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荣;秦林忠
本文报告2012年度饮食业家庭成员人群乙型肝炎调查情况.共调查505人,HBsAg阳性率为9.31%(47/505),其中,男性占10.37%(28/270),女性占8.09%(19/235),P>0.05.受检查者中,年龄小8个月,大69岁.年龄越小,感染滴度越低.男、女平均滴度为1:330.疑似肝炎者占9.31%(47/505),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者占3.37%(17/505).
作者:韦启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护理对老年临终患者的影响、评价临终关怀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住院的62例老年临终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在护理的过程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对死亡的接受度和精神状况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对死亡的接受度和疼痛的控制情况这三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临终关怀护理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护理干预方式.
作者:张怡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肺炎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病原菌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病原菌转阴率为93.0%,对照组患者的病原菌转阴率为78.0%,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病原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的病原菌转阴率,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肺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病菌清除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老年肺炎治疗法.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护理措施.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0例,于血液净化后进行心理护理、氧疗护理、呼吸道护理、消化道粘膜护理、置管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病情观察和饮食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救治成功38例,其中29例经CT和胸片复查正常,2例CT显示肺部出现局部纤维化,肺功能正常;12例死于循环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血液净化后的精心护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徐水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将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其治疗方案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痛苦,而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有极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作者:依不拉音.阿不都瓦衣提;杨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氯丙嗪治疗高热引起的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安定针进行静脉注射,控制惊厥发生,观察组肌注或缓慢静注氯丙嗪1-2mg/kg/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高热引起惊厥的患儿采用氯丙嗪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且患儿的临床复发率较低,远期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利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方法:在查阅近十几年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分类、分布、功能、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副作用进行论述.结果: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许多的疾病治疗中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获得相应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广泛的临床使用前景;但需注意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蒙瑞;刘云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噪音是一种环境污染,会引起人体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长期的噪音暴露会使医务人员出现低工作状态和低落情绪,进而易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引发医疗差错事故.健康体检中心是医院内较易产生噪音危害的区域.本文通过探讨噪音对体检工作者的负面影响,分析噪音的来源,总结科学、有效的噪音暴露的干预措施,以期为体检者和医务人员逐步构建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
作者:彭虹;王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行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放疗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58例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护理.结果:通过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这58例患者都对放疗治疗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够主动配合进行放疗治疗,提高了放疗治疗的效果.结论:对行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放疗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高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经阴道分娩方式的可行性,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60例瘢痕产妇阴道试产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包括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同期60例非瘢痕产妇子宫阴道试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采用阴道分娩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从而降低分娩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在总结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股骨骨不连患者应用植骨术的效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建文;陈强;李梦幻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预防计划生育手术感染的措施,旨在为降低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提高其生活与生存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围术期对其实施全面的综合性预防感染措施,并进行术前手术室准备工作,根据患者计划生育手术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感染的目的.观察并记录计划生育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防治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88例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后,发生感染的人数为6例,感染率为6.82%,其中,手术伤口感染4例,急性内生殖器感染1例,慢性内生殖器感染1例.感染患者经对症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治愈.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内容,给予针对性的感染预防与治疗措施,能够较好地控制感染发生率.发生感染后,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作者:颜光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进行健康检查24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否能够认识到问卷中的各种因素是否为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如吸毒混合使用注射器、母婴传染、治疗丙肝的医护人员、一同进食、皮肤轻微创伤(文身、打耳眼)、易造成皮肤创伤的职业、输血、手术、共用牙刷、共用剃须刀、性行为等.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丙肝病毒感染的具体防治对策.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吸毒混合使用注射器、母婴传染、一同进食、皮肤轻微创伤(文身、打耳眼)等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认知较为深刻,认为其感染的几率较大.而对治疗丙肝的医护人员、易造成皮肤创伤的职业、输血、手术、共用牙刷、共用剃须刀、性行为等危险因素,认知较差.结论: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人们往往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感染风险加大.不过,丙肝病毒感染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遏制其发生.
作者:王国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旨在为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输液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有34例.对这34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从性别、输注药物的成分及是否属于肿瘤患者等方面将其与未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找出影响输液反应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注射器具污染、患者个体差异及用药不合理等因素是导致输液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实施输液反应预防措施后,我院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加强监控、严格管理是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李帮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为提高治疗老年人上消化道溃疡的疗效,及时治愈老年患者,减少患者的病痛.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甲硝唑、阿莫西林联合雷尼替丁口服治疗,且疗程结束后继续使用小剂量雷尼替丁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仅口服甲硝唑予以治疗.结果:上述联合治疗法与仅口服甲硝唑的治疗效果经对比,前者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后者的80.0%.结论:甲硝唑、雷尼替丁及阿莫西林3药联用是治疗老年人上消化道溃疡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可作为安全有效治疗此病的首选手段.
作者:李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数字MRI、钼靶摄影和CT在乳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于术前行钼靶、MRI扫描、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后诊断,对比其诊断准确性及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60例患者,发现肿块67例,其中,7例发现双侧乳腺均有肿块.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28例,乳腺纤维瘤39例.钼靶检查确诊乳腺癌21例,乳腺纤维瘤30例.MRI检查确诊乳腺癌25例,乳腺纤维瘤39例.CT检查确诊乳腺癌23例,乳腺纤维瘤38例.乳房MRI检查准确率为95.5%,CT检查准确率为91.7 %,乳房钼靶检查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6.1%.结论:钼靶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疾病,MRI、CT增强可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检出率.
作者:殷福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单纯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应用日本产KM-8800型、KM-8900型血液净化仪,对85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90次治疗,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进展情况及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结果:190次治疗共发生不良反应51次,占26.84%,经治疗及处理均好转,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经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做及时处理,整个治疗过程是安全的.
作者:马岩;曾晖;祁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08年7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0例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20例通过内科保守治疗痊愈,20例经反复胸腔穿刺抽气后痊愈,10例经反复胸腔穿刺抽气效差,后改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结论: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接诊医生一定要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时进行胸部CT检查,早确诊、早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作者:孟云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为护理对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已开始重视多元化护理教学.为提高多元文化护理教学的效果,就要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特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努力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而满足服务对象对多元文化护理的需求.
作者:庄丽娟;朱卫波;何美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总结目前阶段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与困难,提出改进方法,循序渐进开展药学服务,使医院药剂科的工作由保障药品供应型,转入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型上.
作者:陈晓林;陈刚;杨胜花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