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临床分析

徐德才;张少军;姜之全;韩易

关键词:脑积水, 可调压式分流管, 脑室-腹腔分流术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术中测量颅内压并根据所测压力调整阀门压力。术后根据头颅CT显示的脑室大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调节分流泵的压力。每月复查头颅CT 1次,每次调低或调高1个档次,每月调节1次。结果:出院后随访3~19个月,5例高压性脑积水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脑室过小,调高1个档次,共调节1次;15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术后1个月内8例症状改善,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进行压力调节;共8例调节,7例症状和影像学改善,1例无改善。结论: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在术后调整阀门压力,防止并发症,分流效果显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防治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行放、化疗42例,放疗28例。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少数用B-CHOP方案。局部放疗者,用直线加速器照射40~60 Gy/3~5周。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男51例(72.9%),女19例(27.1%),Ⅰe和Ⅱe期56例(80.0%);单发鼻腔病灶55例(78.6%);病理分类以T细胞型为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肿胀和鼻衄等,其次为口腔和眼眶症状,并累及颈部;总体5年无病生存40例,无病生存率( DFR)为57.1%;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30例,DFR为71.4%,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e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21例,DFR为87.5%;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e和Ⅲe~Ⅳ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分别生存7例和2例;而接受放疗者均无5年生存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5年DFR的主要因素;CH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可获得更好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DFR。

    作者:谢华;于斌;孙文忠;秦卫红;阙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HS、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PFLCP)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PFLCP、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DHS组22例,PFLCP组17例,PFNA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14个月。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DHS组与PFLCP组(P<0.01),而3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和PFLCP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杰;李军;吴伟;吕欧;王斌;程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自拟调中养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调中养胃汤( TCM)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DGP)的疗效。方法:将DG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予自拟TCM口服,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自拟TCM治疗DGP效果明显优于多潘立酮片。

    作者:郭凤红;范鹏;吕高友;陈莉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RhD阴性患者的弱D、DEL的分布及RhCE表型分析

    目的:研究RhD阴性患者的弱D、DEL的分布比例,并对RhCE的表型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阴性的标本,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阴性情况下应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结果:在129例RhD阴性患者标本中经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弱D型者9例(6.9%),其表型分别为ccDuee型5例,CcDuee型3例,ccDuEe型1例。经吸收放散试验确认为Del者24例(18.6%),其表型分别为CcDELee型12例,CcDELEe型7例,CCDELee型2例,CCDELEe型3例。结论:在采集的初筛为RhD阴性的标本中,DEL阳性标本所占的比例高,应引起重视,其RhCE表型比例符合相关文献报道。故于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试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作者:陈丽;管政;周浩;刘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不同进食时间,分别给予透析中禁食、透析2 h内进食及透析3 h后进食,进食量约250 g。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后30 min平均动脉压,透析前及透析中每小时平均动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进食前后平均动脉压差、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和透析中低平均动脉压差及3组患者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 h后进食组各项指标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停止透析的例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应选择在透析2h内进食,避免在透析3h后进食,有助于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李虹;常保超;张玮;刘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17例、非高血压组15例,检测并比较2组应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 mAlb)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mAl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高血压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Alb水平,改善肾功能,且对伴高血压者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殿红;李廷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的特点,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DN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N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尿白蛋白( UA)、肾小球组织一氧化氮( 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活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早期DN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显著下降,vWF水平明显升高,UA显著增加(P<0.01),且UA增加的程度与vWF升高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肾小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明显下降,MDA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明显上升,vWF水平显著降低,UA明显减少,肾小球组织中MDA显著下降(P<0.01)。结论: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通过降低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肾小球内皮功能。

    作者:刘滇军;刘辉辉;沈建明;田少江;王黎萍;李骏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钙离子通道与胰岛素分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升高而导致糖尿病。胰岛β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 voltage-operated calcium,Cav)通道以及细胞内钙库上的受体通道调节着细胞内钙信号,从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1-2]。随着研究的深入,钙离子通道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将钙离子通道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其调控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田(综述);潘明麟;张晓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浆维生素D和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维生素D在T2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T2DN患者按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UAE)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A组)、微量蛋白尿组( B组)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同时选择相匹配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组)。检测4组血浆尿素(UREA)、血肌酐(Cr)、尿酸(UA)、24 h-UAE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B和C 3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D组明显降低(P<0.01),C组患者亦均较A组和B组患者明显降低(P<0.01),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患者血浆UREA、Cr和24 h-UAE较A、B、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B组和A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 3组T2DN患者和D组血浆U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 D3与UREA、Cr和24 h-UAE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UA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合并25-(OH)D3缺乏的T2DN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肾脏病变。

