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良;翁胜;李来
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26岁.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婚后3年未孕.体格检查:宫体:平位,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可;附件:从子宫右后方至脐下有一20 cm×18 cm×20 cm大小囊性包块,有轻微活动度,表面光滑,无压痛,左侧未及明显包块;肿瘤四项指标阴性.
作者:陈琦;郑穗生;王龙胜;相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切除胆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OC组患者.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综合疗效优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
作者:胡圣良;翁胜;李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数十年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随清晰度高的数字X线摄影(DR)的出现对肺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斑片状阴影表现的肺癌也多被提及,但病理为磷状细胞癌并早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少见,为早期的诊断带来了困难.
作者:代前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结石患者的发病时间分布及性别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855例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与分析调查.结果 泌尿系结石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有规律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受相关因素影响.结论 泌尿系结石是可预防的,通过加强卫生宣教,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提倡合理饮食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可减少发病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萍;陈来翠;孔翎;肖婷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心血管系统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僵硬度的增加能够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有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原因可能为动脉结构的改变导致反射波提前于心脏收缩期到达,使中心动脉的收缩压增加以及舒张压降低,从而易使左心室发生肥大和缺血[1-3].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外膜下心肌与内膜下心肌的冠脉血流量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内膜下心肌对于缺血缺氧的反应比外膜下心肌更为敏感,更易于发生缺血缺氧损伤[4].
作者:金艳;倪朝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病例增加,特别是肾移植手术的普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麻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排泄清除能力低,保水能力差,同时存在容量的重新分配、pH值的变化等病理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浆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进而引起乙酰胆碱清除率下降,从而引起血浆里游离的肌松药物水平变化,表现为药物持续时间延长、诱导和维持剂量增加及手术后的残余药物效应增加.
作者:许敏;魏昕;方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及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脑室内出血患者,29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血肿侧侧脑室外引流,所有患者均行尿激酶灌注治疗及腰穿释放脑脊液.结果 32例中ADL1(恢复正常)11例,ADL2(生活自理)8例,ADL3(需人帮助)5例,ADL4(卧床不起)2例,ADL5(植物状态)2例,死亡4例.结论 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可及时缓解颅高压;术后通过尿激酶灌注治疗及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可有效缩短引流时间,尽早清除脑室内积血,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绍玉;吴家贵;沈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观察及护理对于提高手术疗效、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手术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按Nakai O标准疗效评定,其中优12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硬膜囊撕裂1例,因静脉丛出血中转为开放手术1例,无神经根撕裂及切断发生.术后间盘摘除不全,并发马尾综合征1例,二次手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30 d,平均7d.住院7~40 d,平均12d.均无切口感染.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满意,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MED手术并发症、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海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皮锥颅引流术、颅骨钻孔引流术和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案、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1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分别对采用经皮锥颅引流术(A组,42例)、颅骨钻孔引流术(B组,47例)和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C组,50例)进行手术治疗,对不同组别的疗效和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ADL评分比较,A组和B组无明显差异,C组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A组和B组无明显差异,C组复发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述3种手术方法中,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效果好、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杨国瑛;王学富;张文彬;樊保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赛肤润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穿刺术的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方法护理的基础上于置管后即给予赛肤润喷涂,对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6%,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赛肤润喷涂能有效辅助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作者:谢玉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36例食管癌经腹右经胸根治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腹右经胸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上腹右胸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例死于心脏并发症,其余均顺利出院,无吻合口瘘、重度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右经胸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胸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安全、可靠,对淋巴结的清扫较彻底,符合对恶性肿瘤的根治原则,值得推荐和推广.
作者:张科;李学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病管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病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治能力,哮喘患者给予倍录米松吸入,并进行管理,每3个月评估1次,决定升级还是降级治疗,1年后重新评估.结果 2008年5~12月共发现哮喘患者101例,其中间歇性哮喘10例,持续性哮喘91例,71例持续性哮喘患者接受吸入激素治疗;1年后评估:改善12例,稳定7例,死亡2例,丢失50例.结论 培训基层医师、定期督导的结核病管理模式,可以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哮喘患者管理.
