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薛玉芹;王英;陈勇;李江艳;李倩;唐洁;夏惠;王雪梅;方强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H37Ra株, 培养滤液蛋白10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H37Ra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自结核菌H37Ra株抽提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已知结核菌H37Ra株CFP10基因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将其克隆至pTG19-T载体后,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DNA序列测定,并以BLAST在线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PCR产物电泳显示扩增片段约为300 bp,测序获得的片段开放编码框由303 bp组成,与H37Rv株CFP10基因同源性为100%,推导出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成功克隆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其基因序列与H37Rv株CFP10基因序列无差异.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的构建

    目的:发挥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优势,构建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方法:使用多种软件制作协作型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结果:构建了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结论: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通过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作者:刘辉;王力;吴守伟;胡明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SVC)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2例SVC患者手术前后的精液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液化时间、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百分比、精子活动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P<0.01),而精液量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形态等变化不大.结论:SVC可对男性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SVC高位结扎术对改善精液质量有一定疗效.

    作者:徐峰;汪泓;郝宝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5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血气指标、心肌酶学的变化.方法:分析58例重症肺炎患儿的心电图、血气指标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心肌酶学异常组的血气分析水平均较心肌酶学正常组有显著改变(P<0.01).心肌酶学异常组32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与血气分析结果的-BE值呈正相关关系(P<0.01).58例重症肺炎患儿中心电图显著改变者51例,其中心肌酶学异常组患儿32例(62.75%),合并心力衰竭11例(18.97%).结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参与了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发生、发展,早期改善低氧血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血气分析、心肌酶学检测及心电图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和判断病情预后.

    作者:杨晓光;王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MPS对46例5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22个,间质瘤12个,脂肪瘤4个,异位胰腺3个,囊肿3个,外压性改变3个,食管静脉曲张2个,胃黏膜脱垂2个,胃窦早癌1个,无病变者1例.部分选择治疗的病灶术后诊断与MPS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无创,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束庆文;叶献词;钱爱玲;束宽山;汪全红;汪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受损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评价肝豆状核变性(HD)患者肝脏受损的效果.方法:超声检查146例HD患者,分析患者肝脏声像图表现并进行分型归类,然后行VTQ技术检测,比较不同声像图类型的VTQ值.结果:146例患者VTQ值为1.14~3.71 m/s.不同声像图分型间VT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声像图为脂肪肝型及星光征患者VTQ值均明显低于树枝状、岩层状和结节状患者(P<0.01),结节状患者VTQ值均高于树枝状与岩层状患者(P<0.01),而树枝状患者VTQ值与岩层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Q技术能对HD患者肝脏的受损程度作出客观评价.

    作者:王金萍;李保启;陈晓艺;许红强;常丽娜;伍宏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产程中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持续电子胎心监护(EFM)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 298例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应用中央监护站系统进行持续EFM;同时选取既往产程中未行持续EFM的862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2组的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并检测EFM异常孕妇分娩后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结果:观察组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为21.4%,高于对照组的15.0%(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及重度窒息率分别为4.5%和1.4%,低于对照组的7.2%和2.7%(P<0.01和P<0.05).2组胎儿窘迫诊断率、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产钳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胎儿窘迫率10.7%,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观察组中EFM异常图形病例脐动脉血pH值为7.25±0.26,低于EFM正常图形病例的7.34±0.18(P<0.01).结论:采用中央监护站系统在产程中进行持续EFM,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为早期处理和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陈红波;汪胜友;叶俊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6例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36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均为GustiloⅠ~Ⅱ型损伤,闭合骨折20例.结果:36例均获随访,6~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骨折愈合按Johner-Wruhs 评分标准,优 2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2%;未出现断钉、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脂肪栓塞、关节僵硬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使用手法复位后交锁髓内钉静力性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骨折,对局部骨折端血运破坏少,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虎;黄洪;储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硫酸镁联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予常规吸氧、吸痰、抗感染、纠酸、雾化吸入平喘、镇静对症处理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硫酸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消失、咳嗽消失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丁晓曼;张海艳;胡宗娟;夏硕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H37Ra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自结核菌H37Ra株抽提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已知结核菌H37Ra株CFP10基因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将其克隆至pTG19-T载体后,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DNA序列测定,并以BLAST在线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PCR产物电泳显示扩增片段约为300 bp,测序获得的片段开放编码框由303 bp组成,与H37Rv株CFP10基因同源性为100%,推导出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成功克隆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其基因序列与H37Rv株CFP10基因序列无差异.

