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王晓梅;姚玉娟;吴建军;江大华;崔晓俊;陈维平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4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64例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272份血液标本中共培养出77株(28.30%)病原菌,其中G-菌60株(占77.92%)、G+菌14株(占18.18%)、真菌3株(3.90%),1例患者发生混合细菌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1.55%)、肺炎克雷伯菌(12.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69%)、金黄色葡萄球菌属(3.9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71.88%和5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和88.88%。G-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耐药率低。结论引起血液病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对G-菌及G+菌敏感的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建议选用抗G-菌为主、兼顾G+菌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吴凡;翟志敏;刘周;秦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 )技术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改良 Rankin 量表(mRS )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应用1 H-MRS技术测定脑内代谢物NAA、Lac峰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AA峰值升高、Lac峰值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的判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克强;左克扬;刁士元;孙巧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现为小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牛津病理分型特点。方法80例经肾穿刺活检诊断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根据其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分为尿蛋白≤500 mg/24 h;500~1000 mg/24 h;>1000 mg/24 h三组,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特点中尿蛋白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临床指标中尿蛋白量与估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牛津病理分型中各指标与尿蛋白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尿蛋白≤500 mg/24 h 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评估尚须进一步明确,对500~1000 mg/24 h需加以重视、强调积极的肾活检及临床干预。
作者:张晶晶;郝丽;王德光;秦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L-OHP)在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失败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5例FOLFOX和(或)FOLFIRI方案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应用本方案治疗: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15 min,dl,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3 h,dl,避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21 d为1个周期,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一次疗效及安全性,病情进展或毒副作用不能耐受则终止该方案,多治疗6周期。结果入组患者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后客观有效率RR(CR+PR)为28.6%,DCR(CR+PR+SD)为71.4%;不良反应主要是转氨酶升高(48.6%)、末梢神经感觉异常(45.7%),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脱发等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结直肠癌经FOLFOX和(或)FOLFIRI方案治疗失败后予雷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仍有效,无交叉耐药,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可耐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
作者:宋文灿;潘明;徐金发;郑中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预防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术后替罗非班维持应用24~36 h;对照组:67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 U,皮下注射3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支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植入支架的数量、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支架所释放压力和术后小管腔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3)vs.11.94%(7/67),χ2=3.9080,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3%%(9/43) vs.17.91%(12/67),χ2=0.0209,P>0.05]。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大大降低了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
作者:周多辉;汪芳松;钱福东;张朝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安徽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的相关性及对吡格列酮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321例T2DM患者和34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KCNQ1(potassium voltage-gated channel,KQT-like subfamily,member 1)基因rs2237897位点分型;选择51例患者给予连续12周每天30 mg吡格列酮治疗。检测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相关(OR=1.918,95% CI 1.113-3.075,P<0.05)。携带KC-NQ1基因rs2237897 CT+TT基因型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的PPG (mmol/L)(DV -0.79±3.96 vs -2.75±3.8,P<0.05)下降值和DVPINS (mU/L)(DV 14.08±16.82 vs 28.69±19.11,P<0.05)增加值均显著低于野生CC基因型患者。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KCNQ1基因rs2237897多态性与T2DM的易感性相关并影响吡格列酮的疗效。
作者:孙泽华;张留福;叶志萍;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成分血在治疗产后大量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30例产后大量出血患者,分为两组,Ⅰ组是单纯产科因素,Ⅱ组合并激活凝血、纤溶、抗凝系统的疾病。统计分析两组总出血量、凝血功能异常发生时出血量及发生时间,各组血液成分应用比例。结果两组全部治愈。Ⅰ组当出血达一定量(3000±400 mL)时,才发生凝血功能异常,Ⅱ组在出血的早期(出血量1000±400 mL)即出现了凝血功能异常。结论产后大量出血时,应警惕凝血病的发生,早期输注血浆有助改善预后,合理使用成分血,对处理产后大量出血十分重要。
作者:杨湘玲;方向东;孙金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二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减少甲状腺二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甲状腺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24(13.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气管软化6例,喉返神经损伤9例,喉上神经损伤7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0例。统计分析提示:病灶大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是否涉及同侧手术及手术方式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行冰冻检查可减少不必要的二次手术;手术中不能排除为甲状腺癌时,行患侧腺体全切可减少二次手术并发症。
