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限制性补液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张成斌;赵宏;陈志敏;孙娟

关键词:肝硬化, 上消化道大出血, 限制性补液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109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补液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限制性补液和常规补液及抑酸、止血、降门静脉压等治疗.观察2组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差异.结果:限制性补液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限制性补液组仅2例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无一例病死;对照组3例并发肝性脑病,13例并发腹水,4例出现少尿或无尿,1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4例病死,2组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限制性补液有利于止血,并且可以减少出血期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终降低病死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2008~ 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疫情资料,对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41.51/10万;死亡60例,年平均死亡率0.35/10万;病死率0.14%.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二者占发病总数的77.56%.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疟疾、麻疹是沿淮某市传染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和控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

    作者:刘晓玲;黄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根据入住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年1~4月入院,n=40)和对照组(2011年10~ 12月入院,n=4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院、出院健康教育模式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对其家属实施系统、动态、连续的健康教育.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出科满意度调查和出科后随访.结果:75例顺利转出监护室,5例由于经济原因直接出院.观察组患者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实施系统、动态、连续的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赵品侠;许红云;陈淑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段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目的:探讨各年龄段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2例2个月至1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儿按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HRV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计算24h连续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和相邻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均高于婴幼儿组(P<0.05~P<0.01);学龄组与学龄前组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自主神经系统发育随年龄增长日趋完善,室性期前收缩与其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作者:王瑾;庞保东;李丽;阚亚楠;梁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胼胝体变性6例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胼胝体变性的影像学特征.方法:6例胼胝体变性患者中急性型2例,慢性型4例;1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与MRI可见胼胝体膝部、压部及体部对称性病灶,CT病灶为低密度,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2例伴发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病灶.结论:胼胝体变性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以胼胝体膝部、压部和体部对称性病灶为其主要异常表现,CT和MRI检查是胼胝体变性诊断的主要手段.

    作者:吴白龙;刘浩;孙曼莉;吴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32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手术在C臂机监测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到达伤椎椎体.其中28例外伤引起的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单纯椎体成型术.对镇痛效果和椎体高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在术后不同时间及随访期间,患者疼痛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和随访期间椎体丢失高度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Cobb's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结论:单纯椎体成型术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疗效确切,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能较好恢复其椎体高度.

    作者:张晓珑;何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阴囊钙质沉积症1例误诊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阴囊钙质沉积症(SC)误诊原因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生对SC的认识.方法:1例阴囊皮肤多发结节患者,因误诊为阴囊皮肤多发皮脂腺腺瘤,行较大结节逐个切除术.数月后小结节增大,上级医院确诊为SC,行阴囊局部病变皮肤切除术.结果:两次手术切口均恢复良好,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SC是罕见的良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确诊后行阴囊局部病变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权伟合;梁志恒;张栩亮;李虎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结核杆菌抗原刺激外周血T细胞亚群产生干扰素的比较

    目的:比较磷酸化抗原(HDMAPP)、结核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和结核杆菌低分子耐热抗原Mtb-HAg(10 k)刺激外周血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反应能力方面的特点及差异.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分别用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刺激培养14 h,再加入莫能霉素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加入荧光标记单抗进行表面分子和胞内染色,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实验组中CD3+ αβ细胞和CD3+ γδ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各抗原实验组CD3+ 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胞内产生IFN-γ+细胞比率较阴性组对照组升高(P<0.01).各抗原刺激组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细胞比率明显高于CD3+αβ细胞(P <0.05 ~P<0.01).3种抗原刺激组间CD3+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均可以刺激外周血中T细胞中αβ和γδ细胞群产生IFN-γ,均可特异性诱导刺激CD3+γδ细胞产生IFN-γ,HDMAPP、Mtb-HAg(10 k)对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的表达量高于Mtb-HAg.

    作者:盛玲玲;夏惠;孙悝;陈勇;李柏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输卵管妊娠不同方法保留输卵管治疗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法对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疗效及生殖状态的影响.方法:对于有生育要求的238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3组,腹腔镜手术组109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组54例(开腹组),药物保守治疗组75例(药物组),比较3组患侧输卵管通畅率、术后宫内妊娠及再次异位妊娠的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均高于开腹组和药物组(P<0.05),而腹腔镜组宫内妊娠率高于开腹组(P<0.05),3组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综合治疗适合于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神经梅毒1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诊断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分型及诊断要点.结果:13例中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血管梅毒5例,脊髓痨2例,麻痹性痴呆3例,其中4例误诊.常见症状有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及多发性脑梗死症状.影像学表现为脑萎缩、脑积水、脑梗死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误诊和漏诊率高,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作者:刘彬;钟平;汪国胜;张雷;马争飞;张尊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取石失败并中转开放手术9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取石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方法:回顾分析输尿管镜取石失败并中转开放手术的9例临床资料,探讨输尿管镜失败原因、处理方法.结果:术中出现输尿管撕脱4例,输尿管上段穿孔1例,输尿管无法进镜2例,上镜困难2例.9例中除行肠代输尿管术者出现肾功能损害及肾盂肾炎外,其他8例均无不良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取石失败中转开放手术的主要原因有进镜失败、上镜困难、输尿管穿孔及撕脱.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良好的麻醉,轻柔熟练的操作,是提高输尿管镜取石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代睿欣;王昭辉;白遵光;陈志强;朱首伦;潘俊;胡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在90例髌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0例采用镍钛聚髌器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陆氏评定标准,优82例,良6例,可2例.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是治疗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汪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Ezrin蛋白与E-cadherin在食管鳞癌中的联合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以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ESCC组织标本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8.95%和59.21%;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67%和6.67%,两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zrin蛋白异常表达在ESCC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P<0.01),E-cadherin异常表达在ESCC组织的浸润深度、ESCC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Ezrin蛋白与E-cadherin在ESCC中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E-cadherin异常表达组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E-cadherin正常表达患者(P<0.05).两者同时异常表达的40例中淋巴结转移高达70%,而两者同时正常表达的1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zrin蛋白与E-cadherin在ESCC组织中均异常表达,且呈正相关.联合检测Ezri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ESCC的浸润、转移及预后.

