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玮
周围神经再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在大量针灸临床治疗周围神经再生有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针灸在治疗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面的独特优势,现将有关研究作一个概述.
作者:王亚军;郭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作者:李平;关卫;王芳;陈冰;诸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黄芪丹参颗粒剂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和药效学影响.方法:将246例心绞痛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复方黄芪丹参颗粒剂和复方丹参片,4周为1个疗程,评定心电图、心绞痛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率.选Wistar雄性大鼠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黄芪丹参三七浸膏粉200mg/kg组及400mg/kg组,在行冠状动脉结扎术前1h灌胃给药,观察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复方黄芪丹参颗粒剂在临床显效率,心绞痛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灌胃复方黄芪丹参三七浸膏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时,各时间点ST段mV值均低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对照组小,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以400mg/kg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复方黄芪丹参颗粒剂有保护心肌梗死所致心肌损伤的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对于气虚血瘀所致心绞痛疗效显著.
作者:张伯礼;苏雅;高秀梅;董志立;徐宗佩;王晓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指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其内容蕴匮精深,选摘两则加以阐述.一为宗气,<内经>言宗气是气血营卫环周不休的动力,作者试举冠心病,浅谈宗气在其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二为胞脉闭,<内经>论述了心气不下,胞脉闭阻,月事不通的病机,以及肺气不利与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生有关.理论指导临床,其意义不可忽视.
作者:哈孝贤;杨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小儿迁延性腹泻是指小儿腹泻病程超过2周未愈,仍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属小儿泄泻,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近2年来以温肾健脾法治疗本病4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纪文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治疗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与治疗组,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分别与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并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SLRE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量表(MMPI)的测评.结果:接受综合心理干预的高血压病患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已达健康人标准,高血压病患者的年心理紧张值在一般人范围内,MMPI各因子分于各组出入院比较均无价值.结论:心理干预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研究采用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_P10为脑老化动物模型,以与其同源的正常老化鼠SAM_R1为对照,采用分子杂交方法测定细胞端粒长度;采用PCR_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研究其脑细胞端粒的长度及随增龄的变化;并研究针刺是否对脑细胞端粒或启动端粒酶基因有影响,以揭示SAM小鼠脑老化与端粒的关系,并探讨针刺抑制脑细胞凋亡及抗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如下.
作者:王舒;石学敏;鲁斌;韩景献;李平;陶兰薇;刘庆忠;赵俊宏;郑灏泳;温廷益;董承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单个毛囊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根据病因及证候的不同,可将疖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及疖病.笔者采用隔姜灸治疗本病初起红肿热痛而未成脓者,收到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作者:张卫东;王丕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自1995-2000年运用痹祺胶囊治疗34例血栓性浅静脉炎,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兆元;回金凯;李尚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蒲公英活性成分T-1的药理及临床作用.方法:用PCR法检测病毒;投与蒲公英T-1、对照水及维生素E,显示小鼠腹膜毛细血管红细胞流量;投与蒲公英T-1及对照水,检测大鼠粪便中胆汁酸(BileAcid);使用大鼠脑垂体培养系,添加蒲公英T-1,显示其有否促进脑垂体分泌作用.结果:实验确认蒲公英活性成分T-1有抗丙型肝炎病毒,促进毛细血管循环,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脑垂体分泌,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增加利尿的作用.结论:蒲公英被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由于其有效成分T-1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作者:邵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艾迪注射液是纯中药抗癌药,主要成分是斑蝥、人参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的作用,在肿瘤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笔者收集自2000年3月-2002年2月用艾迪注射液合并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4例,并设单纯化疗为对照组18例,进行比较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王忱;王毓敏;谢广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抑乳汤对女性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血清泌乳素升高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用抑乳汤配合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照组用单纯甲状腺素片治疗.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法进行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泌乳素(PRL)测定.结果:两组临床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PRL的下降率及远期疗效的复发率、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抑乳汤配合甲状腺素片是治疗原发性甲减伴高PRL血症的有效方法.PRL水平的升高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激素分泌失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的关系值得探讨.
作者:张越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病例资料吴某,男,46岁,主因反复发作夜间心悸、胸闷2月余,于1999年9月20日入院.患者7月中旬因长期劳累出现发作性夜间胸闷、心悸,有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感,伴冷汗出,症状持续十几至数十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症状反复出现,程度逐渐加重,近2周来发作时肢体发冷,心率减慢,50次/min左右,曾在9月12日入当地医院就诊,查血脂增高,(TG1.67、TC6.41),心肌酶谱及血糖均正常,HOLTER示室上性早搏9159次/24h,心率快116次/min,慢48次/min,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调节神经药物治疗,症状无好转,故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T36.6℃,P74次/min,R16次/min,BP18/11kPa,两肺阴性,心音A22治疗方法
作者:秦志丰;魏品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五海解毒汤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裸鼠小细胞肺癌模型,观察五海解毒汤对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五海解毒汤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生长,促进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与西药环磷酰胺(CTX)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五海解毒汤能够通过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陈军;田菲;贾英杰;贾彦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痛风冲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研究.方法:临床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痛风冲剂)100例,对照组(秋水仙碱)50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主要进行药效学研究,包括镇痛试验及抗炎试验(另行报道).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9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痛风冲剂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风冲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定,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张明;金若敏;李斌;宁炼;周蓉;周敏;顾荻青;徐文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噎膈、梅核气等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郁犯胃、肝胃郁热等不同证型.本文收集2000-2001年门诊中反流性食管炎属肝郁犯胃者31例,予以中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针剂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黄芪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并与同期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娴;单丽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自拟田参芪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巴经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原理.方法:用本疗法治疗该病42例,系统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71.4%,总有效率95.2%;第1个疗程后治愈率达63.3%,总有效率为78.6%;不同症状分类组和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疗法治疗该病疗效高,疗程短.
作者:蒋戈利;李坚将;刘向健;李文敏;夏喜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37岁.主因腹部不适伴外阴部痒痛于当地诊治,B超提示:盆腔肿物,疑子宫肌瘤、左侧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要求保守治疗,遂前往当地一老中医处求治,予活血化瘀消之中药口服两个月.于1999年5月10日来我院妇科就诊,以同样诊断收住院,拟行手术治疗.头颈、躯干、四肢及心肺均未见异常,全腹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下腹正中偏左可触及一肿物,双合诊发现子宫前位且增大如孕两个半月,偏左可及一儿头大小肿物,质中等硬,表面光滑,与子宫不易分开,活动度小.化验、心电图、胸片检查均正常,彩超诊断同B超.5月11日于腰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子宫及双侧附件均无异常,肿物源于距回盲部110cm的回肠壁上,约20cm×20cm×19cm大小,呈球形,其包膜完整,表面光滑,与盆腔及子宫后壁紧密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将肿物从腹腔内取出,以肿物为中心一并切除上下各约20cm肠管后行断端吻合术.离体组织病理检查回报:回肠平滑肌瘤.术后7d拆线痊愈出院.
作者:王翠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