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临床分析

徐德才;张少军;姜之全;韩易

关键词:脑积水, 可调压式分流管, 脑室-腹腔分流术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术中测量颅内压并根据所测压力调整阀门压力。术后根据头颅CT显示的脑室大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调节分流泵的压力。每月复查头颅CT 1次,每次调低或调高1个档次,每月调节1次。结果:出院后随访3~19个月,5例高压性脑积水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脑室过小,调高1个档次,共调节1次;15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术后1个月内8例症状改善,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进行压力调节;共8例调节,7例症状和影像学改善,1例无改善。结论: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在术后调整阀门压力,防止并发症,分流效果显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假阳性1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假阳性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探讨HIV抗体确证试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方法:对1例受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并于4周、8周和12周随访检测,后两次随访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以及第四次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4次HIV抗体检测结果免疫印迹试验带型均为gp160、gp120、p24;后两次病毒载量结果均为TND,第四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为885 cells/μl,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终判定HIV抗体阴性。结论:随着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样本不断增多,检测者要格外谨慎判断处于临界状态的样本,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及随访检测,才能给予准确的检测报告。

    作者:杨晓辉;温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收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血皮质醇( COR)、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白介素( 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结果:6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48例,出现应激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Ⅱ评分、COR、ACTH、TT3、FT3、TT4、IL-6、IL-8、IL-10、TNF-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APACH Ⅱ评分、TT4、COR、IL-6和IL-10为早期应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APACHⅡ评分以及创伤后TT4、COR、IL-6、IL-10等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化疗中不留置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 EPI)化疗中非留置针的应用对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EPI化疗患者2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静脉留置针每日穿刺,输液后不予保留;对照组采取静脉留置针保留至72 h,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结果:2组静脉炎和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在EPI化疗中不留置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

    作者:孙桂娟;王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胸水糖类抗原125、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胸水糖类抗原125(CA125)、腺苷脱氨酶(ADA)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54例结核性胸膜炎及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CA125、ADA,同时检测胸水中癌胚抗原、CA199、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结果: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CA125的水平[(702.67依367.30)u/ml]高于正常值,胸水ADA水平[(81.74依18.82)u/L]增高,胸水CA125的灵敏度(100.0%)高于胸水ADA(88.9%)。其余4项肿瘤指标阳性率低。胸水CA125联合ADA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88.9%)及特异度(90.75%)。结论:胸水CA125测定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CA125联合胸水ADA检测可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阳性率,联合其他肿瘤指标测定有助于排除恶性胸腔积液。

    作者:庄亚琴;高习文;周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8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与128名正常儿的家庭、孕期及出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父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母孕期疾病,产检次数,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孕次等与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产检次数、母孕期疾病、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和孕次均为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管理,早监测早干预,以减少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作者:翟晓蔚;吴田英;梁思铭;秦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A组),背部脱毛37益水浸浴;另5组均为烫伤组(B组),均建立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分别于烫伤后2、4、8、12、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作为B1、B2、B3、B4、B5组。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质量比( W/D),并应用双抗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变化。结果:B组中所有兔子处死后经病理证实均达到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 B1~B5组均可见到肺泡腔及间质内白细胞渗出、浸润,肺泡腔内见渗出液,肺泡隔增厚,肺泡及间质充血,部分肺泡塌陷、不张,透明膜形成,且随时程延长病变加重,肺损伤评分增加,B1~B5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3~B5组肺W/D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1);B1~B4组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8水平较A组均升高(P<0.05~P<0.01),其中TNF-α、IL-8均在12 h达到高峰(P<0.01),IL-1β在8 h达到高峰(P<0.01),而24 h时IL-8、IL-1β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烫伤后早期,肺泡灌洗液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

