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脑梗死急性发作中的水平变化

阮桂琴;吕颖

关键词:脑梗死,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同年龄段脑梗死人群与普通人群血清中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差异.方法:选取93例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92名,对实验室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HDL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脑梗死患者TC/H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 TC/HDL在脑梗死疾病急性发作中有别于同年龄普通人群,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儿童家长中的实施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95名,分为未接受健康教育组45名和接受健康教育组50名.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接种现场自填式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进行.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组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组(P<0.01).结论: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不仅能提高疫苗接种率,而且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作者:胡娟;付梅;汪振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联合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RA患者(RA组),并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特种蛋白仪定性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RF,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组50例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率86.0%,单一RF阳性率78.0%,两项同时阳性率92.0%,同时阴性率8.0%.对照组30例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率3.3%,单一RF阳性率13.3%,无一例两项同时阳性.RA组抗CCP抗体、RF和两项同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合化学发光法检测抗CCP抗体,可显著提高对RA的诊断水平.

    作者:王波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及机制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汪国胜;刘彬;钟平;张雷;马争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伊曲康唑联合莫沙比利与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与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霉菌性食管炎患者188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4例.对照组口服制霉菌素,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62%(P<0.05);观察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结论: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霉菌斑,是治疗霉菌性食管炎较理想的用药.

    作者:杨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7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效果.方法:顽固性心衰患者114例,73例接受常规心衰药物及CBP治疗(CBP组),41例接受常规心衰药物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心功能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CBP组治疗后血钠、血钾、血肌酐、尿素氮、B型脑钠肽水平均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1);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24 h尿量的改善效果也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CBP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治疗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与单独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相比,CBP能显著改善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增强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张丽琴;邢昌赢;蒋艺萍;解林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存档资料,随机选择100名漏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电话访问,询问漏种麻疹疫苗原因.于2013年3月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结果: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儿童麻疹疫苗补种率和总接种率均高于2011年10月(P<0.05).对100名麻疹疫苗漏种的儿童家长电话访问中,漏种疫苗的原因主要为当时儿童生病或正服药期间(包括过敏者)47人,其次为外出探亲或旅游和外来流动儿童各11人,其他原因31人.结论:加大消除麻疹工作宣传力度,定期查漏补种,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在消除麻疹患病工作中至关重要.

    作者:付梅;胡娟;江淮芝;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康惠尔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康惠尔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疗效.方法:将50例皮肤擦挫伤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方法换药,治疗组给予康惠尔系列敷料换药,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疼痛及炎性反应程度、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0.5±2.3)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5.2±2.1)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换药时疼痛反应多为1级以下,对照组多为2级以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轻度色素沉着,对照组有5例出现明显色素沉着;对照组有2例创面愈合后留有瘢痕,未影响功能;2组均无明显感染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惠尔系列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时能为创面提供密闭的湿性环境,减轻换药时的疼痛,促进创面结痂、脱落、愈合,缩短病程,减少瘢痕的形成及色素沉着,是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理想敷料.

    作者:王明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RRM1、β-Tubb3、ERCC1表达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核苷酸还原酶M1(RRM1)、人微管蛋白β3(β-Tubb3)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吉西他滨、紫杉类和铂类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Ⅲb/Ⅳ期NSCLC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试验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溶解曲线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RRM1、β-Tubb3、ERCC1 mRNA的表达,并根据RRM1、β-Tubb3表达结果,试验组选择铂类联合吉西他滨(GP方案)、长春瑞滨(NP方案)、紫杉醇(TP方案)或培美曲赛的两药化疗方案;对照组随机给予任何一种两药联合化疗.比较2组化疗疗效及总生存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6.1%和31.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7%和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生存期分别为11.2个月和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0.7%,较对照组32.6%显著增高(P<0.01).NP、T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6.7%,较对照组29.5%显著增高(P<0.01).试验组ERCC1 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8.7%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表达与高表达生存期分别11.4个月和1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RRM1、β-Tubb3表达水平指导Ⅲb/Ⅳ期NSCLC个体化治疗较随机选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可明显提高客观缓解率.

