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ASSF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

蔡兆根;于东红

关键词:肿瘤/病因学, RASSF1基因, 抑癌基因, 综述
摘要:RAS相关结构家族RASSF基因1(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gene 1,RASSF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RAS家族相关基因,该基因的一种转录本RASSF1A被确认为是一种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其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异常,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就RASSF1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常见转录本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3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30例,术后预防感染3~5天,随访3~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3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有肌瘤48个,治愈44个,治愈率91.7%,好转率8.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不干扰内分泌功能,是目前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作者:万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腔解剖学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异常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鼻窦炎、鼻息肉并伴鼻中隔偏曲及中、下鼻甲肥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组32例作鼻内镜手术同期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30例单纯作鼻内镜手术,采用鼻内镜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56.6%(P<0.05);62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窦腔粘连12例,窦口粘连8例,其中治疗组6例,对照组22例.结论:鼻腔解剖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朱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妇女取宫内避孕器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妇女取宫内避孕器(IUD)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绝经后取IUD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米索前列醇200 μg阴道后穹隆放置12 h后行取IUD术,对照组直接取IUD,比较两组子宫颈软化及术中综合反应程度.结果:观察组子宫颈软化为81.7%,部分软化16.7%,欠佳1.7%,宫颈软化优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取IUD术中综合反应轻度为85.0%,中度13.3%,重度1.7%,综合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取IUD成功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取IUD术前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12 h,可软化宫颈,提高取IUD成功率.

    作者:叶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微创组6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6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81.67%)优于内科组(45.00%)(P<0.005).微创组病死率(11.67%)显著低于内科组(40.00%)(P<0.005).随访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患者病死率,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汪华;高洪波;李庆春;张宝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一清胶囊和维A酸霜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一清胶囊和维A酸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口服一清胶囊,外用0.025%维A酸霜;B组口服一清胶囊;C组外用0.025%维A酸霜.3组均同时口服螺内酯和复合维生素B,均各治疗6周.结果:联合用药总有效率为95%,但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一清胶囊联合外用维A酸霜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

    作者:殷红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laudin的研究进展

    正常机体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存在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成分,对维持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正常的结构、功能非常重要.claudin蛋白是构成细胞膜紧密连接至关重要的成分,其异常表达可导致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受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claudin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磊;葛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卵巢癌MMP-2、MMP-9和VEGF-C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MMP-2、MMP-9与VEGF-C的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97例卵巢乳头状癌组织进行MMP-2、MMP-9与VEGF-C蛋白的检测.结果:MMP-2、MMP-9与VEGF-C的表达与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的表达均高于Ⅰ、Ⅱ期(P<0.005~P<0.05);Ⅰ级、Ⅱ级和Ⅲ级的MM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9%、76.9%和91.7%,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9%、79.5%和94.4%,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6%、66.7%和72.2%,其阳性表达率均随着恶性肿瘤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05),有腹腔淋巴结转移者均高于无转移者(P<0.005~P<0.05).卵巢癌中,VEGF-C表达与MMP-2、MMP-9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MP-2、MMP-9与VEGF-C的过表达促进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VEGF-C表达与MMP-2、MMP-9表达分别具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MMP-2、MMP-9、VEGF-C蛋白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浸润转移及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郭冰沁;俞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在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异氟烷联合麻醉同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用于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时、术后清醒及拔管时间及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36例施行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组(联合麻醉组,n=18)和异氟烷吸入麻醉组(异氟烷组,n=18),观察两组患者术毕至完全清醒各主要指标,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联合麻醉组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明显快于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组(P<0.001),且全麻苏醒期血液动力学平稳.结论:施行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时,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优于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

    作者:邓宏平;黄丽;徐志云;石伯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腭裂修复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要点和经验.方法:对160例腭裂患者的手术、术中配合及护理的过程进行对比和总结.结果:通过积极的术中配合和护理,并随访观察,仅6例出现腭漏,其余均一期愈合.结论:在腭裂手术中,对配合和护理严格把关,抓好各个环节及操作管理,能帮助和促进腭裂手术的一次成功.

