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欧;李军;吴伟;韩雪敏;汤海珍
目的::比较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患者胸腹水同时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与DNA倍体分析,并抽取静脉血作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比较三者敏感性。结果: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3.75%。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倍体分析的检测阳性率为83.33%,与单项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1.25%,与血清标志物癌抗原125和甲胎蛋白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运用,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
作者:杨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患者精液常规、精浆生化与生精细胞检测在无精子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改良巴氏染色法分析70例无精子症患者精液中的生精细胞,根据精液中生精细胞的有无将患者分为A组(有生精细胞,32例)和B组(无生精细胞,38例),另选取30名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的精液量、精液pH值、精浆生化(精浆果糖含量、中性α-糖苷酶活性),并对A、B组进行睾丸穿刺活检。结果:A组精液量、pH值和精浆中性α-糖苷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浆果糖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1);而B组精液量、pH值和精浆中性α-糖苷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A组(P<0.01)。精液生精细胞、精液常规和精浆生化联合检查对非梗阻性和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与睾丸穿刺活检符合率分别为97.3%(36/37)和97.1%(33/34)。结论:精液生精细胞检查结合精液常规及精浆生化检测可作为鉴别非梗阻性与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伟辉;吴日然;方小武;吴嘉齐;陈捷;韦剑洪;许小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5080例丙型肝炎患者Anti-HCV、HCV-RNA及基因分型三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增强发光免疫法检测Anti-HCV;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验HCV-RNA;HCV-RNA含量≥103的标本同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5080例丙型肝炎患者中Anti-HCV检测阳性率为99.8%,HCV-RNA阳性率为49.1%。 HCV-RNA阳性患者年龄和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患者(P<0.01)。在进行基因分型的1723例HCV-RNA阳性标本中,1b、2a分别占59.49%和36.20%,两型总占比达到95.69%;另外3b和4不常见型以及1b/2a、1b/4混合感染也检测到。结论:Anti-HCV含量与患者的病毒载量之间缺乏相关性,不能作为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指标;HCV-RNA定量适于丙型肝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指标;临床丙型肝炎患者中主要基因型是1b、2a型,对HCV-RNA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为丙型肝炎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张利红;徐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处理措施,从病情早期识别、恶性心律失常、机械通气、急性肾衰竭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给予急救护理,观察急救措施和护理后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经积极救治和护理干预后,60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心率、肌钙蛋白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救护理前,尿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急救护理前(P<0.01)。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措施和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和肾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黄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护,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救护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救护质量。
作者:曾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由外向内经闭孔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2例SUI患者行TOT治疗,并于术后6个月和24个月随访,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28~46 min,术中出血量22~56 ml,术后住院时间4~7 d,手术成功率96.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及24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调查评分、残余尿及大尿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T治疗女性SUI安全、有效,长期疗效可靠。
作者:石永云;许传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康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97.8%,康复优良率为9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和76.0%(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满意率,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伟;毛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Hcy)、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经MRI或CT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3组,并在入院第1、7、14天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Hcy、EGF、VEGF水平。同时选择近期住院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7和14天血清Hcy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大、中梗死组和第1、7和第14天Hcy、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P<0.01),而第1、7和第14天水平均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1)。结论:Hcy、EGF、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呈动态变化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曼;陈正徐;张白银;金娟;郑元杰;袁润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7、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MMP-7、MMP-9和EMMPRIN的表达。结果: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MPRIN分别与MMP-2、MMP-7、MMP-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的演进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凌林;胡郁之;孙礼侠;刘昌阔;刘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在产褥期加强人文护理干预对母亲角色适应及应对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定期进行产检并待产的初产妇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在产褥期给予普通护理,观察组产妇在产褥期加强人文护理干预,采用母亲角色适应问卷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比2组产妇的母亲角色胜任能力和应对能力。结果:分娩1个月后,观察组产妇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面对应对方式评分为(19.86±4.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1±4.06)分(P<0.01),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评分分别为(13.12±3.28)分和(9.22±2.3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9±3.95)分和(12.45±3.12)分(P<0.01)。结论:初产妇在产褥期加强人文护理干预,可使其快速进入母亲角色,积极应对所发生的问题。
作者:林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甘露醇联合雷替曲塞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老年(>60岁)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甘露醇130 mg/m2联合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对照组采用顺铂1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联合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21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2.4%,对照组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9%,Ⅲ~Ⅳ级发生率为38.1%,对照组分别为28.6%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甘露醇联合雷替曲塞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不良反应较轻,更易耐受。
