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王淮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RA)门诊随访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10例RA门诊随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心理、药物不良反应、关节功能锻炼、日常生活保健四项预见性护理,分别于随访3、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疗效的负性因素差异及RA病情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的负性因素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随访3、6个月,观察组心理抑郁状况、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降低了RA患者负性因素影响,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提高了治疗质量.
作者:章菊;周青;胡钰镔;彭翠兰;曹莎;雷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六安市中医院2012年临床分离细菌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的769例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9.8%,革兰阳性菌占30.2%.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分别占45.69%、42.24%、8.62%,其他阳性菌占3.45%.检出1例肠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耐药,耐药率为5.0%(1/2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8.9%(37/95)和48.6%(52/107).鲍曼不动杆菌184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40.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7株,对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范耐药菌株.结论:2012年六安市中医院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高.
作者:刘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扣带沟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投影,分析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建立扣带沟内表面在矢状面上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分析扣带沟形态在个体间的差异程度.方法:筛选扣带沟内表面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做投影散点图;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求得其在矢状面上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得到扣带沟内表面的二维投影图及矢状面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结论:扣带沟的二维投影图能够反映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同时可间接地反映大脑的发生发育规律;扣带沟的位置具有相对稳定性.
作者:隋东莉;李成;赵学影;陈刘成;王震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岛叶重要脑沟基于连合间径定位体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平面投影回归方程.方法:30名健康成人颅脑以连合间径(AC-PC)为扫描基线,获得的横断层MRI数据经格式转化后导入Photoshop软件,经过严格的图像配准,建立以AC-PC中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获得大脑横断面图像上结构的三维立体坐标值,其中X值和Y值可直接在软件中读取,Z值为图像距离AC-PC平面的层数乘以图像层厚的积,分别测量岛叶中央沟内侧点、前环岛沟和下环岛沟的坐标值,所有取样点坐标值组成岛叶脑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求解出在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投影的回归方程.结果:成功构建岛叶中央沟、前、下环岛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各岛沟在各平面上的投影回归方程.结论:岛叶中央沟及前、下环岛沟进行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为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三维放射治疗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同时对于揭示位于大脑基底部岛叶及深部区域的发生、发育等形态学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永瑞;盛茂;李成;隋东莉;王震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管扩张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检查、手术证实的45例胆管扩张患者的MRCP影像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胆管扩张患者中胆总管结石24例,胆管癌10例(肝门部7例,胆总管3例),胆囊癌2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3例;MRCP对胆管扩张、狭窄部位诊断符合率100.00%,扩张病因诊断符合率93.33%(42/45).结论: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手段,诊断胆管扩张部位和病因的准确性高,应作为胆管扩张病变的常规检查手段.
作者:章辉庆;邱晓晖;解福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应用PFNA(29例,PFNA组)与DHS(36例,DHS组)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和下地时间均短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家宁;张科;张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孕妇随机分为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组(A组)和单用依沙吖啶组(B组),各49例.比较2组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宫颈裂伤发生情况.结果:A组均引产成功,B组有3例因先兆子宫破裂改行剖宫产术;2组引产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宫缩发动时宫颈成熟度、胎盘胎膜残留率、宫颈裂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产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毅;高霞;周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法:从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现状、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勾画出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相关措施和思考,包括实习前引导教育、实习基地评价制度、情感交流与沟通、实习生奖惩制度、互利互惠机制、岗前培训制度、带教老师考核制度、创新实习基地模式、经费投入等措施.结论: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现状分析,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对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践带教质量和实习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荣梅生;明丽娟;马文静;耿建;李玉云;夏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Retzius间隙穿刺改良Vechitti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患者行耻骨联合上缘腹壁向前庭穿刺,经Retzius间隙引入下端固定有纽扣的牵引线,由腹部上提牵引线并辅以阴道顶压,形成人工阴道.结果:10例患者改良Vechitti阴道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3个月阴道长度9~10icm,阴道黏膜弹性好,色泽正常.结论:改良Vechitti阴道成形术术式简便、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永莹;张晓平;李靓;谢志红;徐郑军;裴亚利;梅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12例急性心力衰竭且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第1、2、3、5、7、10天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氧合指数、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等.根据患者是否使用rhBNP,分为药物组58例,对照组54例,比较2组患者NT-proBNP、氧合指数、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绘制拟合曲线,并分析NT-proBNP及氧合指数的单位时间内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药物组患者单位时间内NT-proBNP下降水平、氧合指数的上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4,95%CI(1.797,1.910),P<0.01]、NT-proBNP变化率[OR=1.363,95%CI(1.936,2.358),P<0.05]、氧合指数变化率[OR=2.088,95%CI(1.273,1.847),P<0.05]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呈相关关系.进一步绘制NT-proBNP的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拟合曲线,提示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氧合指数的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拟合曲线亦提示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rhBN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可以较快降低NT-proBNP水平,并使氧合指数上升,且缩短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临床疗效快速安全,对于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均有明显作用.
作者:刘春艳;朱昊平;余跃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ω-3 PUFAs组(B组),B组治疗中加用ω-3 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其中B组中部分热量由含ω-3脂肪酸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并使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表达水平在第4、7天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1).肺泡灌洗液中IL-6的表达水平在第7天B组显著低于A组(P<0.01).肺泡灌洗液中IL-10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水平在第4、7天B组均低于A组(P<0.01).CRP水平在第2、4、7天B组均低于A组(P<0.01).CD4/CD8比值在第2、4、7天B组均高于A组(P<0.01).结论:ω-3aPUFAs能够调节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对肺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刘成;汪华学;邹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氯胺酮、七氟烷、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小儿头颈部手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头颈手术小儿10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A组)、氯胺酮联合瑞芬太尼组(B组)、七氟烷组(C组)、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D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E组),各20例.记录插管前、插管时、术中10布min、手术结束时和清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手术结束至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情况.结果:插管时和清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C、D、E组均低于A组(P<0.05~P<0.01),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拔管时间B、C、E组均短于A组(P<0.01).结论:与氯胺酮比较,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更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缩短苏醒时间,舒适度高.
