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时RT-PCR定量检测NGF mRNA表达水平方法的建立

杨克红;祝晓光;蒋志文;刘浩;吴华璞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生理学, 大鼠, 实时定量PCR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逆转录(SYBR Green ⅠQ-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以Trizol一步法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以Oligo(dt)18为引物逆转录产生cDNA,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法实时检测NGF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熔解曲线分析NGF mRNA检测的特异性,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内参照对NG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的大鼠NGF mRNA SYBR Green Ⅰ实时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成功建立实时RT-PCR检测NGF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其中行部分切除成形术16例,次全切除术9例,全切除术3例.采用Ikeuchi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优1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9.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尽可能保留6~8 mm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健康半月板组织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戴永立;郑延贵;黄明;王开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护理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并且得到公认.经典的途径是从股动脉进行操作,而经桡动脉途径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且易于观察等优点被大家所接受.本文对我院30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孔德荣;贾苏豫;杨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及数字化X线征象分析

    目的: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及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方法:对1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因乳腺无痛性包块就诊,触诊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好.影像表现:肿块密度均匀,仅1例边缘模糊,其余边界清楚.其中5例呈分叶状.肿块内均无钙化,2例在肿块内下方及周围见粗颗粒点状散在钙化.未见毛刺征及皮肤异常等恶性征象.结论:认识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结合影像表现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玲玲;顾素英;杨菊萍;高之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出血21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并急性出血患者,积极根除Hp,同时做好心理护理、饮食调理及出院指导.结果:经迅速抢救和有效护理后21例均好转出院.结论:对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出血患者及时正确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张先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定期产检并预约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20例,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为未行早期干预组;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为行早期干预组,包括孕产期健康宣教、心理指导、药物干预等.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早期干预组的早产、产后出血、剖宫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均低于未干预组(P<0.05~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妊娠期高血压所致的产科并发症,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期母儿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章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胆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胆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胆手术患者218例,按术后镇痛方式分为3组:A组(n=75)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n=70)硬膜外镇痛(PCEA);C 组(n=73)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胃肠道功能(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镇痛情况.结果:C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均早于A组和B组(P<0.01),排便时间早于A组(P<0.05);A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晚于B组(P<0.01);C组患者术后静息、活动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均高于A、B组(P<0.01).结论:术后PCEA和PCIA均能提供完善镇痛,PCEA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晶;姚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icroRNA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RNA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发现,RNA的功能不只局限在蛋白质合成,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RNA的定点修饰以及染色质的结构组织等,其中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更是备受关注.

    作者:陈军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去铁胺对小鼠糖尿病随意型皮瓣成活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去铁胺(DFO)对小鼠糖尿病随意性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黑鼠被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后,在其背部制成1 cm×3 cm随意性皮瓣,将DFO用PBS溶解后,腹腔注射,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激光多普勒分析皮瓣的成活率和血流状况.结果:DFO组皮瓣的存活面积(88.44±6.56)%明显大于PBS介质组(61.64±7.63)%(P<0.01).激光多普勒结果显示,DFO处理组皮瓣各部分血流值均大于PBS组(P<0.01).结论:DFO能够增加糖尿病C57/BL6小鼠背部随意皮瓣的血流量和存活面积.

    作者:蔡源源;崔磊;李光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Leira等[1]研究提示,血肿扩大可使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增加4倍,对预后不良的影响更加严重.许多学者[1-3]也认为,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首要因素.因而认识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有效预测指标,有助于早期对高危患者及时给予手术或针对性的止血处理,可望改善血肿扩大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兴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DNMT1、DNMT3b s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b 微干扰RNA(siRNA)重组质粒,并鉴定其正确性.方法:构建DNMT1 siRNA重组质粒和DNMT3b siRNA重组质粒各4种,分别用BamH Ⅰ和Pst Ⅰ酶切、测序、鉴定.结果:用BamH Ⅰ和Pst Ⅰ进行双酶切后所有质粒均为阳性重组载体,每一种载体选择两个克隆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插入的寡核苷酸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DNMT1 siRNA重组质粒和DNMT3b siRNA重组质粒正确,可用于后续实验.

    作者:刘毅;张旋;魏涧;李虎宜;梁志恒;张栩亮;张有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对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于背部制备直径3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创面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剂)和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不含rhGM-CSF的凝胶基质),每组36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1、3、7、10、14、21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自创面形成后第7天起,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用rhGM-CSF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使新生血管再生加速有关.