作者:饶会林;陈庆;方浩徽;陈文化;陈根旺;王菁;李志礼;杨建安;阚晓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后壁修补直肠前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经阴道后壁修补直肠前突,同时对合并肛门疾患一期处理的病例.结果 26例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术后并发血肿自行吸收,无直肠阴道瘘、阴道狭窄、感染等并发症,经术后6个月~2年随访,痊愈20例,显效6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经阴道后壁修补直肠前突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创伤小、视野清晰的优点.
作者:张瑜;武伟;聂伟;曹莹莹;王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ERCP/EST治疗胆管结石的护理措施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ERCP/EST治疗胆管结石患者术前护理、术中指导和术后护理. 结果 所有患者均准备充分,配合手术,除l例放弃继续治疗外,均取得手术成功. 结论 完善术前准备和指导,术后严密观察,血尿淀粉酶的监测,全方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巫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腹膜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心血管疾病占透析患者总病死率的50%以上,成为主要死亡原因[1].因此探讨腹膜透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对策,对提高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哮喘患儿外周血和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EOS)及血浆中IL-13、TGF-β1含量,分析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瑞氏染色检测外周血及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L-13、TGF-β1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也增高(P<0.05),IL-13水平较对照组高,而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及细胞因子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克昌;李维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PETCO2监测中CO2波形在单肺通气麻醉期间对肺泡通气及氧合功能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拟在右侧开胸手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3~75岁.丙泊酚1.5~2 mg/kg、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2 mg/kg麻醉诱导后37~39 F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左侧体位下听诊法证实双肺通气和隔离良好,待手术开胸实施左侧单肺通气后,依次采用预定通气参数(PP)和校准通气参数(AP)两种单肺通气参数设置进行机械通气.单肺通气参数设置包括潮气量(VT)、通气频率(RR)、吸呼比(I:E)和呼气末正压(PEEP);当SpO2≤90%时,双肺持续正压通气(CPAP),再次SpO2≤93%时,双肺CPAP,并依据CO2波形设置校准单肺通气参数,参数设置使CO2波形的形态趋近双肺通气时的CO2波形(双肺通气时的CO2波形作为基础波形).观察并记录单肺通气前、SpO2≤93%时、正压通气后、调整通气参数后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和通气参数值.结果 左侧单肺机械通气期间,PP设置的CO2波形与双肺通气明显不同,尤其以CO2波形的呼气相升支和肺泡平台支变化显著;并在较短时间内(18.5±3.7 )min发生SpO2明显下降(SpO2□90%),CPAP纠正后,继续采用PP设置,仍在短时间内(9.6±2.7)min出现SpO2≤93%;采用AP设置,均能够使CO2波形与双肺通气趋近,波形的呼气相升支与肺泡平台支夹角变小,且保持SpO2在正常水平.两种设置单肺通气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波形对调整单肺通气参数和肺泡及氧合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董春山;陆姚;余骏马;卢强;刘齐;吴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住院的41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肝硬化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临床特点、并发症、肝功能分级、转归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女性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肝硬化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大于肝硬化非糖尿病组(P<0.05),前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肝硬化非糖尿病组(P<0.05).肝源性糖尿病组和非肝源性糖尿病组的临床特点、Child-Pugh分级以及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与高龄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预后差.
作者:吴娟;胡乃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7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 7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有34例(47.2%)发生左心室肥厚,且随着肾功能损害的加重,左心室肥厚发生有逐渐增多趋势.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收缩压、血磷浓度升高及血红蛋白的降低有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舒张压、血清清蛋白、血糖、血脂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收缩压、血红蛋白、血磷等危险因素相关,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等,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育琴;卢进;陈欣;张洪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 三阴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流行学研究数据将乳腺癌视为一个整体,未作具体分型研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有明显差异.相关统计发现[1],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发于40岁以下绝经前非洲妇女,早孕、未哺乳和应用抑乳药物为其发生危险因素,其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
作者:刘骁蕾;王本忠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