作者:周海;张腾云;吴娴;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有效的大量制备鼠伯氏疟原虫蛋白的方法.方法:采集伯氏疟原虫感染晚期的大鼠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再使用30%阿拉伯胶溶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虫红细胞,经皂素溶血,收集纯化的原虫,虫体经超声波破碎后离心,上清液经SDS-PAGE电泳分析.采用蛋白凝胶灰度扫描方法分析蛋白电泳条带的分布.结果:从大鼠含虫外周血可分离制备出大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对大鼠分离的疟原虫可溶性蛋白与小鼠来源的原虫可溶性蛋白比较,两种蛋白的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利用大鼠模型可简便高效地制备大鼠伯氏疟原虫,结合超声波破碎法可提取足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抗原.
作者:刘从森;陈勇;朱玲玉;唐素兰;管俊昌;夏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石英砂企业工人的社会网络现状,以及社会关系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对安徽省凤阳县4个乡镇190名石英砂企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石英砂企业工人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工人以男性为主(82.10%),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地工人较多.本地工人、中小型企业工人、女性工人在社会支持情况下寻求家人和朋友帮助的比例均高于流动人口、大型企业工人和男性工人(P<0.05~P<0.01).本地工人、初中以上学历工人及大型企业工人对职业病的认知状况均优于外地工人、初中及以下学历工人及中小型企业工人(P<0.05~P<0.01).大型企业职业健康培训和签订合同率均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P<0.01).结论:石英砂企业工人社会网络关系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可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关系,应对石英砂企业工人加强正式的社会网络支持.
作者:王建军;贾贤杰;徐凌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新标准在临床上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取800例孕妇作为研究组,孕24周后,按新标准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另随机选取750例孕24周后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先行50 g OGTT,糖筛异常者再行75 g OGTT.结果:研究组孕妇筛查率为97.50%,GDM患病率为6.25%;对照组孕妇筛查率为87.07%,GDM患病率为4.13%.研究组孕妇筛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GDM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筛查新标准的应用,简化了筛查程序,临床应用更方便,筛查率高于传统筛查法,大大降低漏诊率.
作者:周芹红;梁茂芸;程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小儿头部跌伤或锐物、钝物撞击常导致头面部皮肤挫裂伤,是外科门急诊的常见病.传统的清创缝合方法虽疗效可靠,但存在因疼痛患儿不配合、伤口瘢痕明显、需二次拆线等弊端.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采用福爱乐医用胶对137例小儿头面部伤口行粘合处理,操作方便快捷,效果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卢迪;叶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妇科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PCA)的满意度,分析不满意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妇科手术后使用PCA的348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留管时间、管理方法和对活动的影响5个方面,满分为10分.结果:满意度为10分者189例,9分97例,8分26例,7分32例,6分4例,满意度为9.25.不满意因素为镇痛不足32例,PCA泵管理不熟悉48例,恶心、呕吐严重21例,对活动有影响17例,留管24作h内拔除23例.结论:加强术前访视及宣教,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做到剂量个体化,有利于提高PCA满意度.
作者:李婷婷;臧季贤;季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bnormalities,DVAs)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种类型,以往由于检查手段等条件的限制,检出率很低,所以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在尸检中可以经常发现,并且所占比例在2%[1].近年来由于检查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很多无症状患者在偶然检查中被检出DVAs.2012年10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相应检查时发现其存在DVAs,现对该疾病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作一报道.
作者:骆嵩;杨艳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脑胶质瘤及周边脑组织的病理分区、边界分割及组织差异化的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选取5例拟诊为脑胶质瘤的患者,术前先行T1WI、T2WI及增强扫描,增强后行1H-MRS检查、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多种代谢产物水平对胶质瘤进行分级及胶质瘤与周边脑组织分区.选取1例胶质瘤扫描数据以Dicom3.0格式导入3D-Doctor软件,人工分割肿瘤区、坏死区、水肿区、大脑表面,分别以不同颜色标示,以复杂面重建方法对上述结构同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利用1H-MRS对胶质瘤的肿瘤区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大体分区,并且于术前对肿瘤进行的良恶性分级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成功重建了肿瘤区及周边脑组织在整脑中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可以任意方位旋转,从不同角度再现了肿瘤的三维形态及在大脑中的空间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结论:脑胶质瘤采用1H-MRS的Cho/Cr、NAA/Cr、NAA/Cho大代谢物比值结合常规MRI对胶质瘤诊断及对胶质瘤进行无创性分级、分区是可行的.胶质瘤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展现了肿瘤在活体脑中的三维空间结构及毗邻关系,为脑内占位性病变的重建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对立体定向外科制定手术入路、介入放射制定放疗计划及医学教学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燕菊;王震寰;沈龙山;李成;隋东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超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查在筛查肝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FP联合B超检查法对1 605名高危群众进行肝癌诊断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检查出15例肝癌患者,其中有9例AFP显示为阳性,6例是通过B超检出.结论:AFP联合B超在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是提高肝癌检出率的佳途径.
作者:王京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