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

曾繁余

关键词: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十二指肠镜, 腹腔镜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78例采用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者球囊扩张术(EPBD)加网蓝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恢复良好,住院时间5~17天,平均8.5天.均经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取尽肝外胆管结石,占同期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病人的92.85%.其中3例切开处出血,2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治愈.LC无中转开腹.结论 两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可行性强,住院时间短,有效、安全、符合微创;先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后LC更适宜.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息肉癌变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 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 cm及>2.0 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 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径>1.0 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 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作者:路亮;许建明;韦俊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体会(附37例病例分析)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辅以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外伤后出现的脑梗死的发现率越来越高.我科自2005以来共收治各种颅脑损伤近600例,其中合并脑梗死37例,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杨国瑛;张文彬;樊保华;王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SNL的认识,减少误诊,合理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13例SN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例患儿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SNL,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中位年龄10.3岁,男女之比约为2.3:1;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82%),可伴有肝或脾轻度肿大(30%);急性期多有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免疫学检查:T细胞亚群测定显示CD4+/CD8+降低(63%);病理特点为淋巴结广泛的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复发1例,其余病儿预后良好.结论 对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大的学龄患儿,除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外,应早期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SNL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病程多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亦有复发,应长期随访.

    作者:刘洪军;李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疗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35例行Ladd术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平片检查,16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12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33例患儿合并中肠扭转,33例患儿存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放弃治疗.结论 肠旋转不良易并发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佳选择.

    作者:叶桓;黄河;刘翔;左伟;张振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40例胃癌需作全胃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20例)和肠外营养组(PN,20例).于术后24小时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EN组与PN组间血糖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2.20±1607h)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66.40±20.82h)要早(P<0.05);同时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方法,既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了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又节约了医疗费用.

    作者:翁延宏;朱永龙;叶小利;江美芳;蒋明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尿道狭窄而无法进行常规尿道扩张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尿道扩张.结果 20例尿道狭窄病人均成功扩张,随访2个月~2年,排尿粗畅.结论 内窥镜直视下尿道扩张是一种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的有效方法.可避免尿道穿孔、假道等尿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可避免部分病人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郭松林;张书贤;王允武;章小毅;徐炜;彭伟;沈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肺部孤立性结节是指肺内单发的直径小于3 cm的软组织样高密度影;而直径大于3 cm的软组织样高密度影,则称为肺内肿块.肺部孤立性结节临床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主要是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炎性假瘤三者之间的鉴别诊断,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7年4月采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共检查肺部孤立性结节9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述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尼美舒利对脱氧胆酸诱导的HT-29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尼美舒利对脱氧胆酸(DCA)诱导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200μmol/L DCA加到HT-29细胞培养液中,同时给予不同浓度尼美舒利(50、75和100μmol/L),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Mrna,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COX-2表达,放免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 2)含量.结果 DCA作用HT-29细胞6 h,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4.2%±6.2%比7.1%±1.9%),PGE2合成增加(23.9 ng/L±1.3ng/L比10.5 ns/L±0.9 ng/L),尼美舒利对DCA诱导的HT-29细胞作用6 h可抑制细胞增殖,并可抑制DCA诱导的COX-2 Mrna表达,并抑制PGE2合成,上述作用均呈浓度一时间依赖性.结论 尼美舒利可抑制DCA诱导的HT-29人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COX-2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及PGE2合成,这可能是尼美舒利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韶春;赵春领;寇俊德;梁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2005年12月149例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对其中73例(观察组)进行了改良的子宫动静脉电凝、宫颈套扎方法、子宫体切取方法,与76例(对照组)参照Semm术式手术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0.69±27.26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120.65±23.86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手术出血量35.68±21.54 ml,对照组手术出血量60.07±24.39 ml,两组手术出血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中套扎线滑脱率:观察组1.37%(1/73),对照组5.26%(4/76),两组术中套扎线滑脱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25.28±3.34 h.对照组35.40±6.61 h,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3天体温:观察组37.5±0.3℃,对照组37.6±0.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宫颈残端出血率:观察组3.95%(3/73),对照组5.26%(4/7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套扎线滑脱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金万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丹奥80 mg/日静脉滴注,连用14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1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arthel)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且安全.

    作者:李雪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涎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涎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 超声观察肿块的形态、质地、内部回声、境界包膜和彩色多普勒表现,对33例涎腺肿块作出分型超声诊断,与病理特点进行对比.结果 病变检出率为100%.涎腺良性肿块声像图形态规则,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肿块多见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超声诊断良恶性肿块符合率为84.84%(28/33).结论 诊断的依据主要来自二维声像图,多普勒血流显像仅作为参考,可提高超声对涎腺肿块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瘘合并瘘体瘤样扩张1例治疗体会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fistual,CF)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血管间的异常通道,是由于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发育异常所致,为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尸检发生率0.29%,占先心病的0.25%~0.5%[1].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CF患者,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勤炯;王联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头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作用与临床效果.方法 7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降颅压控制脑水肿,平稳血压,营养脑神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头部亚低温治疗组3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YZK-1076型医用智能低温治疗仪,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使鼻咽部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3~5天.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2周进行头部CT扫描,测定脑出血及脑水肿量,于入院时及4周进行欧洲卒中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周时头部亚低温组脑水肿量显著减少,4周时欧洲卒中评分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头部亚低温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头部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安全有效.

