单位为g/L的量应称为质量浓度;单位为1的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应称为质量(体积)分数;单位为mol/kg的量应称为质量摩尔浓度。
作者: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率、血压和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拟手术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术前访视、环境护理、体位护理、输液护理、输血配合、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焦虑、护理满意度、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2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及焦虑均得到明显改善,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此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下床活动和拆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焦虑等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周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史是一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开设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西医院校开设了医学史课程[1]。医学史课程除了讲述医学知识、传播医学观点、学习著名人物等功能外,还涉及一个核心功能,即促使现代医学人性回归、搭建医学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桥梁。由此不难看出医学史课程初旨趣所在,也将有助于人们跨越时空来审视医学发展历程和价值困境,有助于人们从多维度来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意义,也是培养优秀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国,人们对医学史课程的性质、作用、地位和价值等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医学史课程目标还很含糊。医学史课程目标是医学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体现在培养医学生的求知欲望、整合能力、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识等方面。实现医学史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有更新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本文就医学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策略作一探讨。
作者:钱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 Lp( a)]、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脑钠肽( 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1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9例(包括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40例和三支病变组54例)和对照组87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Lp( a)、hs-CRP、BNP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变支数各组血浆Lp(a)、hs-CRP、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支病变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随着Gensini评分升高,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冠心病组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Lp(a)、hs-CRP、BNP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牛海军;吴桥;江荣炎;卜令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