    作者:刘继松;方勇;姚敏;俞为荣;杜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的社会支持及心理卫生状况,分析医院工作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卫生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一般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500名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年龄段、婚姻状态、职称、工作岗位医院工作人员在支持各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的医院工作人员社会支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SRRS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RRS总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多数与SCL-90的总分和各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制定心理疏导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作者:胡海萍;张少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Wnt3a影响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Wnt3a对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胎鼠海马中获得NSCs,使用免疫荧光法对NSCs及其分化情况进行鉴定.将NSCs与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共孵育,观察Wnt3a对NSCs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海马源胚胎NSCs具有增殖能力,可以传代培养,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与Brdu共孵育后,添加Wnt3a的实验组Brdu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机械分离、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获得的N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Wnt3a可以促进大鼠海马NSCs的体外增殖.

    作者:王永志;陈二涛;冯东福;毕永延;杨西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微创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评价微创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分析38例微创脑出血患者EN的临床治疗,对EN前和EN后2、14 d的血糖(GLU)、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血离子浓度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和全身营养情况.结果:2例患者再出血病死,其余患者完成EN方案.切口愈合良好,与治疗前比较,EN后血清GLU明显下降,ALB明显上升(P<0.01),血清ALT、BUN、血K+、Na+、Cl-和Ca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脑出血术后EN方案操作简单经济,能有效改善昏迷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丁家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低钾性麻痹38例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目的:分析引起低钾性麻痹的病因,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2010年38例低钾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经口服与静脉补钾,在24 h内血钾和肌力恢复正常,其中10例病因明确的患者在补钾的同时给予对因治疗,随访未再发生低钾症状.结论:补钾与病因治疗是预防和治疗低钾性麻痹发病的关键.

    作者:刘守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皮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出血13例

    目的:探讨经皮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外科术后或活检等术后反复出血的13例患者给予动脉造影术,对出血血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假性动脉瘤6例,造影剂外溢6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动脉栓塞后有12例出血得到控制.再出血1例,再次栓塞后仍未能控制出血,后诊断为血友病.结论: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迅速的特点.

    作者:许红;谢波;谭玉林;张阳;袁牧;杨培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复习用双吻合技术施行3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39例中吻合口漏3例.原因分别为吻合对合不确切、感染因素及吻合口潜在性缺血.均经非手术治疗愈合.其中1例术后吻合口轻度狭窄.结论:掌握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要点并注重操作细节是预防吻合口漏的关键.引流管放置部位、时间对吻合口漏的及时发现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维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阿米卡星血药浓度对呼吸道感染菌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的血药浓度与呼吸道感染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阿米卡星治疗,利用微生物法测定阿米卡星血药浓度,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系统做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阿米卡星血药浓度≤30 μg/ml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其耐药率分别为17.6%、24.7%、16.7%、17.1%;血药浓度>30 μg/ml时的耐药率分别为9.1%、14.6%、8.0%、10.5%,前2种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临床给药应依据药代动力学来分析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给药剂量达到阿米卡星的血药浓度预定值(>30 μg/ml),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细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王传海;张业新;耿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跟骨骨折CT检查及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跟骨骨折CT检查及三维重建的价值.方法:30例患者共54侧跟骨用美国GE LightSpeed型四排螺旋CT扫描仪行CT检查,其中26侧跟骨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扫描对局限性线样骨折及小塌陷性骨折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平片,而且三维重建可以更全面、立体地观察骨折全貌及伴随病变的特征,弥补了X线平片和轴位CT扫描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空间立体定位依据.

    作者:马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静脉预注硫酸镁抑制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静脉预注硫酸镁对丙泊酚注射痛的防治作用.方法:160例ASAⅠ~Ⅱ拟行择期外科、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M、L、K 及 S 组,每组40例.右侧手背静脉置入20 G套管针作为试验用药及全麻诱导通路,距腕部5 cm处扎橡皮静脉止血带.M组、L组、K组、S组分别静脉注射 20 mg/kg硫酸镁、0.5 mg/kg利多卡因、0.3 mg/kg氯胺酮及生理盐水5 ml.注药 1 min后松开止血带,以0.5 ml/s静脉注射1%丙泊酚2 mg/kg.以口述描绘评分法(VRS)评估各组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记录给药前、松开止血带后、麻醉诱导完成后、气管插管即刻各组患者的MAP、HR.结果:M组、L组、K组及S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25%、55%、50%和95%,M组、L组、K组注射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组(P<0.01);M组与L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K组、L组与K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L组、K组与S组比较,丙泊酚注射痛的严重程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M组、L组与K组间丙泊酚注射痛的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MAP、HR基本稳定.结论:结合止血带技术,静脉预注20 mg/kg硫酸镁、0.5 mg/kg利多卡因、0.3 mg/kg氯胺酮均能有效抑制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且对血压、心率影响轻微,其中以硫酸镁效果佳.

    作者:陈仁军;胡春涛;袁力勇;刘功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