作者:卢灿亮;余宏铸;钱叶本;熊奇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量输液进行治疗,评价两种方法救治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使用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为7.50%,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产后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大剂量补液措施,且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杨翠英;张淑婷;吴晓瑜;赖锐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MS的临床资料。结果 MS的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63.0%)、感觉障碍(56.3%)及视觉损害(37.8%)为多见,其次是走路不稳(23.5%)、大小便障碍(18.4%)及精神异常(12.6%)等。MS患者首次发病后容易误诊为其他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性脑炎(12.6%)和脑梗死(16.8%)多见,癫痫(3.3%)及精神疾病(6.7%)也不少。结论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充分认识MS临床特殊性,结合多项辅助检查以提高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作者:胡梅;常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及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2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30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例数、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手术并发症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且与传统开腹手术有同样的根治效果。
作者:孙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调强放疗中的小野和小跳数在TPS计算与加速器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指导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在TPS中设计小野和小跳数计划并导出,与在加速器上进行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小跳数测量中,2MU以上的通过率均>83%;在小野测量中,面积大于2 cm ×2 cm的射野通过率均>80%。结论对TPS计算的小野和小跳数需进行手动适当调整;MLC的到位精度对小野的影响比较大,MLC的质量控制不容忽视。
作者:王磊;王晓梅;姚玉娟;吴建军;江大华;崔晓俊;陈维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S)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准确性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先予静脉泵注腺苷注射液[剂量为0.14mg/(kg·min)]6 min,注射3 min时静脉注入核素显像剂99m Tc-MIBI925 MBq,1 h后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若显像异常,次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所有患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将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其中单支病变7例,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3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2例为阳性,2例阴性;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未见明显狭窄,其中4例为壁冠状动脉,2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为14例阴性,4例为阳性。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87.5%,准确性为81.25%。结论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 CAG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联用能充分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选择。
作者:彭晓云;许邦龙;吴继雄;李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手术中护士配合的工作,并对其关键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手术中,护理人员的配合工作。结果我院施行的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术共7例,均收到良好效果,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在术前应做好特殊仪器设备和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维持体温和循环的稳定,严格执行无瘤技术操作规程,熟练准确地配合完成手术各个步骤是提高手术效率及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徐铭;穆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估CT双期血管造影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准确性。结果40例脑膜瘤中,肿瘤未累及血管者21例,侵蚀动脉者10例,侵犯静脉窦者9例,侵犯颅骨者12例,其术中吻合度分别为90.5%、88.9%、100%和91.7%。结论 CT双期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与动脉、静脉窦及颅骨的关系,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有非常重要价值。
作者:李庆祝;翟建;韩剑剑;戴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安徽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期,创面感染菌群分布,为防治创面浸润性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住院的、总面积(TBSA)>31%、以深二度和三度为主的患者163例,性别年龄不居。在伤后13~15 d急性感染期,进行一次性创面分泌物普通培养,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程序进行操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结果判断。结果共得菌种24种、163株,阳性率为100%,其中假单孢菌属占首位(33.1%),次为球菌属(22.7%)。伤后10 d左右,预防性应用亚胺培南或头孢吡圬、万古霉素或呋喃妥因3 d;163例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伤面脓毒症,并顺利治愈。结论重度烧伤伤后13~15 d,应用亚胺培南或头孢吡圬、万古霉素或呋喃妥因,能预防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于晓锋;陶仁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胸闷,右侧胸痛不适1个月,进行性加重于2013-03-27入住我科。2013-02-14无诱因下出现轻度胃寒,测体温37.8℃,输液2 d无好转。2012-02-18其他医院胸片提示胸腔积液,给予间断穿刺放出血性胸水,总量约2000 mL,胸水控制不佳,并出现胸闷,右侧胸痛进行性加重,少量干咳,乏力。既往体健,否认传染性疾病史,否认石棉接触史。入院查体:消瘦明显,痛苦貌,T:36.5℃,P:96次/min,R:20次/min,BP:130/75 mmHg (1 mmHg=0.133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肺呼吸音减低,无干湿性音,叩诊右肺呈浊音,左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心界不大,右侧胸壁静脉曲张,右侧胸壁饱满,右侧胸背部第9-11肋间压痛阳性。既往影像学检查:胸部CT(3月13日):右侧胸腔大量液性密度影,右侧胸膜及纵隔可见不规则显著增厚呈波浪状隆起,右肺受压变小,部分实变,右肺下叶受压实变影向右肺门聚拢(图1)。PET-CT(3月28日):(1)右侧胸膜广泛性不规则增厚,腹膜条带状增厚,FDG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侵犯腹膜;(2)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右肺球性肺不张(图2)。纤支镜检查未见异常;多次送检胸水:大量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PSA:0.4 ng/ml,FPSA:0.04 ng/mL,铁蛋白:1382 ng/mL,CEA:4.25 ng/mL,NSE:113.40 ng/mL,CYFRA21-1:5.94 ng/mL;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17.10 U/L;ANA八项正常;ESR:128 mm/h;胸水细胞学:未见癌细胞;胸水常规及生化:红色,浑浊,总蛋白52.4 g/L,LDH:3782 U/L,ADA:89U/L。李凡他试验(+),红细胞400000×106,白细胞480×106,多个核85%,单个核15%。2013-04-02在B超定位下行胸膜病灶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恶性间皮瘤。根据上述资料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伴广泛腹膜受累。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一周期,2013-05-03胸腹部CT可见胸水略有减少,但新出现腹水,并膈肌及腹膜多发结节状突起(图3),综合评价疾病进展,更换培美曲塞+顺铂化疗一程。
作者:李娜;轩菡;陈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充分认识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胸闷患儿诊断中的作用,同时了解以胸闷为主诉的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对3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的胸闷儿童进行临床及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闷,均不伴有肺部哮鸣音,伴有过敏性疾病者14例次,一二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者19例次,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闷是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魏文;吕敏;华山;尚启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