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保明;赵莉;贺文欣;王元元;李徽徽;周艳梅
目的:探讨血尿患者2次晨尿中红细胞形态的差异,从中选择较好的尿液标本留取方式.方法:采用尿液分析仪筛选出尿潜血阳性的空腹患者147例,留取同一患者的第1次晨尿,并间隔1 h后留取第2次晨尿,2 h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尿中红细胞形态进行分析.分别计算特异性、临床诊断总符合率、误诊率、敏感性以及漏诊率.结果:肾小球疾病和非肾小球疾病血尿患者第1次晨尿和第2次晨尿红细胞形态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第1次晨尿和第2次晨尿的特异性分别为65.0%和93.3%,临床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80.3%和90.5%,误诊率分别为35.0%和6.7%,敏感性分别为96.6%和94.3%,漏诊率分别为3.4%和5.8%.结论: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纠正用第1次晨尿做尿中红细胞形态分析,选择第2次晨尿做尿中红细胞形态分析更为准确.
作者:蔡旭君;韦建武;韩莹;付晓燕;姜鸿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动脉采血操作规范情况,为提高ICU动脉采血技术质量和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动脉采血操作规范调查表对深圳市某二甲医院20名ICU护士的800次动脉采血操作进行调查,观察采血操作规范和得分情况.结果:动脉采血操作规范得分为(8.60±1.18)分,操作规范得分较差的前三项为: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采血后穿刺点按压时间.ICU护士动脉采血操作规范得分在护士的性别、年龄、职称、ICU工作年限、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和患者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ICU护士动脉采血操作欠规范;护理管理者需重视年轻护士的培养,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同时注意监管.
作者:万美玲;李敏;章敏之;冯改菊;杨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发病率非常低,占胃肠道肿瘤的0.2%,多发病于胃(60%)、小肠(30%),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病于十二指肠[1].我科于2010年4月收治1例巨大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现作报道.
作者:焦学飞;逄锦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对某些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趋化因子12(CXCL12) 及其受体(CXCR4)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中通过几个不同途径使细胞内信号发生改变,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运动、黏附、侵袭、转移和分泌等,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就近年来CXCL12/ CXCR4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艳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存活率.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 组RGCs的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呈放射状分布,边界清晰,可见明显细胞突起,无渗漏现象;视神经切断组RGCs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并且可见吞噬死亡细胞碎片和从死亡细胞渗漏的荧光金的小胶质细胞.正常对照组左眼与右眼RGCs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切断后RGCs进行性减少,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左眼RGCs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存活率分别为53%、38%和13%.结论:荧光金逆行标记是评价视神经切断后RGCs存活率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能;李茂;栾文斌;项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1例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回肠末段多发性息肉瘤细胞累及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破坏淋巴滤泡;CD20、CD79α、cyclinD1、CD5等抗原表达阳性.结论: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套细胞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其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骆莉莉;王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uctionn drainage,VSD)技术联合植皮治疗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特殊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特殊感染创面18例患者,彻底清创后VSD敷料覆盖创面,定期抗生素药液冲洗创面,待肉芽生长,创面新鲜后行网状中厚皮片植皮,再次用VSD敷料覆盖,负压吸引并给予植皮创面0.9%氯化钠注射液慢滴治疗.结果:伤口感染控制,创面肉芽新鲜,渗血明显,表面平坦,无组织坏死及异常渗出,给予植皮治疗后移植皮片存活良好,色泽淡红,血运正常,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4 d,平均应用VSD 2.5次.结论:VSD联合植皮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伴特殊感染创面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奇;张莉;李旭文;熊竹友;王怀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不同疾病宿主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及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疾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局部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IL-4水平较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血清IL-4水平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水平亦均无明显不同(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IFN-γ在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中表达较高(P<0.05),IL-4的表达与之相反,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胃病变局部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特别是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清峰;江泳;张旭;周磊;张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5%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对31例31眼真菌性角膜炎行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并依据病情进行调整用药频次,联合伊曲康唑200 mg每天1次口服,观察患者疗效.结果:治疗25~45 d,26例治愈;2例好转;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行结膜瓣遮盖,1例行角膜移植术.结论: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效果良好.
作者:李宁;王剑锋;卜京丽;周琦;李娟;岳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18例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常规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准备好各种用药和器械,检查其性能确保术中安全使用;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术后协助麻醉及手术医生对患者复苏,拔除气管插管,护送回病房并完成交接.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手术,手术配合满意,手术时间110~160 min,术中出血80~100 ml;术后24~48 h肛门排气,开始进食;术后5~7 d出院,术后访视效果良好.结论:高质量的术前访视、术中技术操作配合熟练和术后常规护理,是手术成功率高的重要保证.
