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付梅;汪振林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高压(IAH)危险因素,并评估IAH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8例SAP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测压法间接监测腹内压值,反复或持续腹内压≥12 mmHg设定为IAH.记录第1个24 h 液体平衡、急性生理与慢性病Ⅱ(APACHEⅡ)评分、白蛋白值等与腹高压相关性高危因素.根据腹内压值,观察腹内压对患者感染率、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住院时间、血培养阳性率、ICU时间及病死率等预后指标.结果:腹内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第1个24 h液体平衡、APACHEⅡ评分和白蛋白值均是SAP发生腹内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IAH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及住院、ICU时间均高于非腹高压患者(P<0.05~P<0.01).结论:入院24 h液体平衡、APACHEⅡ评分、白蛋白值均是SAP患者发生IAH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解除可能引起腹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是治疗SAP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郑以山;倪海滨;童智慧;柯路;张璐瑶;李刚;李维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性镇静联合每日唤醒镇静的优化组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人机对抗、意外脱管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意识状态恢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P优于对照组(P=0.019),意识状态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和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方式均能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而优化组合方式镇静能够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意识状态的恢复.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将150例唇腭裂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78例和常规护理组72例.常规护理组施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营养饮食护理、切口及口腔护理等优质护理方法.对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唇腭裂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方法能改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萍;辛美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幼年大鼠反复吸入2.3%七氟烷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Con1组、Con3组、Con5组:每天同一时间吸氧1 h,流量0.5 L/min,分别吸1、3、5 d;Sev1组、Sev3组、Sev5组:每天同一时间吸入2.3%七氟烷和流量0.5 L/min氧气的混合气体1 h,分别吸1、3、5 d.末次给药7 d后,进行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次数、逃避潜伏期及进入盲端的次数,行为学实验后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与Con1、Con3、Con5组比较,Sev1、Sev3、Sev5组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次数、逃避潜伏期、进入盲端次数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5 d,每天吸入2.3%七氟烷1 h,末次给药7 d后对于幼年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谢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检查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4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TK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K1阳性率为5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P<0.01);腺癌阳性率72.7%,肝细胞癌阳性率68.6%,均较鳞癌的20.0%升高(P<0.05);胃癌、肝癌、胰腺癌及结肠癌TK1阳性率均较食管癌升高(P<0.05).结论:TK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尤其在胃、结肠和胰腺的腺癌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TK1检测对消化系统腺癌有一定特异性.血清TK1高表达对于筛查和诊断胃肠道腺癌及肝细胞癌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缓解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组(n=43)和I组(n=43),分别使用PCEA和PCIA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5 d内视觉模拟评分、使用辅助药物治疗镇痛的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走路时间和住院时间,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发生肺部并发症3例,I组14例;E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I组6例;E组术后发生谵妄2例,I组6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开胸手术术后PCEA优于PCIA,对改善食管癌手术后护理、减少住院时间和促进患者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束燕;杜金广;叶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活检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103例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2~3的患者行阴道镜LEEP,对比LEEP前后病理符合结果.结果:10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病理仍为CIN2~3者80例,符合率77.67%;术后病理级别下降者21例(20.39%),其中16例为慢性宫颈炎,5例为CINⅠ;术后病理级别上升者2例(1.94%),均为宫颈浸润癌.结论:阴道镜取材有限,且无法取得宫颈管内的病变,在宫颈病变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LEEP切除病变范围和深度足够,两者联合使诊断和治疗CIN2~3更加完善.
作者:王晖;张长虹;张晓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与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霉菌性食管炎患者188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4例.对照组口服制霉菌素,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62%(P<0.05);观察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结论: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霉菌斑,是治疗霉菌性食管炎较理想的用药.
作者:杨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玉;王启之;燕善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室温下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分离胶/促凝剂管(分离胶管组)和肝素抗凝管(肝素管组)采集3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在1 h内离心并测定标本中NSE水平,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0.5)℃放置2、3、4 h的NSE水平.结果:分离胶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与1 h内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1~4 h NSE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分离胶管组(P<0.01).结论: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室温放置4 h内的分离胶/促凝剂管血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核,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谢军;张侠;李红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年龄段脑梗死人群与普通人群血清中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差异.方法:选取93例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92名,对实验室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HDL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脑梗死患者TC/H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 TC/HDL在脑梗死疾病急性发作中有别于同年龄普通人群,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阮桂琴;吕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汪国胜;刘彬;钟平;张雷;马争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PPH)的护理方法,提高PPH的临床护理效率.方法:40例P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护理并发症1例,对照组2例.2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PPH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是保证患者护理效果的关键.
作者:童玉荣;王兰云;李若云;潘丽;张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讨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策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1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3 s以上长间歇14例.结果:121例中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气胸1例,囊袋内积血及血肿5例,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1例合并囊袋血肿),电极导线脱位2例,导线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紧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或缓解.结论:深入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及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低.
作者:熊宁;陈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血液肿瘤患者的应用和护理方法.方法:35例血液肿瘤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输血、输入化疗药物,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发生静脉炎、渗漏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33例(94.3%),35例中,3例发生静脉炎(8.6%),1例发生渗漏(2.9%).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血液肿瘤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作者:唐若莹;丁宁;陶治荣;邢香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中吻合器使用不当致吻合口梗阻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吻合器所致吻合口梗阻9例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行端侧吻合,其中8例在术中发现吻合口梗阻后改为手工吻合.结果:9例患者术中探查均发现由于系膜缘肠黏膜被钉入吻合口所致吻合口梗阻.1例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行肠镜检查时发现,再次手术行手工吻合.结论:吻合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细节,避免造成吻合口梗阻,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陈涛;耿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2组患者采取自评方式进行心理、生理舒适度的评价,借鉴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生理舒适度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孙青;曹云美;华要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不同菌相白念珠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用佛波醇酯刺激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用酵母相、菌丝相及用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PEP)预处理的白念珠菌分别作用巨噬细胞1、2、4、8 h;另设空白对照组,AnnexinV-FITC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酵母相、菌丝相、PEP作用组的白念珠菌分别感染巨噬细胞1、2、4、8 h的细胞凋亡率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P<0.01);各作用组均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不断升高(P<0.01);酵母相组和菌丝相白念珠菌组不同时间细胞凋亡率均较PEP作用组明显增加(P<0.01),并且菌丝相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酵母相组(P<0.01).结论:白念珠菌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其作用与其菌相及其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有关.
作者:汪春华;陈艺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gene of 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some ten,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测定70例HCC组织和40例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个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在H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7.1%,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95.0%(P<0.01).在肿瘤分期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PTEN表达均降低(P<0.01).p53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率为60.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5.0%(P<0.01).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上,p53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p53蛋白表达在HCC组织中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TEN低表达与HCC进展有关,有可能作为评价肝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玉梅;汪蕊;欧玉荣;吴穷;侯鑫;钱秀娟;汪子书;杨燕;谈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后PCIA 48 h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舒芬太尼1.5~2 μg/kg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 μg·kg-1·h-1.记录术后PCIA治疗期间2、6、12、24、36、48 h各时间点患者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镇静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A组降低(P<0.05~P<0.01);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均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应用小剂量纳洛酮(0.1 μg·kg-1·h-1)可有效减少舒芬太尼PCIA的不良反应,同时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作者:代文涛;朱德浩;符炜;张从利;王南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