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rcotrend指数用于七氟烷吸入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观察

李熹;和儒林;高楠楠;洪松涛;许峰;汤芸芸;郭斌

关键词:麻醉, 深度监测, 七氟烷, Narcotrend指数
摘要: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Narcotrend指数( NTI)的变化,观测NTI监测麻醉深度的精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腹部手术成年患者90例。入室后监测基础生命体征、NTI值,吸入七氟烷,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3 min(T3)、手术切皮后(T4)、进腹(T5)、停吸七氟烷(T6)、拨管前(T7)、拔管后5 min(T8)各时点NTI及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变化。结果:麻醉诱导过程中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NTI、动脉压、心率均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切皮、进入腹腔、麻醉苏醒等刺激强烈步骤时上述体征又上升。与T0比较,T1和T3的NTI明显降低(P<0.01);T2、T4、 T5与T1比较,NT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NTI值能准确监测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精确判断麻醉诱导期、外科手术期和麻醉苏醒期,指导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 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中,采用改良PPH术(改良组)68例,常规PPH术(常规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肛门水肿、尿潴留等。结果:2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改良组患者肛门水肿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而2组术后肛门失禁及尿潴留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PH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安全可行,可明显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苏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AOPP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洗胃、阿托品、抗感染、吸氧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对2组治疗一般情况、血清学指标和转归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清洁肠道时间、阿托品用量、氯磷定用量、阿托品化时间和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白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可清除毒物,恢复胆碱酯酶水平,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在重度AOPP治疗中值得应用。

    作者:袁兆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45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BREF)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变情况、疗效、心功能分级、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 步行距离、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均显著增加(P<0.01),而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心功能分级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肠型白塞病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例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1例以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就诊,1例消化道症状轻微。针刺试验均阳性,结肠镜检查均提示回盲部溃疡,胶囊内镜均见小肠多发溃疡、糜烂。1例未成年女性患者口服强的松,另2例成年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均治愈,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肠型白塞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王书海;吴丽颖;凌明德;朱良松;贾国法;李卓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温经汤加减内外合治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粒0.3 g,每半天1粒;观察组每次行经前1周温经汤加减口服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每日一剂,每次行经前1周就诊用药,并随症加减。1周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月经周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P<0.01)。结论:温经汤加减是治疗寒证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汤剂。

    作者:汪超;周兰;姚诗清;陈莉;孙涛;柳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将48例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5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胸膜增厚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优质护理有利于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康复,减少患者病痛。

    作者:项文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32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由外向内经闭孔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术(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2例SUI患者行TOT治疗,并于术后6个月和24个月随访,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28~46 min,术中出血量22~56 ml,术后住院时间4~7 d,手术成功率96.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及24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调查评分、残余尿及大尿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T治疗女性SUI安全、有效,长期疗效可靠。

    作者:石永云;许传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可溶性B7-H4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H4(sB7-H4)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ML患者71例(初发组59例,复发组12例)及健康体检者40名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B7-H4的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淋巴瘤组织及10例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B7-H4的表达情况。结果:ML患者血清中sB7-H4的表达水平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组亦高于霍奇金淋巴瘤组(P<0.05);复发组患者血清中sB7-H4的表达水平低于初发组(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组织中B7-H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P<0.05)。结论:sB7-H4在ML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为淋巴瘤的辅助诊断、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徐慧;邢琛;虞丽莎;禹莉;郝艳梅;李玉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对肺癌细胞PC9的杀伤效应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 RES)联合紫杉醇( PTX)对人肺癌细胞PC9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ES和PTX单用和联合作用于PC9细胞后,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其对PC9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Bax表达的变化。结果:10、20、30μmol/L的RES和0.001、0.01、0.1μmol/L的PTX均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C9细胞的增殖,RES联合PTX的抑制率高于RES和PTX单用组(P<0.01)。单用RES和PTX均能诱导PC9细胞发生凋亡和G0/G1期阻滞,两者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和G0/G1期阻滞作用显著增强(P<0.01)。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在RES和PTX联用之后,Caspase-3蛋白、Bcl-2、Bax的改变显著大于单药作用。结论:RES、PTX均可抑制人肺癌PC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阻滞细胞G0/G1期、伴随Caspase-3活性上调,且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蛋白Bcl-2、下调抗凋亡蛋白Bax有关。

    作者:崔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在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及安全性。方法: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芬太尼组( A组)和常规对照组( B组)各52例。所有患者检查前常规以2%利多卡因喷鼻腔、咽喉部4次,表面局部麻醉,1.5 ml/min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 A组检查前5 min缓慢静脉输注咪达唑仑3.0 mg+芬太尼50μg;B组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2组患者均在用药后2 min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记录2组患者用药前( T0)、用药后2 min( T1)、用药后5 min( T2)、用药后10 min( T3)、用药后15 min( T4)及用药后30 min( T5)的收缩压( SBP)、平均动脉压( MAP)、呼吸( RR)、心率( HR)和血氧饱和度( SpO2)及患者呛咳、恶心呕吐、憋气、中断检查及不良记忆等不适反应。结果:A组T1~T3 SBP、T1~T4 MAP和HR均较T0降低(P<0.05~P<0.01),而T5 SBP、T1~T4 MAP和HR及T1~T5 RR与T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患者T1~T4 MAP和HR均较T0和A组增高(P<0.05~P<0.01),2组SpO2均较T0下降(P<0.01),但B组T1~T4 SpO2均低于A组(P<0.01)。 B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憋气和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A组高(P<0.05~P<0.01),B组8例因刺激过大而中断检查。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是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患者良好镇静的理想临床用药。