作者:邓娟;付琴;刘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T2DM患者(病例组)和109名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别检测C677T和A1298C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并统计分析.结果:2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发病中2个突变位点之间没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位点与T2DM的易感性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赵保明;赵莉;贺文欣;王元元;李徽徽;周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BPPV进行比较.结果:163例BPPV患者中男性占28.8%,女性占71.2%;<40岁占68.7%,≥40岁占31.3%;其中后半规管型118例,水平半规管型44例,垂直半规管型1例;后半规管型BPPV眼震潜伏期短于水平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与水平半规管型眼震潜伏期和眼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PPV在临床上以女性多见,以后半规管型多见,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比较潜伏期更长,但眩晕持续时间较短.
作者:郑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NCPAP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7.5 mg/kg,每6 h 1次,连用7 d.观察2组NCPAP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氧合指数(OI)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NCPAP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36 h及48 h的OI均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治疗后12 h的OI、机械通气使用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NCPAP较单用NCPAP治疗NRDS疗效好、安全.
作者:朱峰;黄启凌;李莹莹;柴彦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心理干预对新兵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研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将新兵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分成2组,入组后对所有受试者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现场交卷.新兵分为A组和B组,A组系统授课和训练,进行心理干预3个月,遇有应激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治疗;B组进行常规模式的军事训练.3个月后2组再测SCL-90.药物治疗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C组和D组,分别进行SCL-90量表测查,现场交卷.C组在精神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D组继续精神科的传统住院治疗.3个月后再次测评SCL-90.结果:A组干预后新兵心理障碍阳性症状者和C组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均明显少于B组和D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新兵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效,积极的心理治疗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很重要.
作者:罗爱军;郭红;邹永江;盛玉霞;张婧;巨星;武业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组(对照组)30名.每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TIB、HRV指标(PNN50、SDNN、SDANN、RMSSD)及校正QTcd,进行对比分析;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HRV指标与TIB、QTcd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范围QTcd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的HRV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UAP组的HRV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AMI组的HRV指标较U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AMI组的TIB均较对照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TIB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QTcd值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积分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Gensini积分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HRV指标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TIB和QTcd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QTcd>60 ms者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TIB、HRV指标、QTcd和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TIB、QTcd越大,而HRV越小;QTcd越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越高.TIB、HRV、QTcd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作者:徐玮;宣玲;卢冬雨;王洪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无创压力支持通气(NIPSV)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两种模式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23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随机分为NIPSV组(69例)及CPAP组(54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气管插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病死率和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S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CPAP组(P<0.01).CPAP组伴有高碳酸血症患者病死率高于NIPSV组(P<0.05).结论:NIPSV与CPAP在降低病死率与插管率方面的效果相当,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伴有二氧化碳增高时采用NIPSV治疗效果要优于CPAP.
作者:何卫华;刘慧琴;杨昆昆;王六三;王世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蚌埠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预防控制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按照分层抽样方法,从蚌埠市3所高校随机抽取1 009名大学生,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大学生进行无记名方式的现场问卷调查.结果:SCL-90总分均分(149.91±46.27)分,总均分平均值为(1.67±0.51)分;SCL-90各因子均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1);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总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P<0.05);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及各因子分与SCL-90总均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社会支持情况与SCL-90总均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习压力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总应激量和社会支持总分对SCL-90总均分均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从健康教育及加大社会支持等方面来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作者:王丹妮;张勤;张玉媛;高金霞;高扬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的测验,探讨LA患者是否存在情绪认知功能的损害.方法:选取LA 72例(LA组),根据LA的程度不同分为LA1~3级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8名(HC组).应用眼区情绪识别测验,对研究对象的情绪识别能力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观察其对喜、惊、恐、悲、厌、怒6种基本情绪的识别得分.结果:与HC组比较,LA组6种情绪识别得分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3级组在恐、悲、厌、怒情绪识别得分均低于LA1级组和LA2级组(P<0.05~P<0.01).结论:LA患者存在情绪认知功能损害;LA程度越重,情绪识别能力损害越明显.
作者:王卫华;徐均陶;张永葆;马慧;张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 41岁,因胸闷、低热、颜面水肿,伴间歇性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5月余,于 2011年10月3日入院.体格检查:T 37.6 ℃,心率108次/分,血压115/70 mmHg;胸背部皮肤可见充血样斑疹块,颌、腋下、腹股沟可触及1.3 cm×2.0 cm淋巴结,质中等,活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双肾区轻度叩击痛.
作者:邵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变化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对183例SAP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出现SAP前3天及发病后第1、3、5、7天的CPIS,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比较2组CPIS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发病后CPIS均比发病前明显升高(P<0.01);病死组发病后第1、3、5、7天与发病前3天的评分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存活组发病后第1、3、5天与发病前3天的评分比较均明显升高,第7天则较第1天显著下降(P<0.01).发病后第5天且CPIS>6分时,与存活患者相比病死率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和93.4%;CPIS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当接受充分治疗后,发病后第5天CPIS轻度下降,而在没有充分的抗感染治疗时变化不明显.结论:CPIS作为肺部感染程度的量化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SAP患者的预后.
作者:邓星奇;李艳艳;顾薇;周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