    作者:段立彬;何先弟;汪华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17例、非高血压组15例,检测并比较2组应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 mAlb)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mAl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高血压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Alb水平,改善肾功能,且对伴高血压者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殿红;李廷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种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疗妥)涂抹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硫酸镁组(27例)、喜疗妥组(34例)、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于24 h内冷敷后,硫酸镁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疗妥组应用喜疗妥涂抹,联合治疗组将2种方法联合应用。观察3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血管硬化发生率、透析血流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均较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明显缩短(P<0.01),而血管硬化发生率和对透析血流量的影响均少于硫酸镁组(P<0.05)。结论: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涂抹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怀芝;汪吉平;骆俊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侧上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内收及外展均充分,双侧眼球上下活动不能,双侧额纹消失,举眉、皱额动作不能完成,双侧眼裂变宽,双眼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软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步基增宽, Romberg征阳性,双侧肢体刺痛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 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五项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4月7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 O,细胞数2×106/L,蛋白210 mg/L,葡萄糖2.7 mmol/L,氯化物126.9 mmol/L,脑脊液培养及药敏无细菌生长;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涂片均阴性;肌电图示:四肢神经原性损害(感觉传导速度与运动传导速度均异常,F 波明显延长);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考虑为Miller-Fisher综合征,予以鼻饲,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维生素B1、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病情进展:4月9日出现双侧眼球固定,无呼吸困难,继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共用5 d;4月16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10 mmH2 O,细胞计数4×106/L,蛋白494 mg/L,葡萄糖测定2.9 mmol/L,氯化物121.8 mmol/L,诊断 Miller-Fisher综合征明确,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30日患者双侧眼球能内收、上下活动,不能外展,四肢腱反射减弱,患者出院。

    作者: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的特点,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DN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N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尿白蛋白( UA)、肾小球组织一氧化氮( 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活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早期DN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显著下降,vWF水平明显升高,UA显著增加(P<0.01),且UA增加的程度与vWF升高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肾小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明显下降,MDA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明显上升,vWF水平显著降低,UA明显减少,肾小球组织中MDA显著下降(P<0.01)。结论: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通过降低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肾小球内皮功能。

    作者:刘滇军;刘辉辉;沈建明;田少江;王黎萍;李骏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75例。检测2组治疗4周后的血糖指标,随访2组治疗2年后的心功能指标和下肢血管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治疗2年后下肢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和管径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年后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A峰为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混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和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媛媛;祁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固定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固定方法。方法:选择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改进的导管固定方法,穿刺处常规消毒后用2张3M透明敷贴从针眼处经蝶翼固定片上并列贴住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90例,穿刺处常规消毒后,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用普通胶布加以固定,中心静脉导管两侧上下3 cm再用胶布加以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引流管固定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完全脱出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胶布松动率和担心引流管脱出率分别为2.22%和2.22%,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1.11%(P<0.05)。结论:观察组改进后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普通胶布固定法。

    作者:孙启明;朱正玲;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反应蛋白测定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测定C反应蛋白( CRP)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参考价值。方法:检测227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其中炎症组116例,非炎症组111例;比较2组CRP阳性率,以及炎症组中53例入院时、抗感染治疗3 d和7 d时的CRP和白细胞(WBC)水平。结果:炎症组CRP总阳性率为87.07%,明显高于非炎症组的13.51%(P<0.01)。炎症组中急性盆腔炎患者的CRP阳性率高于慢性盆腔炎(P<0.05)。急性盆腔炎患者入院时CRP和WBC,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CRP均明显高于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P<0.01),而急、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炎症患者CRP水平和阳性率高于非炎症患者,且急性炎症患者的CRP水平高于慢性炎症患者;在指导妇科炎症患者治疗中监测CRP优于WBC。

