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定位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陈永翱;李志勇;范梦然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定向软通道技术,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72例患者中存活65例,死亡7例;在存活的患者中随访3~6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Ⅴ级4例。结论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弥漫性或灶性心肌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纤维坏死或退行性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的疾病[1]。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可改善,但会遗留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表现,或心脏进行性扩大,可能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极少数患儿呈现暴发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作者:陈元元;范晓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51例极重度感音性耳聋基因筛查分析

    目的:分析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在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中的突变类型及几率。方法选取51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语前聋39例,语后聋12例,采取外周血,应用基因诊断方法进行GJB2、SLC26A4和12srRNA 1555G、C1494T位点突变检测。结果51例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儿中检测到13例致聋基因突变,突变率25.49%。GJB2基因突变7例,突变率13.73%(7/51),其中1例同时合并SLC26A4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5例变,突变率9.80%(5/51);12srRNA 1555G 和12srRNA C1494T基因突变各1例,突变率1.96%(1/51)。结论极重度感音性耳聋常见的基因突变是GJB2与SLC26A4基因突变;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较高,可常规进行耳聋基因检测。

    作者:刘少峰;卜苓南;伍丽娟;王传喜;冯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国汉族人群中 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对吡格列酮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的相关性及对吡格列酮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321例T2DM患者和34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KCNQ1(potassium voltage-gated channel,KQT-like subfamily,member 1)基因rs2237897位点分型;选择51例患者给予连续12周每天30 mg吡格列酮治疗。检测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相关(OR=1.918,95% CI 1.113-3.075,P<0.05)。携带KC-NQ1基因rs2237897 CT+TT基因型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的PPG (mmol/L)(DV -0.79±3.96 vs -2.75±3.8,P<0.05)下降值和DVPINS (mU/L)(DV 14.08±16.82 vs 28.69±19.11,P<0.05)增加值均显著低于野生CC基因型患者。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的易感性相关并影响吡格列酮的疗效。

    作者:孙泽华;张留福;叶志萍;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严重烧伤急性感染期创面菌种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期,创面感染菌群分布,为防治创面浸润性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住院的、总面积(TBSA)>31%、以深二度和三度为主的患者163例,性别年龄不居。在伤后13~15 d急性感染期,进行一次性创面分泌物普通培养,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程序进行操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结果判断。结果共得菌种24种、163株,阳性率为100%,其中假单孢菌属占首位(33.1%),次为球菌属(22.7%)。伤后10 d左右,预防性应用亚胺培南或头孢吡圬、万古霉素或呋喃妥因3 d;163例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伤面脓毒症,并顺利治愈。结论重度烧伤伤后13~15 d,应用亚胺培南或头孢吡圬、万古霉素或呋喃妥因,能预防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于晓锋;陶仁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 D64及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64及CRP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9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细菌性腹泻组(40例),病毒性腹泻组(36例)及非感染性腹泻组(20例);细菌性腹泻组分为轻度腹泻组(27例)和重度腹泻组(1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细菌性腹泻组CD64和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腹泻组及非感染性腹泻组(P<0.01);重度细菌性腹泻组 CD64较轻度组高(P<0.05);细菌性腹泻患儿治疗后,CD64及CRP表达水平下降(P<0.01);治疗前CD64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联合检测CD64和CRP水平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及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程蓉;吴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T定位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72例患者中存活65例,死亡7例;在存活的患者中随访3~6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Ⅴ级4例。结论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陈永翱;李志勇;范梦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VAAS )的介入治疗方法,总结分析经导管栓塞VAAS 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采用弹簧圈、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介入栓塞治疗VAAS 的临床资料。1例脾、胰横动脉多发动脉瘤栓塞流入、流出动脉及“三明治”栓塞法;1例脾中段巨大动脉瘤栓塞流入、流出动脉+填塞瘤腔;1例肝右动脉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及1例左支气管动脉瘤栓塞流入动脉+填塞瘤腔。1例带颈肝动脉瘤单纯填塞瘤腔。5例医源性肾假性动脉瘤单纯栓塞流入动脉。结果9例VAAS 均一次栓塞成功,但1例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再次栓塞成功止血。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3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动脉瘤未复发。结论经导管置入弹簧圈栓塞VAAS 安全有效。

