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华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变化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心功能变化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F组8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30名.心力衰竭程度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Cys C水平,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患者的病死率和因CHF再次发作住院率.结果:CHF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血清Cys C水平也逐渐升高(P<0.01).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高、低血清Cys C组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清Cys C组出院6个月病死率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均升高(P<0.05).结论:Cys C对于评价CHF患者临床心功能变化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赵甫;黄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妊娠期病情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探讨SLE患者妊娠时机及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法:80例SEE患者86例次妊娠根据妊娠时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分为疾病稳定期妊娠组(稳定组)及疾病活动期妊娠组(活动组).根据患者抗磷脂抗体(APL)检查结果分为APL阳性组及APL阴性组.根据患者妊娠时肾脏损伤情况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及非LN组.根据患者病程中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用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组(单用GCs组).根据患者妊娠期间是否使用羟氯喹(HCQ)分为HCQ维持治疗组(HCQ组)与未用HCQ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胎儿发育及分娩情况,计算妊娠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结果:80例患者中,因妊娠病死3例,病死率为3.75%,病死患者均为未正规治疗,疾病高度活动者.胎儿死亡26例,存活60例,胎儿死亡率为30.2%,存活率69.8%,不良妊娠发生率66.3%,无胎儿畸形发生.稳定组与活动组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L阴性组与APL阳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1.1%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8%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用GCs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8.5%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Q组与未用HCQ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8.3%和6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妊娠前及妊娠期治疗及母体APL阳性均可对胎儿的预后造成影响.加强对孕母及胎儿的监控,可以获得相对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作者:李霂;徐建华;王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63岁,因“突发心悸、大汗,意识丧失数分钟”入院.2013年6月7日早晨8时左右,患者早饭后饮用药酒约75 ml,2h后突发心悸、大汗,当时测血压70/40 mmHg,立即送至我科监护室,途中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数分钟后清醒,但烦躁不安,全身大汗.急诊心电图示:持续性室速,心率203次/分(见图1).
作者:李妙男;胡司淦;卢冬雨;陈耀;王洪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根据体表标志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误入动脉、局部血肿和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32.0%(P<0.01).观察组中仅出现局部血肿2例;对照组误入动脉6例,局部血肿32例;观察组2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和P<0.01).2组均无血、气胸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一种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常规方法更具优越性.
作者:马逸宜;蒋燕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106例T2DM患者,分别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面对”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屈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的评估,帮助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欣宇;许华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液灌流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35例实施连续性血液灌流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跨膜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血小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C03-、游离钙、Na+和24h内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治疗2h和治疗4h的跨膜压均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延长(P<0.01);2组治疗后血小板、HCO3-、游离钙和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性血液灌流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贾雪峰;赵曙光;张迪;朱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于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组织工程骨修复兔管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肩胛部脂肪,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第三代兔ADSCs与脱钙骨复合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LG-DMEM)设为对照.制造兔两侧尺骨临界大小(长度15 mm)的缺损,分别植入兔ADSCs-脱钙骨复合物(实验侧)和单纯脱钙骨材料(对照侧);12周后取样本,三维CT和组织学检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12周后,三维CT显示实验侧有新生骨基质长成,对照侧未见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侧缺损区被典型的骨组织取代,可见新生骨小梁附着于脱钙骨表面,而对照侧只有少量的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兔ADSCs能在脱钙骨上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兔ADSCs-脱钙骨材料复合物植入体内能成功修复临界大小的管状骨缺损.