    作者:孙月华;王维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 MP)-DNA的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儿科诊治的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MP-DNA。结果:623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阳性1882例,阳性率30.20%。>5~12岁年龄组MP-DNA阳性率为57.51%,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P<0.01)。1~3月份MP-DNA阳性率为41.48%,7~9月份阳性率为37.27%,均高于4~6和10~12月份(P<0.01)。女性阳性率为41.36%,明显高于男性的21.51%(P<0.01)。结论:MP-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有重要价值。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及时快速地检测,对预防疾病加重和肺外多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HS、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PFLCP)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PFLCP、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DHS组22例,PFLCP组17例,PFNA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14个月。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DHS组与PFLCP组(P<0.01),而3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和PFLCP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杰;李军;吴伟;吕欧;王斌;程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移植3例术后胆道并发症内镜诊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的胆道并发症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治情况并随访10年。结果:3例患者肝移植后分别并发吻合口胆管漏伴狭窄、吻合口胆管狭窄伴胆石形成和单纯吻合口胆管狭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下鼻胆管引流术、取石术、大口径塑料支架或多根塑料支架置入,支撑引流10年,终拔除塑料支架,2例吻合口胆管狭窄完全改善,1例吻合口胆管狭窄明显改善。结论:内镜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长期支架支撑可有效改善或治愈吻合口狭窄。

    作者:王晓天;贾国法;单红;张迪;吴丽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癌术前TN分期的正确性,提高超声内镜诊断水平。方法:133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和TN分期,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分期比较。结果: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1.20%,其中对T1和T4正确率较高,分别为91.67%和85.0%,而T2和T3的正确率较低,分别为74.29%和70.0%。在T分期中存在着分期过深或过浅的现象,8例分期过深,17例分期过浅,T1和T4正确率较高,而T2和T3正确率稍低。超声内镜胃癌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呈高度一致性(P<0.01)。 N 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78.95%,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的正确率分别为66.10%和89.19%,与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地判断胃癌TN分期,可为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郑雄;孙颖;胡梅洁;王吉;李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浆维生素D和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维生素D在T2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T2DN患者按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UAE)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A组)、微量蛋白尿组( B组)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同时选择相匹配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组)。检测4组血浆尿素(UREA)、血肌酐(Cr)、尿酸(UA)、24 h-UAE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B和C 3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D组明显降低(P<0.01),C组患者亦均较A组和B组患者明显降低(P<0.01),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患者血浆UREA、Cr和24 h-UAE较A、B、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B组和A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 3组T2DN患者和D组血浆U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 D3与UREA、Cr和24 h-UAE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UA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合并25-(OH)D3缺乏的T2DN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肾脏病变。

    作者:张士荣;时照明;张晓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卵巢甲状腺类癌伴便秘1例

    患者女性,37岁。7年前B 超检查示:右侧卵巢畸胎瘤,直径2 cm。平素月经规律,无自觉症状,每年B超随访。近2年出现便秘,对症处理不见好转,必须使用开塞露。2013年5月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6 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边界清楚,质地中等,无压痛;超声示:右侧卵巢畸胎瘤。于2013年5月21日拟“右侧卵巢畸胎瘤”入院,未做肿瘤标志物检验。5月24日行腹腔镜右卵巢肿瘤剔除术,术中见右侧卵巢肿块为囊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盆腔未见种植和转移。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右卵巢)畸胎瘤伴有甲状腺成分;5月28日巨检:组织6.5 cm×5.0 cm×1.5 cm,内见毛发和骨样组织;病理报告:(右卵巢)畸胎瘤伴有甲状腺成分,部分区域为甲状腺肿瘤,髓样癌不能完全除外,建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一步证实。5月31日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会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降钙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肿瘤增殖抗原<3%(见图1、2);特殊染色:刚果红-,甲基紫-;病理诊断:右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消失。于5月31日行右附件切除+腹膜活检+部分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未发现转移病灶。术后随访无便秘等不适症状。

    作者:刘山;周永清;房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发展趋势研究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对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及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域间配置的差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425下降到0.216,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501下降到0.326,泰尔指数总差异由0.2142下降到0.0801。结论:现有全科医生资源总体配置合理,按人口分布公平性优于按地理分布公平性,配置公平性呈现改善趋势。

    作者:刘露;王丽丹;江启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