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快速处理仪快速病理诊断70例分析

李志娟;王欣

关键词:组织切片术, 病理学, 临床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快速处理仪快速切片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术中超声快速处理仪快速切片病理诊断资料,并和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相比较.结果:70例术中明确诊断者67例,延迟诊断者3例,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结果完全相符.结论:超声快速处理仪快速切片可满足术中快速病理诊断需要,不仅可作出良恶性质的判断,而且能分出各种亚型;且成本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进展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EST)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Norris等(1966)将EST按性质分为三类:(1)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良性;(2)子宫内膜间质肌病(即淋巴管内间质肌病),低度恶性;(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

    作者:杨振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均治愈.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麻木6例;出现声音嘶哑4例,其中暂时性声音嘶哑3例;术后皮下出血1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术前应明确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指征,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遵循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原则,能有效减少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改善预后.

    作者:范彬;王善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分别检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ST)及结束后6、24、48、72 h和术后6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和β-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术前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中除CRP外均在正常范围内,cTnI和 CK-MB在术后6 h增高(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DH、HBDH 于术后24 h增高显著(P<0.01),CRP则于术后48 h达到峰值.血清cTnI与CK-MB两变量间在TST~T6d为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和其他标志物比较,相关程度较高.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先后都有异常的变化,监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有益于观察病情,减少猝死和其他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治疗的危险.

    作者:张凡;刘玉侠;陈建文;程佩萍;杨萍;张伦军;邓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尿道钬激光治疗腺性膀胱炎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治疗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经膀胱镜病理活检证实的CG患者行经尿道钬激光治疗,术后行吡柔比星20 mg+5% GS 40 ml膀胱灌注. 结果:2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8~27个月,19例治愈,6例好转,2例复发,无癌变. 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CG,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罗勇;曹志刚;刘军;贾瑞鹏;苏江浩;茅一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非鹰嘴截骨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评价非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2例临床资料.结果:按Cassbaum评分:优2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66%.结论: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固,能早期功能锻炼,且不截骨易为患者接受,是治疗C3型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许旭;朱辉;李学则;佟长征;任大营;胡正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为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和体征的中耳腔积液,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它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

    作者:付竞云;李秀琴;陈艳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分析69例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环节的护理经验.结果:69例中,67例取石成功,未发生并发症;余2例分别因结石较大、结石下方胆总管狭窄而中转剖腹手术.结论:认真细致地做好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护理配合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与HIE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确诊为HIE的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HIE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出生后第1天、第3天(急性期)和第7天(恢复期)血浆VEGF;同时测定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足月新生儿(对照组)出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VEGF.结果:HIE组患儿血浆VEGF在出生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天达高峰,以后下降,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变化对判断有无HIE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双云;徐家丽;沈怀云;周瑞;孔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3例和乳腺癌32例,应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多西他赛70 mg/m2 d1,顺铂40 mg d2~4,3周为1疗程)化疗2个疗程以上评价疗效.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7.9%,乳腺癌为31.3%;主要毒副作用均为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发热等,且Ⅳ度少见,未见明显肝肾毒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叶明明;胡文军;孙翠玲;周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低血压,血管并发症等情况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12例并发症患者均抢救护理成功,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观察及时,措施得当,护理到位,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危险性,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于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5-脂氧合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诊治涎腺MEC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检测5-LOX 在40例涎腺MEC、20例多形性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结果:5-LOX在涎腺MEC中表达率为67.5%,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0.0%和癌旁正常组织5.0%(P<0.01),5-LOX在高、中、低分化涎腺ME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0%、6/9和100.0%,肿瘤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LOX可能是涎腺MEC诊断和判断分化程度的生物学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廖圣恺;葛淑芬;承泽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严密观察50例重症HFMD患儿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及早快速脱水降颅压并采用大剂量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结果:41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重症患儿并采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基础;及时治疗,行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丁红美;祖大玲;张祝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68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平阳霉素(瘤体直径<5 cm、 5~8 cm、>8 cm,用量分别为8 mg、16 mg和24~32 mg).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1次48例,治疗2次11例,9例治疗3次后均治愈,瘤体内血流消失,总有效率为100%.术后5例出现低热,8例出现上腹痛伴呼吸困难,2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可用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蒲春华;黄柱华;林喃;谢广龙;刘新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20例.全麻诱导分别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1.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或芬太尼3~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5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并分析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5 min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芬太尼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芬太尼组与诱导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插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应激反应较弱.

    作者:李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肺心病患者(41例)与健康对照组(30名)血浆DDR及CRP水平.结果:肺心病患者血浆DDR及CRP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CRP浓度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病理生理过程.DDR反映肺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肺部微小血栓的诊断.

    作者:孙军;高忠和;刘刚;胡恩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影像诊断17例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环状胰腺的X线表现. 方法:对17例新生儿环状胰腺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9例合并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Ⅲ型肠闭锁.X线平片显示单泡征4例,双泡征12例,环状胰腺双泡征1例;上消化道碘剂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均为十二指肠第二段.远端圆钝,可见一小尖端(寿桃征),无造影剂通过15例;可见狭窄段及部分造影剂通过2例;15例环状胰腺特征性表现(小尖端)位于盲端的中心,呈向心性狭窄.结论: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多为梗阻严重,梗阻部位为十二指肠第二段,梗阻端形态多为钝状伴寿桃征表现.

    作者:田忠甫;张新荣;陈为红;郭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临床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方法:对<临床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采用比喻法、对比法、病例讨论法等多种传统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结论: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闵宏林;李凤云;刘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17例临产孕妇及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结果:临产孕妇较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和凝血酶凝结时间均明显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临产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对预防、诊断临产孕妇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承虎;许铁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16例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原因,处理方法采用牵引孔吸尽,交换钳头,钛夹钳夹止血.结果:术后未发生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中转开腹1例.结论:胆囊动脉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许长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六安市2008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六安市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8年9月从六安市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02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其他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5%)也较敏感,其次较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67.6%)、磷霉素(62.7%);耐药性高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96.1%)、头孢西丁(83.3%)、氨曲南(8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51.0%)及头孢吡肟也有明显耐药性(39.4%).结论:临床上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作者:朱贞祥;陶琼;曹炎;李家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