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切除术110例护理体会

王静

关键词:肝切除术, 外科护理, 再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10例肝切除病例护理分析,深入细致的研究达到佳疗效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除10例术后死亡、10例胆瘘、6例膈下感染、4例切口感染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愈外,其他经临床随访和观察近期效果良好,总治愈率90%.结论:肝癌或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行肝切除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术后的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植物神经性癫痫69例临床分析

    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征候.根据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上表现的发作症状也有相应的不同.本文旨在探讨小儿植物神经性癫痫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名雄;薛良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后颅凹胶质瘤并发脑积水先期分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后颅凹胶质瘤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先期分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后颅凹手术回顾分析与37例先期分流后行脑瘤手术比较.结果:先期积水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压降低,术后无肿瘤复发及粘连再次出现脑积水.结论:先期分流有利后颅凹肿瘤的切除,能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及术后粘连再次出现脑积水,为进一步放疗、化疗提供条件.

    作者:于振国;娄飞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膀胱癌组织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p53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56例膀胱癌组织及10例正常对照粘膜组织中p53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p53表达阳性率为51.79%(29/56),而正常对照粘膜中均无表达;p53阳性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Ⅰ级20.00%,Ⅱ级45.45%,Ⅲ级70.83%(P<0.05);T1期15.79%,T2期55.00%,T3期88.24%(P<0.005).p53阳性率及水平在低分化及侵袭性肿瘤中显著增高;p53阳性肿瘤患者比阴性患者肿瘤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和P<0.05).结论:p53过度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庆文;承泽农;周文生;胡永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高压氧治疗神经衰弱20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20例神经衰弱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并行疗效观察.高压氧治疗组有效率95%,常规治疗组有效率70%,并对本病行高压氧治疗的机制、疗效及时机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男8例,女12例;平均45岁.对照组男3例,女7例;平均43岁.病程为1~15年.主要临床表现:兴奋性增强,内抑制减弱,头痛失眠,易激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重症患者可彻夜不眠,微小刺激可焦虑不安,无客观体征.EEG显示皮层兴奋性增强,双侧对称低波幅快波.

    作者:王芳;陈世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先天致畸病原体感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先天致畸多种病原体(TORCH)感染的多重PCR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弓形虫、巨细胞病毒、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按照多重PCR引物设计的特殊要求,各设计一对引物,以四种病原体标准株为模板进行扩增.找出各病原体佳扩增条件,再进行综合分析,终找到一个理想的多重PCR扩增条件.结果:各病原体扩增片段及多重PCR扩增条带均清晰、均一,产量较高,无非特异扩增,片段长度与理论值一致;DNA测序证实,各扩增产物就是各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片段.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TORCH感染敏感、特异、快捷的多重PCR实验诊断方法,对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戴克胜;李玉云;郝艳梅;孟茵;许惠云;沈继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瓣膜重建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40例49条肢体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行自体大隐静脉片式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结论:此术式疗效好,无不良反应,且手术操作简便,宜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其适应证主要为轻、中度倒流性病变患者.

    作者:宋学斌;杨涛;陆军;耿桂飞;周恒;高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29例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的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周期性瘫痪发作诱因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控制状况.结果:1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无瘫痪发作;10例未控制者多次发作瘫痪.结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的关键是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

    作者:金国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例患者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用明胶海绵粉或颗粒进行栓塞.结果:即时止血率达100%.1例半年后复发,但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是咯血患者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阳;华元人;谭玉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较差条件下如何开展视网膜脱离(网脱)手术,提高治愈率.方法:对91眼网脱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冷凝合并外加压、环扎,联合注气及放液的术式.结果:治愈84眼,好转5眼,无效2眼.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能尽可能保留视功能,对于设备条件不足的医院,能有效地提高网脱治愈率.