    作者:江谋应;金涛;王金林;徐万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TV T-O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探讨TVT-O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寻找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应用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治疗经过。结果3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20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5~35 mL,平均15 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32例患者均无漏尿,痊愈率100%。2例出现排尿困难(6.3%),经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5~7 d恢复正常排尿。2例(6.3%)出现腹股沟疼痛,经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TVT-O是治疗女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毅;于德新;谢栋栋;张涛;丁德茂;陈磊;闵捷;邹慈;张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4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64例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272份血液标本中共培养出77株(28.30%)病原菌,其中G-菌60株(占77.92%)、G+菌14株(占18.18%)、真菌3株(3.90%),1例患者发生混合细菌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1.55%)、肺炎克雷伯菌(12.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69%)、金黄色葡萄球菌属(3.9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71.88%和5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和88.88%。G-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耐药率低。结论引起血液病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对G-菌及G+菌敏感的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建议选用抗G-菌为主、兼顾G+菌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吴凡;翟志敏;刘周;秦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以胸闷为主诉的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充分认识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胸闷患儿诊断中的作用,同时了解以胸闷为主诉的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对3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的胸闷儿童进行临床及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闷,均不伴有肺部哮鸣音,伴有过敏性疾病者14例次,一二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者19例次,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闷是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魏文;吕敏;华山;尚启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文拉法辛缓释剂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Me 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文拉法辛缓释剂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icense Direct、EMbase、CBM、VIP、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文拉法辛缓释剂与帕罗西汀比较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 Cochrane Handbook 5.0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 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合计633例抑郁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治疗8周后文拉法辛缓释剂组与帕罗西汀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67,1.82),P=0.70],其终治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OR=1.29,95%CI(0.91,1.82),P=0.16]。但是治疗2周后文拉法辛缓释剂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改善优于帕罗西汀组[MD =-1.30,95%CI(-1.50,-1.10),P=0.00001],提示文拉法辛缓释剂起效较帕罗西汀快。②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便秘、口干、恶心等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2种药物远期疗效相当,但文拉法辛缓释剂起效较快;两组不良反应相似,症状均较轻,安全性较好。

    作者:胡婷婷;芮贝贝;徐维平;杨静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计量单位的标注要求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个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间距;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5%~20%,(10±1)%,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应4 cm ×10 cm ×6 cm,不能用4××6 cm;数字和英文单位之间应空1/4个汉字间距。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名称和代号,如μm、km、kg、L、mol·L-1、kPa;小时、分钟、秒应用h、min、s表示;N(当量浓度)应换算成mol·L-1;kPa和cmH2 O应该算成mmHg;表示物质在人体的含量统一用(升)作为分母,不得使用带词头分母,如/mg/、/dl、/mm3等;构成比一律用小数表示,如中性粒细胞占70%应改成0.7。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 )技术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改良 Rankin 量表(mRS )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应用1 H-MRS技术测定脑内代谢物NAA、Lac峰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AA峰值升高、Lac峰值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的判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克强;左克扬;刁士元;孙巧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循环压力泵预防髋部周围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合理使用时间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循环压力泵预防髋部周围手术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合理使用时间。方法选取150例髋部周围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使用循环压力泵的频次和时间不同随机分为五组,比较五组患者术后1周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组1和组2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1);组3和组5间纤维蛋白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组1和组4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双侧P为0.98>0.05)。结论每日使用循环压力泵2次,每次40 min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而且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支出费用,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赵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亚低温治疗儿童重型、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某儿童医院PICU接受治疗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60例病例资料,其中亚低温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生命体征等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亚低温组GCS 评分较对照组高,体温和心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组,治愈21例(77.8%),有效4例(14.8%),无效(7.4%);对照组,治愈15例(45.4%),有效12例(36.4%),无效6例(18.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治疗有助于保护患儿的脑功能,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徐卫华;李迎春;解启莲;金丹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适宜对象。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90例,平均住院21 d,7~10 d即能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内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统计其功能恢复情况,其优良率按Harris评分为92.2%。结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治疗高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但应注重掌握手术适应证,规避手术风险。

    作者:李环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调强放疗小野小跳数TPS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差异的研究

    目的:对调强放疗中的小野和小跳数在TPS计算与加速器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指导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在TPS中设计小野和小跳数计划并导出,与在加速器上进行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小跳数测量中,2MU以上的通过率均>83%;在小野测量中,面积大于2 cm ×2 cm的射野通过率均>80%。结论对TPS计算的小野和小跳数需进行手动适当调整;MLC的到位精度对小野的影响比较大,MLC的质量控制不容忽视。

    作者:王磊;王晓梅;姚玉娟;吴建军;江大华;崔晓俊;陈维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在脑膜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估CT双期血管造影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准确性。结果40例脑膜瘤中,肿瘤未累及血管者21例,侵蚀动脉者10例,侵犯静脉窦者9例,侵犯颅骨者12例,其术中吻合度分别为90.5%、88.9%、100%和91.7%。结论 CT双期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与动脉、静脉窦及颅骨的关系,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有非常重要价值。

    作者:李庆祝;翟建;韩剑剑;戴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S)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准确性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先予静脉泵注腺苷注射液[剂量为0.14mg/(kg·min)]6 min,注射3 min时静脉注入核素显像剂99m Tc-MIBI925 MBq,1 h后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若显像异常,次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所有患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将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其中单支病变7例,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3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2例为阳性,2例阴性;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未见明显狭窄,其中4例为壁冠状动脉,2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为14例阴性,4例为阳性。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87.5%,准确性为81.25%。结论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 CAG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联用能充分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选择。

    作者:彭晓云;许邦龙;吴继雄;李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髓后封失活剂,分次根管消毒、根管充填等常规根管治疗。结果治疗48 h后,有效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疗效综合评价,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充治疗可以减少术者的操作程度和患者的痛苦、就诊次数和受感染几率。

    作者:陶翠竹;江长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