    作者:薛玉芹;王英;陈勇;李江艳;李倩;唐洁;夏惠;王雪梅;方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调查及对策

    目的:探讨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12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生源占81.30%,历届本科生源占18.70%;在科研方面及临床技能方面,39.84%的受访者在毕业前仅进行文献综述,52.85%不能独立管理床位,33.33%很少或偶尔进行独立医疗操作,仅有12.19%在轮转各个科室结束时表示有考核评价机制.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全临床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卢东兵;范恒伟;周建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细胞对体外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细胞对体外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单盲的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健康小鼠120只,运用马兜铃酸诱导小鼠患淋巴细胞瘤,抽取其淋巴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每只小鼠的一份淋巴瘤细胞培养液给予常规抗肿瘤药物为对照组,另一份加入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液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淋巴瘤细胞培养液中癌细胞死亡情况和抗瘤情况.结果:观察组60%~79%、80%~100%瘤细胞培养液中瘤细胞死亡率分别为40.83%和29.17%,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14.17%和3.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细胞培养液抗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67%(P<0.01).结论: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对抗淋巴细胞瘤和在淋巴细胞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李秀义;高冬梅;温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B超及钼靶X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B超和钼靶 X 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为乳腺占位患者应用B超诊断和钼靶X线检查乳腺结节,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使用B超对乳腺肿瘤进行诊断的结果与临床情况及病理符合率达到90%,其中超声诊断在乳腺纤维瘤的诊断效果高于钼靶X线(P<0.05),在乳腺囊肿、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具有准确率高、对人体无放射伤害、价格较低廉等优势,在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里亚;孙长坤;张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菌培养阳性和40例细菌培养阴性住院患者的PCT、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PCT检测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结果:2组PCT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阳性组WBC和CRP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细菌培养阳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36.11%、63.89%、97.22%,细菌培养阴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25.00%、22.50%、72.50%,细菌培养阳性组WBC、CR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2组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依次为PCT 36.11%、WBC 63.89%、CRP 97.22%,特异度依次为PCT 75.00%、WBC 77.50%、CRP 27.50%.结论:PCT在细菌感染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与WBC和CRP联合检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细菌感染.

    作者:高春明;曹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清洁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佳方法.方法:将12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低位结扎法.对照组每天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并用愈脐带包扎;观察组出生后24 h拆掉包扎,暴露,不消毒,保持干燥.观察记录2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炎发生率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2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和轻度脐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重度脐炎发生;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干燥法护理新生儿脐带操作简单,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既减少医疗经费,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同时不影响脐带残端的脱落,不增加脐部感染的危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磊;杨永红;孙桂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61例ADHD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8例给予利他林口服,治疗组33例给予小儿智力糖浆口服.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临床疗效和多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多动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ADH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他林组相近.

    作者:赖维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听力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听力损害的关系.方法:将82例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度黄疸组50例,总胆红素221~340 μmol/L;重度黄疸组32例,总胆红素≥340 μmol/L;以同期产科出生的生理性黄疸足月新生儿40名为对照组.均于出生后1周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轻中度黄疸组中BAEP单耳异常10例,双耳异常2例,BAEP异常发生率24.0%;重度黄疸组中BAEP单耳异常8例,双耳异常4例,BAEP异常总发生率37.5%;对照组中BAEP单耳异常2例,发生率5.0%,3组BAEP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较生理性黄疸更易发生听力损害,且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

    作者:钱庆燕;王菊;万文竟;童仁香;李玉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百草枯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胃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毒组.其中对照组10只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一次性灌胃;中毒组30只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分别于6、24、72 h后处死10只,留取胃肠标本,观察胃肠大体,HE染色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肠组织中MDA、SOD、TNF-α和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胃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中毒组大鼠胃肠组织中TNF-α、IL-1β及MD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毒组SO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方莉;吴晓飞;伍德生;陆国玉;张晓华;蔡兆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脑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的相关性

    目的: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红蛋白(NGB)的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防治脑缺氧、脑缺血.方法:选择HIE组44例,其中轻度2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1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 h、3 d和7 d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GB水平.于出生后1 d、7 d、14 d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将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观察HIE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NGB及对照组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HIE中、重度组患儿急性期血清NGB水平均明显高于HIE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HIE组中、重度组患儿恢复期NGB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HIE组血清NGB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NGB水平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均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血清NGB水平作为早期评价HIE脑损伤程度及脑损伤恢复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元美;张泓;周保健;殷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齐玉龙;王岚;马嬿;高恒;赵静;薛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益气活血汤煎剂口服,每天2次,每次200 ml,8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斑块消退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斑块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陈文实;刘继松;张锋;桑更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