    作者:刘海涛;陈余清;李殿明;李伟;王效静;黄礼年;闵生萍;张永;徐晓玲;孙耕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二尖瓣手术21例护理体会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小切口行复杂心脏手术操作,以减轻手术创伤,同时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1].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二尖瓣手术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程咏;常芸;陈娟;王秋静;张金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室温下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分离胶/促凝剂管(分离胶管组)和肝素抗凝管(肝素管组)采集3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在1 h内离心并测定标本中NSE水平,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0.5)℃放置2、3、4 h的NSE水平.结果:分离胶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与1 h内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1~4 h NSE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分离胶管组(P<0.01).结论: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室温放置4 h内的分离胶/促凝剂管血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核,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谢军;张侠;李红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改良式新阴式子宫切除术(TVH)和常规阴式子宫切除的效果.方法:对子宫增大如12~ 18 孕周、子宫质量270~430 g 的37例患者采用传统的TVH 术式(传统组);对子宫增大如12~16孕周,子宫质量280~330 g的32例患者采用改良式的TVH手术方式(改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后排气时间、副损伤.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 P<0.01).结论:改良式TVH手术方法非常简捷,不需要特殊器械,对于大子宫切除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肖成炜;许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氧气湿化瓶集中清洗消毒的效果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集中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送检消毒供应中心氧气湿化瓶30件为实验组,另取科室自行消毒处理氧气湿化瓶30件为对照组.采用目测法、采样检测法进行效果评价,比较2组消毒结果.结果:对照组目测法合格率33.3%,细菌培养合格率43.3%;实验组目测法和细菌培养合格率均为100.0%.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湿化瓶集中清洗消毒效果确切可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葛多云;陈付华;张淑琴;马民;蔡玉娟;陈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艾司洛尔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FMD)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5例和艾司洛尔组55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以抗病毒、降颅压、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细胞等治疗,艾司洛尔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艾司洛尔.入院时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3 d后复查,比较治疗前后心肌酶及NE变化情况.结果:重症HFMD患儿心肌酶及NE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和艾司洛尔组治疗后LDH、CK、CK-MB及N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组治疗前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艾司洛尔组上述各指标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艾司洛尔治疗小儿重症HFMD能有效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朱磊;刘冉;胡丹;朱晓新;刘开勋;魏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贲门失弛缓症改良Heller's手术围术期护理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以食管下段括约机失弛缓为特征,其病因不明,但大多数学者[1-2]认为贲门失弛缓症属于神经源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对患者的机体及精神均造成一定的危害[3],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保证.2007~2012年,我院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6例,成功地进行了Heller′s手术加胃底折叠术,同时在细致周到的围手术期护理下,患者较快地痊愈.现就围手术期的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岳峰;李玉洁;杨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作用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d)、氢氯噻嗪(12.5 mg/d),服药1年;治疗组(40例)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每天1片(含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服药1年.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 、反射波增压指数和C-IMT,1年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F-PWV减慢,C1和C2显著提高,反射波增压指数明显下降,C-IMT减少(P<0.01),而2组肱动脉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降压的同时可显著地降低了高血压患者C-IMT,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

    作者:朱雁洲;施展;叶椿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外科救治

    目的:探讨急性脑肿胀在神经外科颅脑外伤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将60例颅脑外伤后大脑半球颅内血肿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30例和保守治疗组30例.结果:开颅手术组26例(86.67%)存活,4例(13.33%)病死;保守组22例(73.33%)存活,8例(26.67%)病死.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术前出现急性脑肿胀需及早行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必要时切除膨出脑组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与保守治疗患者疗效相当,故应慎重选择开颅手术治疗.

    作者:郑夏林;张少军;韩易;刘后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在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2组患者采取自评方式进行心理、生理舒适度的评价,借鉴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生理舒适度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孙青;曹云美;华要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脑梗死急性发作中的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同年龄段脑梗死人群与普通人群血清中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差异.方法:选取93例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92名,对实验室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HDL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脑梗死患者TC/H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 TC/HDL在脑梗死疾病急性发作中有别于同年龄普通人群,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阮桂琴;吕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玉;王启之;燕善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机械通气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70例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34例行常规机械通气为对照组,36例行BAL为观察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测2组外周血的TLR4表达水平,同时采用ELL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第1天外周血TLR4、TNF-α、IL-6和IL-8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5天TLR4、IL-6和IL-8及治疗后第3天和第5天TNF-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机械通气并BAL治疗后第1、3和5天TLR4、TNF-α、IL-6、IL-8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表达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机械通气治疗后第1、3和5天TLR4、TNF-α、IL-6和IL-8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TLR4表达水平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观察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室时间、首次撤机成功率、再上机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能够提高COPD机械通气患者外周血TLR4表达水平,增加脱机成功率,提示COPD治疗与机体的固有免疫相关性.

    作者:金炬;刘帮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