作者:张贡献;杨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深吸气量( I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相关性,为其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84例AECOPD患者中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对照Ⅰ组,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观察组,其中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为对照Ⅱ组,加用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18μg/d为对照Ⅲ组;在入院第1、3天及出院前进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检查、Borg评分、血气分析测定,计算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出院前IC均高于入院第1天(P<0.05~P<0.01),且IC在对照Ⅰ组出院前明显高于入院第3天(P<0.01)。3组患者的ΔBorg评分、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IC/肺总量(TLC)和对照Ⅰ组与Ⅲ组Δ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Ⅲ组患者出院前ΔPaCO2低于入院第3天(P<0.05),Ⅱ组患者ΔFEV1/FVC和3组功能残气量(FRC)、PaO2、对照Ⅰ组与Ⅱ组PaCO2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Ⅰ组住院时间为7 d,住院费用6800元,Ⅱ组住院时间为11 d,住院费用10600元,Ⅲ组住院时间为9 d,住院费用8700元。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ΔBorg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ΔIC/TLC、ΔFEV1均与ΔBorg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ΔFRC、ΔPaO2与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ΔPaCO2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ΔIC/TLC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关系(P<0.01),ΔPaO2、ΔPaCO2与住院费用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ΔFEV1、ΔFEV1/ FVC与其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IC对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评估,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
作者:金炬;刘帮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 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 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刘训芹;鲁显福;顾尔伟;张雷;曹袁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每例患者的4支(左前降支、左旋支、左主干、右冠脉)血管共352支进行CT冠脉成像及选择性冠脉造影2种方法的检查,检测冠脉的图像特征,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2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冠脉成像的诊断敏感度为97.24%,特异度为92.40%,阳性预测率为93.12%,阴性预测率为96.93%。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结果呈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结果可以与冠脉造影相媲美,检测方便快捷、无创伤、辐射量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石世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例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1例以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就诊,1例消化道症状轻微。针刺试验均阳性,结肠镜检查均提示回盲部溃疡,胶囊内镜均见小肠多发溃疡、糜烂。1例未成年女性患者口服强的松,另2例成年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均治愈,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肠型白塞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王书海;吴丽颖;凌明德;朱良松;贾国法;李卓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71例,其中行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宫腔镜组)36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3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宫腔镜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2组手术疗效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行性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临床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以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为主,但药物治疗常出现不良反应,而康复治疗具有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轻的优势,可长期应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可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就近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康复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梅盛瑞;周一凡;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Narcotrend指数( NTI)的变化,观测NTI监测麻醉深度的精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腹部手术成年患者90例。入室后监测基础生命体征、NTI值,吸入七氟烷,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3 min(T3)、手术切皮后(T4)、进腹(T5)、停吸七氟烷(T6)、拨管前(T7)、拔管后5 min(T8)各时点NTI及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变化。结果:麻醉诱导过程中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NTI、动脉压、心率均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切皮、进入腹腔、麻醉苏醒等刺激强烈步骤时上述体征又上升。与T0比较,T1和T3的NTI明显降低(P<0.01);T2、T4、 T5与T1比较,NT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NTI值能准确监测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精确判断麻醉诱导期、外科手术期和麻醉苏醒期,指导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
作者:李熹;和儒林;高楠楠;洪松涛;许峰;汤芸芸;郭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粒0.3 g,每半天1粒;观察组每次行经前1周温经汤加减口服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每日一剂,每次行经前1周就诊用药,并随症加减。1周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月经周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P<0.01)。结论:温经汤加减是治疗寒证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汤剂。
作者:汪超;周兰;姚诗清;陈莉;孙涛;柳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 ICU)重型颅脑损伤致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用药效果。方法:对11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出现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重型颅脑损伤出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88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6株,占21.7%,真菌6株,占5.0%。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分别以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分别对头胞哌酮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经治疗,所有病例均得到缓解。结论:ICU重型颅脑损伤致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须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罗志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