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影响

华燕美

关键词: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摘要: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无手术治疗指征并且诊断为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别是介入治疗组、抗病毒联合介入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然后检验5、13、25、49w的肝功能,HBVDNA水平、HBeAg阴转率及转换率,AFP、CA199水平及凝血常规,计算child-Pugh评分.结果:抗病毒联合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与抗病毒治疗组明显降低(P<0.07).不同治疗方案的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Child-Pugh评分随治疗时间逐渐上升,在治疗25w后抗病毒联合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7).结论: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ALT水平,降低HBV DNA水平,提高HBV DNA不可测率及第48周HBeAg阴转率及转换率;降低AFP、CA199水平以及Child-Pugh评分.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相关文献
  • 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7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7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且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致残率、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尽快恢复患肢功能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建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中Her-2基因的可行性研究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检测乳腺癌中Her-2基因的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适合初筛,但是影响其检测准确性的因素较多,且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随着FISH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癌基因的检测,在发达国家,它不仅成为检测Her-2的一线技术,更是作为金标准.本实验严格按照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及美国病理家协会(CAP)于2007年联合公布发行的乳腺癌HER-2临床检测指南进行实验设计和质量控制,应用IHC及FISH技术两种方法进行浸润性乳腺癌Her-2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同时探索其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联系,为我国将FISH技术推广应用于乳腺癌Her-2基因的检测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作者:谢敏;刘敬义;韩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对先天性肛门闭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总结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旨在提高此病患儿的临床治效.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新生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并将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这54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均痊愈出院,经随访,在其1岁~1.5岁时均已形成正常的排便习惯,恢复正常的肛门功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新生儿肛门先天性闭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田英;韩小丽;潘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例招飞体检中肾结石并轻度肾积水患者的诊断报告

    目的:研究分析肾结石并轻度肾积水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并总结相关心得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体检的2名招飞对象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两名招飞对象均采用超声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发现,两名招飞对象均有肾结石,招飞体检结果不合格.结论:超声在检测肾结石的效果良好.

    作者:张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腺素α1对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胸腺素α1对哮喘发作患者气道高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118例哮喘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胸腺素α1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哮喘治疗,胸腺素α1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胸腺素α1,对比两组患者IL-4因子、IL-5因子及IFN-γ情况.结果:治疗后胸腺素α1组患者IL-4因子和IL-5因子显著少于常规组,IFN-γ显著多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胸腺素α1治疗哮喘患者,对其气道高反应抑制作用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宁其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垂体后叶素治疗68例剖宫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治疗68例剖宫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8例剖宫产产妇分别在胎儿娩出后予以肌肉注射垂体后叶素及催产素,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h出血量比较,对照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是85.29%,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不仅可更好预防剖宫产后出血,而且对于降低24h内产妇出血效果更佳.

    作者:葛爱春;张印如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谈信息化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众多领域,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护理工作中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其在提高护理工作的细致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对信息化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做一讨论.

    作者:郭艳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压氧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高压氧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颅内血肿体积、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血肿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中的效果显著.

    作者:罗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梗塞后遗症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滴脑栓通液治疗,治疗组在此法基础上给予中药、针灸和心理上的康复中和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8.33%,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有效疗法,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罗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析施行心理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进行心理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在为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4例患者进行治护的过程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特定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疼痛症状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常可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其中以焦虑、抑郁为多见.实施特殊的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消化内科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爱珍;杨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4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提高疗效的途径.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45例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症治疗基础性疾病,治愈21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8%.结论: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开展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基础性疾病,结合病情发展给予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潘祝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内镜下儿科食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目的:探讨内镜下儿科食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总结相关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配合医生选取合适器械,开展异物取出术.自开展内镜下异物取出术以来,有450例患儿安全取出异物,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食道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可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后遗症,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该手术的成功需要医、护、患三方的密切配合.

    作者:邹晓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5mg,每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脉血康胶囊(规格:0.25g*12s*2板),一次2-4粒,一日3次.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两组患者在病情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作者:吕桂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行为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在疼痛护理中使用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50例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疼痛护理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结果:术后疼痛护理是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恢复良好,对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对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时应用护理干预程序,是减轻患者疼痛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志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频电疗仪治疗35例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尿失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影响患者的家庭生活质量,虽然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这难言之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1],使其自尊受到损害.因此,尿失禁患者的身心健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从2011年1月至2012年 12月应用中频电疗仪治疗尿失禁,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章琼;梁燕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谈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本文探讨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其内容包括肝炎病毒检查、HIV检查、梅毒检查、TORCH检测.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有利于及时纠正高危妊娠,避免延误诊治,进而提高生育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何林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治疗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病程发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儿按照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常规机械通气疗法,为研究组患儿在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在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显效的有10例,治疗有效的有1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在研究组患儿中,治疗显效的有15例,治疗有效的有2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90.0%.研究组患儿的PaO2及PaO2/Fi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PaCO2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肺表面物质配合传统机械通气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可基本消除此病患儿呼吸窘迫的症状,显著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数,值得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付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甲亢治疗后引起的甲减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甲亢治疗后引起的甲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90例甲亢治疗后引起的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9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5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优甲乐进行治疗,给试验组患者在使用优甲乐的基础上,加用还少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在实验组的145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90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30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23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7%.在对照组的145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80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35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12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1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6%.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甲亢治疗后引起的甲减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可靠.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娟;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95%.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娄国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及护理的120例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非语言性沟通,如眼神、身体语言、脸部表情交流等.医院制作调查表,在患儿出院后,由患儿家属填写满意程度.结果:不管在服务态度还是护理技术上,观察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都在90%以上[1].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采用恰当的非语言性沟通方式有利于医生和患儿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作者:唐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求医问药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