    作者:苏西云;王雪晖;陈萍;兰明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肺囊肿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肺囊肿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囊肿24例(共28个囊肿)的发病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腔内及腔外邻近肺组织的CT表现.结果 左肺11个、右肺17个,含液囊肿8个,含气液囊肿19个,含气囊肿1个.含液囊肿增强扫描,囊壁增强,囊内无增强;囊壁钙化4个,囊内容物钙化3个,囊内出血2个;6个病灶合并感染.结论 肺囊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诊断价值可靠.

    作者:汪全治;朱普和;林承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股前外侧薄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9例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以降低致残率的措施,采用股前外侧薄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方法 自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在内科综合治疗,一般状况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采用股前外侧薄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9例.结果 9例患者中,8例获得成功,皮瓣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差异,恢复后均可负重行走,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无溃疡复发.结论 股前外侧薄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凌霄;徐田洪;王守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该蛋白芯片测定系统测定5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2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2种常规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itin、β-HCG、AFP、Free-PSA、PSA、CA125、HGH及CA153)的水平.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6.79%,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25%)和健康对照组(8.33%)(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消化道肿瘤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郑志存;钱进;朱伯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以及治疗,提高对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对5例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以发热和头痛为首发症状,3例出现恶心呕吐和颈抵抗,奥本海姆征阳性,1例出现神志淡漠;5例脑脊液(CSF)常规检查均为葡萄糖浓度降低(1.18~3.29 mmol/L),氯化物浓度在115~131.2 mmol/L之间,蛋白定量590~1245 mg/L,CSF细胞数(20~380)×109/L,未见隐球菌;3例患者CSFγ-干扰素(γ-IFN)>400 mg/L,2例腺苷脱氨酶(ADA)>5 U/L,1例CSF分枝杆菌快速荧光培养示抗酸分枝杆菌生长;5例患者均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喹诺酮类药物(利复星或左旋氧氟沙星)五联抗痨治疗,全部患者发热和头痛症状2周后缓解.结论 SLE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神志淡漠时,及时行CSF检查,CSFγ-IFN和ADA升高有助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早联合抗痨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作者:周明韬;王红;孙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毛线针刺死1例

    马某,男,41岁,在追赶妻子时,被其妻持四根钢制毛钱针向后猛挥刺中其胸部,遂感胸闷不适,约半小时后死亡,尸检见营养中等,面色青紫,尸僵弱,头右顶枕部有一2cm×2cm的大小片状表皮擦伤,左眼内侧可见1.0 cm×0.5 cm纵形表皮擦伤伴出血,右前胸部近胸骨处第2、3肋间可见4个直径2 cm圆孔状伤口,孔周有轻微表皮剥脱,无皮下出血,胸前壁肌层无明显出血,前纵隔内见5cm×5cm大片瘀血,双肺无明显损伤,胸腔无积血,心包呈紫蓝色,饱满,打开心包见心包腔内大量新鲜血液及凝血块约250ml,升主动脉壁广泛全层出血,心包前壁内侧见一1.5 mm类圆形穿孔,有一小皮瓣,相应处主动脉前壁可见一圆形伤口,未刺破主动脉全层,安徽医科大学病理报告示:心包前壁可见一针孔样破裂口,直径约2 mm,边缘较规则,主动脉根部外膜可见出血.

    作者:赵元锋;常先扬;左兆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启动子区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人Wilson病(WD)ATP7B基因启动子区的序列和结构,发现存在的多态和突变情况.方法 检测60例无亲缘关系的WD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基因组DNA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 (1)在正常对照和WD患者的启动子区-190位和-78位(转录起始点为+1)均发现存在单个碱基的不同;(2)60例WD患者中,3例发现存在-504位G→C的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突变,1例为杂合突变,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改变.(3)60例WD患者中,2例发现存在-782位A→G的突变,其中1例为纯合突变,另1例为杂合突变,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WD基因的转录直接受铜或其他重金属的调节.中国人WD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存在的2个多态位点均位于已知的转录调控元件结构之外,提示核苷酸多态对启动子调控基因的表达不会产生影响.启动子区的突变也是WD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提示WD基因的分子发病机制是多样又复杂.

    作者:毕伟;朱丽红;程楠;王训;胡纪源;杨任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Skp2,p27,PTEN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Skp2,p27和PTEN表达的意义以及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卵巢腺瘤(n=20),交界性卵巢腺瘤(n=20),卵巢腺癌(n=50)标本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作为卵巢腺癌的独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卵巢腺癌Skp2表达率与卵巢腺瘤和交界性卵巢腺瘤相比显著增高(P<0.01).卵巢腺癌p27,PTEN表达率与卵巢腺瘤和交界性卵巢腺瘤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随卵巢癌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随卵巢癌临床分期的进展,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者Skp2表达率较高,而p27和PTEN的表达率较低.结论 在卵巢腺癌中PTEN的缺失突变导致Skp2的表达升高,进而促进p27的泛素化降解,使p27表达降低,失去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从而促进卵巢腺癌的发生发展.Skp2高表达,p27和PTEN低表达分别在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并与预后相关.

    作者:周毅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