    作者:赵永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40例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对40例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术后不用抗真菌药.结果:40例均获治愈,随访6个月~4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损伤小,能彻底清除病灶,建立良好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通道,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方国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VEGF-C和VEGFR-3在卵巢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核酸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20例卵巢肿瘤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将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乳头状癌中VEGF-C 和VEGFR-3 mRNA及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P<0.01).二者在乳头状癌Ⅲ、Ⅳ期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05~P<0.05),腹腔淋巴结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05~P<0.05).结论: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卵巢肿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腹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通过检测VEGF-C、VEGFR-3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俞岚;甘怀勇;汪万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设计并构建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质粒.方法:以mdr1为靶基因设计具有短发夹结构的模板寡核苷酸,退火形成互补双链结构,再克隆至pSilencerTM 3.1-H1 neo载体,构建重组的短发夹shRNA表达载体.采用酶切法和测序法鉴定.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后显示有66 bp模板寡核苷酸片段和4.3 kbp的线性化的pSilencerTM 3.1-H1 neo载体片段.重组子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mdr1基因cDNA序列相符.结论:重组靶向mdr1基因shRNA表达载体构建正确,为进一步转染耐药的肿瘤细胞逆转肿瘤耐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干惠珠;张桂珍;张凤春;卜丽莎;杨绍娟;高申;郑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合并糖尿病3例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1].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研究表明,肺组织也是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2].目前临床上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合并糖尿病的报道较少,现就我科近两年收治的3例间质性肺炎合并糖尿病作一报道.

    作者:张晓猛;夏光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菌苗制备变形链球菌C型抗血清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菌苗制备变形链球菌C型抗血清的效果.方法:用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标准株ATCC25175制备成活菌苗和死菌苗,以活菌苗、死菌苗及联合菌苗(活菌苗加死菌苗)3种不同菌苗静脉注射免疫家兔,观察兔子的反应和死亡情况,监测抗体的产生.结果:活菌苗和联合菌苗均在免疫注射的第27~30天出现血清抗体(效价为1:32),但活菌苗注射后致死率高.结论:联合菌苗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的免疫方案.

    作者:叶卫伟;李颂;徐元宏;夏欣;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发展与应用

    在正畸治疗中,支抗的控制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支抗控制手段有口外弓、颌间牵引、横腭杆、Nance弓、唇挡、舌弓等,但它们存在不易控制、舒适性较差、依赖患者合作等不足,无法达到没有支抗丧失的绝对支抗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治效果,延长了疗程.

    作者:叶亮;王大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9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肾活检的并发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肾活检资料.结果:9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30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6例,膜性肾病10例,局灶性节段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4例,IgM肾病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肾小球轻微病变8例,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例.肾活检术后并发症:肉眼血尿3例,肾包膜下小血肿2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肾活检病理检查与临床密切结合,有助于原发性肾脏疾病正确诊断和治疗.肾穿刺术虽有一定并发症,但多不严重,是一项安全、简便的诊断操作.

    作者:白友为;吴永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泊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38例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上机后使用丙泊酚镇静,动态观察用药前、用药后、停药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及镇静效果,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停药时R、HR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而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用药前(P<0.05~P<0.01),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和意外.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作者:陶方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其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5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3例,病死率为9.0%,生存81例,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刘以尧;刘学刚;唐震;史向前;王祖义;李小军;周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导管碘化扩张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肿胀34例

    目的:观察40%碘化油经导管扩张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肿胀临床疗效.方法:40%碘化油经腮腺导管扩张灌注,根据临床症状变化渐进重复,如必要时于第2、4周分别再灌注一次.结果:经6~12个月随访,34例中治愈21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该方法针对儿童复发性腮腺肿胀的特点,具有相对彻底性、功能保留性、非破坏性等优点,是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来平;叶茂昌;李容新;宋中娥;龚飞飞;周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灌肠法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肠道灌洗法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1999年1月~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均采用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吻合.结果: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未发生吻合口瘘,19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结论:术中采用肠道灌洗法,使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肿瘤及吻合术成为可行.

    作者:蒋圣战;高成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