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
目的::探讨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将48例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5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胸膜增厚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优质护理有利于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康复,减少患者病痛。
作者:项文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每例患者的4支(左前降支、左旋支、左主干、右冠脉)血管共352支进行CT冠脉成像及选择性冠脉造影2种方法的检查,检测冠脉的图像特征,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2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冠脉成像的诊断敏感度为97.24%,特异度为92.40%,阳性预测率为93.12%,阴性预测率为96.93%。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结果呈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结果可以与冠脉造影相媲美,检测方便快捷、无创伤、辐射量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石世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康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97.8%,康复优良率为9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和76.0%(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满意率,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伟;毛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Hcy)、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经MRI或CT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3组,并在入院第1、7、14天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Hcy、EGF、VEGF水平。同时选择近期住院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7和14天血清Hcy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大、中梗死组和第1、7和第14天Hcy、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P<0.01),而第1、7和第14天水平均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1)。结论:Hcy、EGF、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呈动态变化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曼;陈正徐;张白银;金娟;郑元杰;袁润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寻找川芎嗪对缺血皮瓣发挥保护作用的合适剂量。方法:家兔16只随机分为4组,于兔背部设计8 cm ×2 cm任意皮瓣,切取、剥离后原位缝合。对照组(A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4 ml/kg,术后用药组分别予以川芎嗪15、30、60 mg/kg( B、C、D组)。术后第7天处死白兔,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分析不同剂量的川芎嗪与皮瓣成活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7天皮瓣远端均发生坏死,近端成活。随药物剂量增加,C、D组皮瓣成活面积及成活率均高于A、B组( P<0.05~P<0.01);A组与B组和C组与D组皮瓣成活面积及成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使用川芎嗪治疗可提高局部缺血皮瓣的成活率。
作者:朱云琳;程新德;梅娟;马红丽;张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 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 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刘训芹;鲁显福;顾尔伟;张雷;曹袁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分娩孕妇614例为观察组,分4组:A组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B组为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但选择重复剖宫产分娩组;C组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包括B组);D组为第三次及四次剖宫产分娩组。选择无剖宫产史晚期分娩孕妇376例为对照组,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 E组)和首次剖宫产组( F组)。将A组与B组,A组与E组,C、D组与F组配对比较,对母婴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2组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E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阴道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会阴切开率较E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与F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C组(P<0.01),C组和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亦显著小于D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过严格评估、筛选,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孕妇实施阴道试产是安全的,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苏果;张美玲;张宁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处理措施,从病情早期识别、恶性心律失常、机械通气、急性肾衰竭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给予急救护理,观察急救措施和护理后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经积极救治和护理干预后,60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心率、肌钙蛋白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救护理前,尿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急救护理前(P<0.01)。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措施和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和肾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黄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H4(sB7-H4)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ML患者71例(初发组59例,复发组12例)及健康体检者40名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B7-H4的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淋巴瘤组织及10例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B7-H4的表达情况。结果:ML患者血清中sB7-H4的表达水平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组亦高于霍奇金淋巴瘤组(P<0.05);复发组患者血清中sB7-H4的表达水平低于初发组(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组织中B7-H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P<0.05)。结论:sB7-H4在ML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为淋巴瘤的辅助诊断、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徐慧;邢琛;虞丽莎;禹莉;郝艳梅;李玉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甘露醇联合雷替曲塞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老年(>60岁)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甘露醇130 mg/m2联合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对照组采用顺铂1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联合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21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2.4%,对照组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9%,Ⅲ~Ⅳ级发生率为38.1%,对照组分别为28.6%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甘露醇联合雷替曲塞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不良反应较轻,更易耐受。
作者:张贡献;杨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临床相关因素,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增重与非糖尿病巨大胎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足月(孕周≥37周~42周)出生的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32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325名作为对照,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产次、身高、孕周、孕期增重、孕前及产时BMI、宫高、腹围及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时BMI、宫高、腹围、宫高+腹围、孕龄和身高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胎儿双顶径、双顶径+股骨长、股骨长及胎儿母亲孕期增重与巨大胎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密切相关。对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通过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测定,能够提高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率。
作者:黄永芳;崔芳;朱宇;严琦;徐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护,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救护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救护质量。
作者:曾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7、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MMP-7、MMP-9和EMMPRIN的表达。结果: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MPRIN分别与MMP-2、MMP-7、MMP-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的演进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凌林;胡郁之;孙礼侠;刘昌阔;刘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45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BREF)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变情况、疗效、心功能分级、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 步行距离、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均显著增加(P<0.01),而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心功能分级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临床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以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为主,但药物治疗常出现不良反应,而康复治疗具有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轻的优势,可长期应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可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就近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康复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梅盛瑞;周一凡;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细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康复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8%(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应用细节护理有助于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崔居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Narcotrend指数( NTI)的变化,观测NTI监测麻醉深度的精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腹部手术成年患者90例。入室后监测基础生命体征、NTI值,吸入七氟烷,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3 min(T3)、手术切皮后(T4)、进腹(T5)、停吸七氟烷(T6)、拨管前(T7)、拔管后5 min(T8)各时点NTI及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变化。结果:麻醉诱导过程中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NTI、动脉压、心率均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切皮、进入腹腔、麻醉苏醒等刺激强烈步骤时上述体征又上升。与T0比较,T1和T3的NTI明显降低(P<0.01);T2、T4、 T5与T1比较,NT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NTI值能准确监测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精确判断麻醉诱导期、外科手术期和麻醉苏醒期,指导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
作者:李熹;和儒林;高楠楠;洪松涛;许峰;汤芸芸;郭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71例,其中行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宫腔镜组)36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3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宫腔镜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2组手术疗效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行性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丹参分散片的质量标准,以便控制丹参分散片的质量。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中分散片要求,分别从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对丹参分散片进行检查,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分散片中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丹参分散片的薄层色谱图清晰,分离度较好,可鉴别丹参分散片、单身药材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在0.025475~0.1019 m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93%,RSD为2.32%。结论:建立的丹参分散片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具有图像清晰、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可较好地用于丹参分散片质量控制。
作者:陈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深吸气量( I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Borg呼吸困难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相关性,为其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84例AECOPD患者中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对照Ⅰ组,ΔIC改善率<12%或增加<200 ml作为观察组,其中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为对照Ⅱ组,加用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18μg/d为对照Ⅲ组;在入院第1、3天及出院前进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检查、Borg评分、血气分析测定,计算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出院前IC均高于入院第1天(P<0.05~P<0.01),且IC在对照Ⅰ组出院前明显高于入院第3天(P<0.01)。3组患者的ΔBorg评分、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IC/肺总量(TLC)和对照Ⅰ组与Ⅲ组Δ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Ⅲ组患者出院前ΔPaCO2低于入院第3天(P<0.05),Ⅱ组患者ΔFEV1/FVC和3组功能残气量(FRC)、PaO2、对照Ⅰ组与Ⅱ组PaCO2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Ⅰ组住院时间为7 d,住院费用6800元,Ⅱ组住院时间为11 d,住院费用10600元,Ⅲ组住院时间为9 d,住院费用8700元。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ΔBorg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ΔIC/TLC、ΔFEV1均与ΔBorg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3组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院前的ΔIC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ΔFRC、ΔPaO2与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ΔPaCO2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ΔIC/TLC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关系(P<0.01),ΔPaO2、ΔPaCO2与住院费用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ΔFEV1、ΔFEV1/ FVC与其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IC对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评估,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
作者:金炬;刘帮助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