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切除食管中上段癌61例

刘以尧;周晓;李亚伟

关键词:食管肿瘤, 食管/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术的经验.方法:对61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手术入路、吻合方法进行改良,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流质管饲等.结果: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肺部并发症 2例;喉返神经麻痹7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手术入路改进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操作简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流质管饲,可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补充营养;该方法是切除食管中上段癌的理想方法.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QRS环大向量、初始极向量用于室性期前收缩定位

    目的:探讨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对室性期前收缩源点定位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50例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方位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源点位于QRS环大向量的对侧.结论:用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定位室性期前收缩源点,较初始极向量定位易测量,且定位准确性高.

    作者:贾乃仁;程晋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右半结肠穿孔2 例行修补术,左半结肠穿孔4例行双腔襻式造瘘.结果:2例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另4例存活.结论:手术以双腔造瘘即时开放为宜,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庄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插管腔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2例,>6~12 h 2例,均采用微导管技术经造影证实,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2例血管完全再通,>6~12 h 2例,1例部分再通,1例无效.再通后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其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作者:华元人;谭玉林;张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6例病理分析

    目的:了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 SP)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资料完整的病理切片,部分做粘液、网状纤维特殊染色的形态学观察.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躯干,复发率为25.0%.DFSP-MX型占18.8%,DFSP -FS型占12.5%,并见1例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论:DFSP各型组织形态多样,需多做切片寻找典型结构,或辅以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作者:焦福兰;孟宪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

    目的:研究双纸片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双纸片试验检测已知产ESBL的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结果:纸片间距为20 mm时,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参考菌株的敏感性为90 .9%,间距小于或大于20 mm时敏感性显著下降.双纸片试验检测临床菌株的阳性检出率为91 .43%,特异性均为100%.4种抗生素纸片单用对产ESBL菌总的检出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但均低于4种纸片联用(P<0.05~P<0.01).结论: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时,纸片间距对其敏感性有较大影响,多种抗生素纸片联用可以提高本试验的敏感性,因其操作方便,成本低,易于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穆新林;闵宏林;周昭彦;倪才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肺叶切除术后6例 ,食管贲门癌术后10例,胸部严重外伤6例.救治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给予呼吸支持及结果:抢救成功18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ARDS确诊后,应尽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包括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间歇正压通气等方法.

    作者:徐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白内障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原因.方法:对235例249眼行显微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33眼玻璃体脱出,发生于术中抽吸皮质时占51.5%,发生于娩核时占 27.3%,由于玻璃体腔压力增高占21.2%.结论:玻璃体脱出绝大部分与术者技术熟练程度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术前准备充分,可以预防和减少此并发症发生.

    作者:马帮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伤寒致心脏损害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认识小儿伤寒并发心脏损害的变化规律.方法:ECG、心肌酶及心钠素(ANP)检查,并对小儿伤寒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小儿伤寒所致的心脏损害多发生于起病后4~6天,同时多伴有低钠血症.结论:高度重视伤寒所致心脏变化,力争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卢伯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高温作业工人心电图分析

    为了探讨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笔者对175名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心电图观察并作分析,现作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选择本市轧钢厂、玻璃厂高温作业工人175名. 男130名,女45名;年龄25~50岁,工龄2~25年.对照组:同单位不接触高温作业的行政人员,男130名,女45名;其年龄、工龄分布与观察组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剔除既往有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者.

    作者:黄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微波固化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20例

    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病痛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本文总结肝脏微波固化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作者:李红春;胡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下颌骨骨折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下颌骨骨折后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牙槽骨骨折采用牙间结扎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部骨折采用颌间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牙间结扎、颌间拴丝弹力牵引辅以下颌石膏托外固定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等方法治疗.结果:271例除来院死亡、拒治、治疗失败共12例,总成功率达95.6%.结论:选择正确的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洪昌;李秀凤;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中耳常见的疾病 ,其特征是中耳粘膜炎症,继之出现中耳渗出,引起听力损失.特别在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近年来,在SOM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多方面的进展,现将有关方面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詹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神经内镜术清除脑内血肿15例

    目的:介绍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内血肿的经验 .方法:应用神经内镜清除15例脑内血肿,总结手术指征、手术要点和疗效 .选择病例具有以下特点:病因为外伤或高血压;手术时间为发病后5~36 h;无脑疝、深昏迷及脑中线结构移位>1.0 cm者.手术要点:术前精确定位;熟悉镜像特征;手术原则为大限度地清除血肿和减少出血.结果:治愈14例,1例术前即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全组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6例偏瘫有所恢复.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内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其要求是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掌握神经内镜的操作方法及清除脑内血肿的基本原则.

    作者:张少军;杨百春;苏贺先;娄飞云;马骏;刘长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国人肝静脉深度的变化对肝损伤手术方法的影响

    目的:通过定点测量30例正常尸肝静脉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分析其对肝损伤缝合方法的直接影响.方法:测量肝静脉在距下腔静脉2 cm、5 cm、10 cm处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 .结果:肝左静脉全部及肝中、肝右静脉根部距肝脏表面较近,<2.5 cm .肝中、肝右静脉距下腔静脉5 cm、10 cm处主干绝大部分深处肝实质内,达4.3~6.2 cm.结论:肝左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根部约2 cm范围内距肝脏膈面较近,便于肝静脉的缝扎、修补和较浅的创面缝合;肝中、肝右静脉2~5 cm段较适合创面缝合,但不适合缝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中段5~10 cm段深处肝实质内,操作困难,宜行裂口清创探查、肝动脉结扎和肝叶切除术等较大操作,但不宜缝合、缝扎.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琦萍;孟春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18例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97例,死亡21例,总病死率9.63%;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9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6例,严重感染4例,颅脑和胸部损伤2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48例次.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积极抗休克和合理手术是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围手术期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助于预防MOF的发生.

    作者:王振杰;丁红华;郑士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一起大学生风疹流行调查分析

    风疹多见于儿童,成人或青年人发病者较少.2000年4月,安徽财贸学院大学生中发生了一起风疹暴发流行.经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在短时期内疫情得到控制,现作报道.

    作者:何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淋病后尿道炎病原学检查92例分析

    目的:探讨淋病后尿道炎(PGU)的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采集92例患者的尿道分泌物作细菌及L型培养、解脲脲原体(UU)培养及沙眼衣原体(C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结果:共检出细菌54例(58.7%),UU和(或)CT阳性29例(31.5%),念珠菌2例(2.2%),尚有7例(7.6%)上述几项检验阴性.结论:淋病后尿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患者应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以明确诊断,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张正银;张文兰;耿和;孟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发生惊厥的烧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例死于惊厥,2例惊厥缓解后又因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其余均治愈.结论:高热、休克、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酸中毒等是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章祥洲;杨蔚;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细菌学阳性的39例医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特征呈非典型表现,并有多种易感因素.医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十分棘手,病死率为28.21%.结论:及时诊断,针对不同的易感因素,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前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行鞘内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均是降低本病发生的重要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王翠兰;李志军;娄飞云;张少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中多种癌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癌基因、抑癌基因和抗转移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6例子宫内膜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切片中的p53、p21、c-erbB-2、nm2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p53、p21、c-erbB-2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 8.18%、71.12%和72.73%,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40.00%、20.00%和46.67%(P<0.05 ~P<0.005).腺癌中有60.61%(40例)同时有多种基因表达,而nm23抗转移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多种基因异常表达是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赵发英;缪士霞;杜丹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