    作者:黎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脱落细胞学检查、DNA 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胸腹水的价值

    目的::比较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患者胸腹水同时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与DNA倍体分析,并抽取静脉血作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比较三者敏感性。结果: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3.75%。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倍体分析的检测阳性率为83.33%,与单项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1.25%,与血清标志物癌抗原125和甲胎蛋白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运用,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

    作者:杨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71例,其中行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宫腔镜组)36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3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宫腔镜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2组手术疗效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行性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成像测定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实时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 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 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刘训芹;鲁显福;顾尔伟;张雷;曹袁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学龄儿童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

    目的::建立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内标法测定儿童血清中维生素A(VitA)水平的方法,以了解学龄儿童VitA营养状况,为制定膳食营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阜阳市颍上县学龄儿童100μl血清加入100μl内标后,振荡混匀,正己烷1.0 ml萃取后离心,取上清液用N2吹干,200μl无水乙醇复溶,U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aters C18柱(2.1 mm ×100 mm,1.7μm);二级阵列管检测器;流动相:乙腈:水(94:6)临用前脱气;检测波长325 nm;柱温:40℃;流速:0.3 ml/min;进样2μl。结果:360例学龄儿童血清VitA含量在0.0728~0.72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VitA的平均值为39.60μg/dl,CV<5%,VitA的低检测限为0.020μg/ml,测定在4.0 min内完成。360例学龄儿童中VitA含量≤20μg/dl占总人数的1.11%,VitA水平20~30μg/dl占总人数的19.17%,VitA水平≥30μg/dl占总人数的79.72%。结论:调查结果总体满足膳食营养计划的要求。反相UPLC内标法检测儿童血清中VitA的水平,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重复性好,样品处理简单宜行。

    作者:贺平;张利;张奎虎;朱美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完成院内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同时进行延续护理,观察2组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方面的依从性,分别比较出院后12周、24周2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0例和36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组出院后12周和24周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 P<0.01),2组患者出院后12周饮食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12周,观察组患者耗材费用高于对照组,而保健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12~24周,观察组保健品费用仍低于对照组(P<0.01),2组药品和耗材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维持血糖稳定。

    作者:周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腔隙性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1],具有独特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有时极不典型,症状多数轻。近年来对仅有头昏、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有研究[2-3]提出“无体征性或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近年来笔者发现此临床类型较多。本文对我院1996年5月至2013年5月收集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作报道。

    作者:吴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一期缝合与术中留置T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一期缝合与术中留置T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LCBD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6例行LCBDE患者随机分为一期缝合组98例与术中留置T管组8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丢失量、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输液量、输液时间、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一期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丢失量、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输液量、输液时间、胃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术中留置T管组(P<0.05~P<0.01);一期缝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82%,术中留置T管组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F-36生活质量评价标准,一期缝合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术中留置T管组(P<0.01)。结论:与术中留置T管相比,一期缝合在LCBDE中的应用效果更佳,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贵全;吴本华;黄家斌;任显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改良门诊皮试区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的应用

    目的::改良、简化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提高护士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制度的依从性,保证注射安全。方法:将门诊皮试区常用的抗生素皮试液采用改良方法一步到位配制,将配制好的皮试液注入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贴上标签和配制时间,在2 h内使用。结果:改良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配制时间(P<0.01),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皮试针头的消耗量比例1:1.1,保证了“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的实施。结论:改良门诊皮试区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简便易行,保证了安全注射的实施,值得推广。

    作者:田真;史广鸿;刘玉岭;张会平;宋红岩;丁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深吸气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深吸气量( I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相关性,为其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84例AECOPD患者中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对照Ⅰ组,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观察组,其中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为对照Ⅱ组,加用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18μg/d为对照Ⅲ组;在入院第1、3天及出院前进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检查、Borg评分、血气分析测定,计算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出院前IC均高于入院第1天(P<0.05~P<0.01),且IC在对照Ⅰ组出院前明显高于入院第3天(P<0.01)。3组患者的ΔBorg评分、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IC/肺总量(TLC)和对照Ⅰ组与Ⅲ组Δ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Ⅲ组患者出院前ΔPaCO2低于入院第3天(P<0.05),Ⅱ组患者ΔFEV1/FVC和3组功能残气量(FRC)、PaO2、对照Ⅰ组与Ⅱ组PaCO2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Ⅰ组住院时间为7 d,住院费用6800元,Ⅱ组住院时间为11 d,住院费用10600元,Ⅲ组住院时间为9 d,住院费用8700元。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ΔBorg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ΔIC/TLC、ΔFEV1均与ΔBorg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ΔFRC、ΔPaO2与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ΔPaCO2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ΔIC/TLC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关系(P<0.01),ΔPaO2、ΔPaCO2与住院费用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ΔFEV1、ΔFEV1/ FVC与其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IC对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评估,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

    作者:金炬;刘帮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临床相关因素,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增重与非糖尿病巨大胎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足月(孕周≥37周~42周)出生的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32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325名作为对照,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产次、身高、孕周、孕期增重、孕前及产时BMI、宫高、腹围及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时BMI、宫高、腹围、宫高+腹围、孕龄和身高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胎儿双顶径、双顶径+股骨长、股骨长及胎儿母亲孕期增重与巨大胎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密切相关。对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通过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测定,能够提高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率。

    作者:黄永芳;崔芳;朱宇;严琦;徐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