    作者:张士荣;时照明;张晓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腋静脉置入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兵;戴明红;杨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8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与128名正常儿的家庭、孕期及出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父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母孕期疾病,产检次数,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孕次等与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产检次数、母孕期疾病、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和孕次均为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管理,早监测早干预,以减少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作者:翟晓蔚;吴田英;梁思铭;秦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侧上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内收及外展均充分,双侧眼球上下活动不能,双侧额纹消失,举眉、皱额动作不能完成,双侧眼裂变宽,双眼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软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步基增宽, Romberg征阳性,双侧肢体刺痛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 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五项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4月7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 O,细胞数2×106/L,蛋白210 mg/L,葡萄糖2.7 mmol/L,氯化物126.9 mmol/L,脑脊液培养及药敏无细菌生长;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涂片均阴性;肌电图示:四肢神经原性损害(感觉传导速度与运动传导速度均异常,F 波明显延长);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考虑为Miller-Fisher综合征,予以鼻饲,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维生素B1、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病情进展:4月9日出现双侧眼球固定,无呼吸困难,继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共用5 d;4月16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10 mmH2 O,细胞计数4×106/L,蛋白494 mg/L,葡萄糖测定2.9 mmol/L,氯化物121.8 mmol/L,诊断 Miller-Fisher综合征明确,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30日患者双侧眼球能内收、上下活动,不能外展,四肢腱反射减弱,患者出院。

    作者: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发展趋势研究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对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及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域间配置的差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425下降到0.216,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501下降到0.326,泰尔指数总差异由0.2142下降到0.0801。结论:现有全科医生资源总体配置合理,按人口分布公平性优于按地理分布公平性,配置公平性呈现改善趋势。

    作者:刘露;王丽丹;江启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上海社区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分析在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524名老年人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分层分析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分层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检出率。结果:社区各年龄层次老年肪肝人群高三酰甘油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人群(P<0.01)。女性脂肪肝检出率63.89%,高于男性的49.5%(P<0.01),高三酰甘油人群的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三酰甘油人群(P<0.01)。结论: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滕斌;王泰蓉;吴玲;徐宜;林乐平;杨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种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疗妥)涂抹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硫酸镁组(27例)、喜疗妥组(34例)、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于24 h内冷敷后,硫酸镁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疗妥组应用喜疗妥涂抹,联合治疗组将2种方法联合应用。观察3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血管硬化发生率、透析血流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均较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明显缩短(P<0.01),而血管硬化发生率和对透析血流量的影响均少于硫酸镁组(P<0.05)。结论: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涂抹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怀芝;汪吉平;骆俊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凶险性前置胎盘是指进行过剖宫产的患者,再次妊娠后发生了前置胎盘[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2],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呈相应上升趋势,因其对母婴危害严重,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共收治2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现将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作一报道。

    作者:张瑜;潘丽;王瑞;项同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75例。检测2组治疗4周后的血糖指标,随访2组治疗2年后的心功能指标和下肢血管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治疗2年后下肢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和管径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年后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A峰为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混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和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媛媛;祁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组(B组)和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常规治疗组(C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2、IL-17浓度,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症状体征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2和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17水平降低(P<0.01),其中C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P<0.01);C组均较A组、B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住院时间缩短(P<0.05~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王立民;黄艳;王红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31 I治疗Graves病合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131 I对Graves病( 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131 I 治疗66例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前后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白细胞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I治疗3、6和12个月时的FT3和FT4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1个月时的FT3、FT4及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愈43例,白细胞恢复正常60例,好转6例。结论: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 I治疗后,随着GD的治愈,绝大多数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永全;郭道华;刘恒超;申勇;李卫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9例AL患者( AL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15例,<50×109/L 24例,21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使用CA-7000血凝仪检测vWF:Ag、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s);使用7600型生化分析仪检测乳酸脱氢酶( LDH)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全血细胞计数采用迈瑞6800型血细胞分析仪。结果:AL组的vWF:Ag、D-二聚体、FDPs、LDH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50×109/L的患者vWF:Ag和LDH均高于白细胞<50×109/L的患者(P<0.05和P<0.01),vWF:Ag与D-二聚体、FDPs、LDH和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AL患者存在以vWF:Ag升高为表现的内皮细胞损伤,这种表现与肿瘤负荷、急性期反应和纤溶亢进有关。

    作者:王卫国;马芳;李玉云;张夏;郭进京;王伟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