    作者:钟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NA检测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套式PCR检测38例急性丙型肝炎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中HCV-RNA.结果:74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阳性68例,PBMC阳性44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15例(39.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阳性29例(80.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0.01).3例血清HCV-RNA阴性,而PBMC中HCV-RNA均阳性;8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RNA均阳性.结论:PBMC可能为HCV肝外贮存和复制场所,PBMC中的HCV感染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血清HCV-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作者:赵久法;林尔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踝部外翻外旋型骨折脱位临床治疗体会

    踝部骨折脱位临床极为常见,其中外翻外旋型骨折伴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笔者临床治疗50例,疗效满意,现予报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5年以来,笔者收治踝部外翻外旋型骨折伴脱位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6~60岁.左踝关节23例,右踝关节27例;扭伤16例,高处跌伤12例,机械性创伤22例.

    作者:许刚;卢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佳治疗方案.方法:50例均根据头颅CT和MRI确诊蛛网膜囊肿后,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50例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结论: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池之间的交通,是显微手术切除蛛网膜囊肿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少军;叶宏权;杨百春;马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生儿窒息31例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对此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998年11月~1999年3月,我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新生儿窒息31例.男23例,女8例;入院日龄为出生后1~3天.胎龄:<37周者9例,37~42周者20例,>42周者2例.

    作者:陈梅;齐少芹;金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髌骨骨折手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86例髌骨骨折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57例,髌骨部分切除10例,单纯石膏固定19例.患者术后均在护理人员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随访58例,时间6个月~1年,其中3个月内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12例,部分恢复5例,6个月~1年完全恢复6例,1年后未完全恢复6例,髌骨切除的单纯石膏固定,6个月内关节功能完全恢复20例.结论:髌骨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需要正确的指导;正确、早期、有效、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能使膝关节早日完全康复.

    作者:王桂秀;德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科急诊留院观察的老年人痰病原菌阳性率、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与临床经验用药作对照分析.结果:480例痰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150株,总阳性率为31.3%,其中G-杆菌占72.0%.药敏试验显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结论:老年人反复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的致病菌主要为G-杆菌,且耐药现象严重,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柏膺;郑丽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原发性纵隔肿瘤CT诊断76例分析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纵隔九分区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测定判断肿瘤的性质来源.结果: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6.05%(73/76).结论:CT对提高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术前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同时CT可鉴别引起纵隔增宽的非肿瘤性病变.

    作者:郭彬;赵淮河;张开华;杨臣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骶部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人体骶部解剖位置特殊,骶部肿瘤出现症状时已非早期,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颇为棘手.为使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手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围手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骶部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作者:杨克侠;曹慧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方法:以O-Dianisidin为基质,采用联大茴香胺酶比色法测定87名孕妇和65名健康非妊娠妇女血清铜蓝蛋白(sCP)的活力.结果:妊娠小于8周的妇女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的sCP活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大于8周的妇女sCP活力均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P<0.01),而晚期妊娠妇女sCP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妇女妊娠8周后sCP升高是其对妊娠期铜、铁代谢改变的一种适应;对一些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吕合作;胡守芬;陈治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肠道杆菌及其L型在慢性腹泻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肠道杆菌L型与慢性腹泻的关系.方法:取慢性腹泻患者的粪标本接种中国蓝平板及肠道杆菌L型平板,生长后按细菌型及细菌L型常规鉴定并做药敏.结果:51份粪便标本18份分离出致病菌及L型,总检出率为35.29%,其中细菌型11例,检出率为21.57%;L型7例,检出率为13.73%.结论:慢性腹泻患者应加做细菌L型检查,以防漏诊.

    作者:李凤云;唐素兰;孙晓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恶性肿瘤36例,良性肿瘤6例;其中十二指肠肿瘤7例,空肠肿瘤10例,回肠肿瘤25例;误诊25例(59.52%).原发性小肠肿瘤多见于回肠,临床表现无一定节律性和特征性,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为腹痛、腹块、贫血和消化道出血.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由于缺乏简便、可靠的诊断措施,往往导致误诊和延迟诊断,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作者:徐希岳;陈凤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