作者:方小魁;华栋;李光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种方法在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中的选择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8例CSP患者中,2例外院治疗失败转入后阴道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予甲氨蝶呤化疗.另外6例首诊患者中,1例单纯米非司酮治疗;1例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过程中突发阴道大流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1周后行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1例宫腔镜检术中大出血、1例宫腔镜检发现子宫瘢痕处憩室妊娠,均改行经腹CSP病灶切除修补术.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且成功保留子宫.其中1例单纯米非司酮治疗成功;4例药物治疗失败后,2例行宫腔镜手术成功,2例行宫腔镜手术失败,改行经腹手术成功;3例阴道大量出血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止血,再予药物或宫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结论:CSP的单纯药物治疗以及宫腔镜手术治疗均应掌握一定的适应证,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迅速止血,栓塞术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长虹;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美托咪定的右旋异构体,为咪唑类衍生物,激动人体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组织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且不抑制呼吸.由于DEX的独特药理特点,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如全身麻醉可以降低低肺泡有效浓度值,减少镇痛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促进平稳拔管等.
作者:夏伟鹏;邓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 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范恒伟;崔培元;刘会春;谈燚;吴华;吴斌全;吴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卒中组)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将卒中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治疗后再次检测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且降低Hcy效果优于常规组(P<0.0l).结论:血浆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赵宏;张成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15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心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155例重症患儿多发生在3岁以内(91.6%),其中1~2岁占60.6%;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1.5∶1;农村患儿121例(72.2%);均有易惊、皮疹,其中发热147例,嗜睡、精神差110例,肢体抖动32例,恶心呕吐14例,出冷汗3例.血常规WBC升高75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8例,血糖升高45例,C反应蛋白升高37例,血压升高33例,心率增快16例.150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148例.治愈153例,其中1例曾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死亡.结论:针对临床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3岁,伴有发热、嗜睡、打惊等精神症状者,要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叶晓琴;高侠;沈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以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66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纳差症状、体质量、腹围、血液电解质、尿素氮、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变化,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纳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患者体质量、腹围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球蛋白、尿素氮、血清钾、血清钠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5例出现低热,2例穿刺部位渗液,1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经对症治疗后逐渐消失.未发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操作简便,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治疗过程中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方法.
作者: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的H7病毒是一组通常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病毒[1].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并且可导致人类感染,于2013年3月31日在中国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报告,在国内流行趋势为散发.H7N9病毒感染后可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
作者:宣翠香;魏东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条)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对其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曲张静脉内注射1%乙氧硬化醇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症状的改善.结果:30例患者(30肢)均成功接受治疗.平均每条患肢应用20 ml泡沫硬化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局部存留曲张静脉团块,但超声检查未见血流信号;3例曲张静脉附近出现炎性反应.24条患肢于治疗后2周、3个月后复诊血管超声时大隐静脉主干闭塞.平均随访3个月,24例患者下肢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下肢明显的曲张静脉消失;2条患肢的溃疡于术后2个月愈合.结论:泡沫硬化剂疗法可有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作者:司春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ice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人胃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中Dic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icer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7.5%,癌旁正常胃组织为85.0%,Dicer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高、中度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早期患者Dicer阳性率均高于低度和未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进展期患者(P <0.05~P <0.01),而在性别、年龄和癌灶原发部位间Dice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Dicer表达明显降低,并且Dicer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作者:毕国斌;张伊莉;郭安河;苏玉璇;马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肺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化疗中应用的静脉炎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应用NP方案化疗的肺癌患者分为2组,30例使用PICC导管,3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ICC组静脉炎、局部疼痛、红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 <0.05 ~P <0.01),2组硬结和血管闭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吴子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行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剥离组)和36例行肿胀负压抽吸术(吸刮组)治疗腋臭患者的效果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比较.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组治愈率分别为91.4%和83.3%,有效率均达到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低于吸刮组的43.1%(P<0.01).结论: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均为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术后并发症少,比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刘晓峰;李光早;王怀谷;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CT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中肿瘤呈多发4例,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囊实性病变,1例为单发.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1例单发者为囊性占位.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结论:CT在显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颜广林;顾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外科系统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第一季度(A组)和第四季度(B组)清洁手术病历,针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B组各科室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用药指征合理率、用药时机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均较A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卓有成效.
作者:张荣嘎;朱文莉;王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