    作者:崔珍;何斌;殷红梅;楼建军;吴云来;刘静景;李多杰;江浩;彭开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限制性补液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109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补液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限制性补液和常规补液及抑酸、止血、降门静脉压等治疗.观察2组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差异.结果:限制性补液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限制性补液组仅2例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无一例病死;对照组3例并发肝性脑病,13例并发腹水,4例出现少尿或无尿,1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4例病死,2组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限制性补液有利于止血,并且可以减少出血期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终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成斌;赵宏;陈志敏;孙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戊乙奎醚复合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戊乙奎醚复合托烷司琼预防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6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为戊乙奎醚联合托烷司琼组,B组为托烷司琼组,C组为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观察术后24 h患者恶心呕吐情况.结果:C组在T1~T4恶心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T1、T2时A组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T3、T4时2组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苏醒后0~6h、0~12 h和0~24 h内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乙奎醚复合托烷司琼用于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可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特别是在术后早期,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托烷司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长黄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型泪道引流管在下泪小管断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新型泪道引流管在下泪小管断裂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40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应用新型泪道引流管进行治疗.在显微镜下找到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开口,泪道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从下、上泪小点进入后依次进入泪总管、泪囊、鼻泪管至下鼻道,并用专用泪道牵引钩从下鼻道内钩住金属探子头端将金属探子及硅胶管从患侧前鼻孔拉出,泪道吻合成功后,将两端硅胶管打结并缝合固定于患侧鼻前庭黏膜处.术后3个月后拔出硅胶引流管,带管期间无需泪道冲洗.结果:40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术后及硅胶泪道引流管拆除后均未出现泪小点、泪管撕裂、下睑外翻等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7.5%.结论:新型泪道硅胶引流管治疗下泪小管断裂效果较好,且具有质地柔软,对泪道损伤小,留置、固定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魏六峰;何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2例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术及去骨瓣减压同时硬膜敞开,骨窗大小为6 cm×8 cm;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开颅并去骨瓣减压治疗,骨窗大小为12 cm×15 cm,术中同步行硬膜减张缝合修补.比较2组术后颅内压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术后半个月,治疗组患者颅内高压连续3d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2组外伤性脑梗死、脑组织切口疝、外伤性癫痫、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残以上康复率为84.4%,对照组为60.0%,治疗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显著减少脑神经损伤,保留脑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骨瓣开颅术减压效果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段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7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B和C3组,每组90例.所有患者给予EWSL治疗后,A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B组口服索利那新5 mg,C组口服索利那新5 mg、坦索罗辛0.2 mg,均为每天1次.比较各组结石清除率、排石时间、肾绞痛再发率、石街形成率及服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于6~10 mm的小结石,3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10 mm的大结石,C组的清除率为100.0%,A组90.5%,B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结石排出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而C组排石期间的疼痛程度低于B组(P<0.05),3组肾绞痛再发率和石街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术后联合应用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安全有效,可缩短排石时间,降低石街形成率,尤其适用于直径>10 mm的大结石.

    作者:张哲;杨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复方体内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无明确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临床应用时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导致其很难在国际上流通.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质量标准,以期为中药走向世界找到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1],中药指纹图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稳定性、药效成分复杂等问题:因此,中药指纹图谱逐渐成为目前国际较为认可的中药及其复方质量控制的评价模式,但其仍不能完全有效表征中药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而将指纹图谱技术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血清药理学相结合则有助于明确中药复方在体内的作用成分和作用机制.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运用体内指纹图谱来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在体内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复方体内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桑冉;王雷;陈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影响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折手术后疼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疼痛教育建立、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放松疗法、体位支持、镇痛药护理、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皮肤刺激、功能锻炼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d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状态.

    作者:索文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TNF-α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局部注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风湿免疫科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且有髋关节病变35例患者64个髋关节在超声定位引导下穿刺注射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穿刺目标靶区为髋关节的关节间隙,记录穿刺成功所需次数、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与治疗7周后股骨头软骨厚度及髋关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髋关节的关节间隙在高频彩超下均可清晰显示,64个髋关节93.8%可以一次顺利穿刺注药到达关节间隙内;治疗前软骨厚度(0.78 ±0.16) mm、VAS评分(5.80±0.89)分,治疗7周后软骨厚度(0.90±0.18)mm、VAS评分(1.67±0.66)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石彦;张学珍;尹正银;陈琳洁;宁艳;王涛;梅永君;李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